韩非子怎么死的(历史上韩非子之死)

2022-12-12 13:00:3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8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 在国产动漫《天行九歌》中,九哥韩非表面漫不经心、玩世不恭,经常流连风月之地,实际聪明绝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吸引了一大波粉丝。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 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韩非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 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后来韩非的书到了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 见到这个人,竟然能虽死无遗憾,可见在秦王的眼中,韩非的文章是作得极为成功。

于是,秦王嬴政发动了对韩国的战争,要求韩国迅速交出公子韩非,免得生灵涂炭!对于韩国人来说,一个公子可保万民,那当然是得换,这就是公子生存的意义。 何况这公子在韩国日趋衰弱的情况下,还多次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变法图强,而对于韩非来说,在自己本国,多次上书都直接被无视,始终没有任何采纳的意向,更别说重用了,或许借此机会,有更好的发扬机会。 于是,韩非入秦。 入秦后,韩非与秦王大谈了《存韩》的大道理,据说还离间了秦国的君臣,使得秦王政对韩非大倒胃口,晾在一边去了。 韩非回韩国回不了,存秦又不见用。 还落到了秦国“重臣”李斯、姚贾的手里,遭到了暗害而亡。

韩非之死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 不如以过法杀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

在《韩非子》全书,若按涉及人群划分,可分为五类:君主、官员、民人、知识分子、法术之士。 五类之中,除君主外,其余四类,互有交叉、交融,但分类的界限,是存在的。 韩非属不属于法术之士,韩非自己,没有像“我是共产党员”那样,明确说过;但韩非在《问田》中,正面回答堂溪公,“然所以废先王之教,而行贱臣之所取者,窃以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透过此言,假如说韩非对于法术之士,正像鲁迅晚年在那封《答托洛斯基》信中所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一样,视己为其中一员,应当不是什么牵强、穿凿之论(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太史公曰的那段话,也应视为此意) 因此,韩非对于法术之士的议论,也就可视为韩非自己的某种心声吐露,尤其是韩非对于法术之士生死处境的动情描述。 “是以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 ……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其可以罪过诬者,以公法而诛之;其不可被以罪过者,以私剑而穷之。 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 ”(《韩非子孤愤》) 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 十分肯定,毫不含糊。 《和氏》一文,更明确指出,法术之士,必死的原因,即法术之士所得罪的三个对象: “则法术之士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 “二子(吴起、商鞅)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 ” “群臣士民之所祸也”,“大臣苦法”、“细民恶治”,这说法不管客观属实,臣与民,已是对头;再加上“明法术而逆主上者”、“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以反主意(反人主之意)与同好恶争,其数不胜也;”(《孤愤》) 对立一面,官、民、君三者,尽在其中。 一个社会,除了官、民、君,还有谁? 这么一种“全民公敌”、“无党孤特”(《孤愤》)的濒危处境,韩非在《奸劫弑臣》中,将其概述为“处非道之位,被众口之谮,溺于当世之言,而欲当严天子而求安,几不亦难哉!此夫智士所以至死而不显于世者也。 ”——“至死而不显于世者也”,已算好的结局,真正的要害,在“求安,几不欲难哉!”。 逆世而行,千夫所指,唾沫星儿如百八十条消防水柱,还得加上一个动辄翻脸、一怒即杀的“严天子”,可不是“求安,几不欲难哉!”么? 韩非们即使不死,也早已断绝了活路,——终将走向死路。 所以,当堂溪公言之谆谆地告诫韩非:“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今先生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於身而殆於躯。 何以效之?所闻先生术曰:“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彊,二子之言已当矣,然而吴起支解而商君车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 ”逢遇不可必也,患祸不可斥也,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窃为先生无取焉。 ”韩非的回答,却显得义正词严,直率而不够礼貌(俩人之间,可能存有年龄差距):“臣明先生之言矣。 夫治天下之柄,齐民萌之度,甚未易处也。 然所以废先王之教,而行贱臣之所取者,窃以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 故不惮乱主闇上之患祸,而必思以齐民萌之资利者,仁智之行也。 惮乱主闇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见民萌之资利者,贪鄙之为也。 臣不忍乡贪鄙之为,不敢伤仁智之行。 先王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 ” “先王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 ” 韩非认为,堂溪公虽是一番好意,但不了解自己,误解了自己,甚至,伤害了自己。 同时,“惮乱主闇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见民萌之资利者,贪鄙之为也。 ”之句表明,韩非早已下定了向死而行的决心,做好了向死而行的准备。

韩非的法家学派的法治理论对春秋战国之际进行封建化的改革以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封建国家起了重大的作用,并成为秦王朝的统治思想。

下一篇:弥漫的反义词(弥漫的近义词)
上一篇:浪漫七夕图片(浪漫七夕图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