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说自己是哪里人

2022-12-12 12:05:3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2


1964年,新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发射了第一枚中程火箭。 对应的是中国有了原子弹,有了发射载具。 此时中国距离核威慑能力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还缺一个战略级的核武器发射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核潜艇。

但是战略核潜艇的设计难度要远高于攻击性核潜艇,于是优先发展攻击性核潜艇,积累技术之后再发展战略核潜艇。

1965年,经中央军委批准,核潜艇项目重新上马。 其实早在1958年,新中国就开启了核潜艇研究计划。 1954年,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四年后苏联的N级核潜艇进入苏联海军服役,而英法两国也正在进行核潜艇的研究工作。

鹦鹉螺号核潜艇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新中国正在承受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核威慑。 鉴于此,1958年6月聂荣臻元帅亲自起草一份绝密报告提报给中央军委,在两天时间内,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等人相互传阅。 最终带着他们的批示,这份报告重新回到了聂荣臻的办公桌上,由此拉开了中国核潜艇研制的序幕。

聂老总挂帅,成立中国核潜艇研究设计所。 黄旭作为高技术人才,被召集到北京担任核潜艇出任副总工程师一职。 上任第一天,聂老总就找到黄旭华谈话:“小黄同志,核潜艇工作是高度保密的国防尖端工程,你进了这个门,就要一辈子隐姓埋名,扎根在这里,做好了这个准备吗?”

黄旭华没说话,点了点头。 回到宿舍,二话不说掏出纸和笔,给父母写信。 他跟父母说自己要调到北京工作,除此之外只字未提,就连通讯地址也是北京海军的公共邮箱,黄旭华从这开始,隐姓埋名,为国之重器加班加点。

骑驴找马,就算没有马,迈开腿也要上路

核潜艇的研究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要解决核潜艇的动力问题,也就是核动力小型化以及在核潜艇上的应用,这由我过核动力专家彭仕禄负责。 二就是核潜艇的整体设计问题,这将会决定整个核潜艇和各项指标和性能,这一点由黄旭华负责。

黄旭华虽然有在舰艇设计制造部门工作过,但对关于核潜艇的理论知识积累基本没有。 那时连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核潜艇技术都是高度机密,而我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理论基础,连这种武器是什么形状,内部大致布局都十分茫然。

万般无奈之下,黄旭华只能发动所有研究人员,在报纸杂志上去搜寻核潜艇资料的边边角角,最终拼凑出一个核潜艇大概的样貌。 然后利用国内已经积累过的潜艇舰船知识,对这些边角料进行补充吸收,最终转化成自己的积累。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领衔人物:赵仁恺、 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然而内部核潜艇设计是十分困难的,核潜艇外部资料大差不差,比较容易去模仿,然后内部的构成尤其是核动力装置如何设置,成了黄旭华心中的痛,怎么设置都感觉不合理,设计院的工作人员为此急的焦头烂额。

正在这时,从美国回国的一位科研人员带回了两个核潜艇玩具模型,这样黄旭华和同事们眼前一亮。 这个公开发售的核潜艇模型,竟然能打开潜艇顶上的盖子,虽然没有标注每个位置的具体设备,但却可以通过设备的外形看出设备安装的位置。

功勋剧照,黄旭华手持核潜艇模型

黄旭华一眼就看出了反应堆安装的位置以及发射井的位置,这与黄旭华之前所查阅的资料也保持一致,很显然这个玩具潜艇是按照核潜艇真实设计生产的。

这也为黄旭华打了一剂强心针。 此时国家经济困难,并不具备核潜艇设计生产的条件。 但在黄旭华看来,现在没有办法,那也得去做,大不了骑驴找马。 驴没有马跑得快,但驴也能走,边走边创造条件,就算是连驴也没有,就是用双腿走路,也要走着去,绝对不能停下来。

核潜艇的建造设计工作,和设计一个玩具模型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需要风洞、需要大型水池,需要高强度钢板以及相关加工设备,需要高性能计算机计算,需要核反应堆小型化技术,等等这些条件几乎缺一不可。

凭借着这种骑驴找马的精神,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一个又一个地计算数据,用八年时间解决了核反应堆技术、舰艇舰体设计、水下发射设计、水下通讯设计等7个核潜艇关键技术。

黄旭华院士早年工作图片

核潜艇深潜测试开始,核潜艇抵达水面50米、100米……随着潜艇的不断下潜,艇内的气氛越来越严肃,越来越安静,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着潜艇到达300米的测试深度。

在设计院猪最多的时候,有二十多头,全是科研人员自己工作之余养大的,每次攻克一项技术难关时,黄旭华就会让食堂杀一头猪,给大家犒劳犒劳。

而一群科研人员围着桌子大口吃着猪肉,同事们也谈天说地,黄旭华每次见此场景悄悄回过头去抹眼泪,因为他知道,这一批人是国家的脊梁,吃不上饭也要为国家搞核潜艇。 黄旭华对此深表惭愧,每次回忆起来都会说:“我对不起他们啊。 ”

我是总设计师,我必须下去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4年后的8月1日,中央军委下发命令,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这也使得新中国第五个拥有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国家。

长征一号核潜艇

在三十多年后,黄旭华母亲李世英才从一篇报告文学中,了解到自己这个“不孝”的儿子,实际上是中国核潜艇的奠基人,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背后的英雄。

在300米的深度,潜艇每一张扑克牌大小的钢板,就需要承受一吨重的水压,只要潜艇的任何一块钢板焊接出现问题,任何一个阀门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艇毁灭人亡的悲剧。

1988年4月29日,这注定是黄旭华终生难忘的一天。 因为在这一天,中国的核潜艇要进行首次深潜实验,这次实验是一次生死攸关,核潜艇深潜,带着一个核反应堆潜入几百米深的海底,稍有不慎边会带着一船的人葬身海底。

早在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第一次进行深潜实验时,核潜艇在海底300米发生事故,艇上120人的实验团队全部遇难。

即便是做好了最严谨且周密的准备,但实验团队所有人心底都没底。 在这之前从未有下潜过这样的深度。 长尾鲨号的案例就摆在眼前,实验团队每个人都明白其中的危险。 甚至个别团队成员给家里留好遗书,万一出事就由组织帮忙转交。 也有一部分同志在宿舍里唱着《血染的风采》,一遍又一遍,百唱不厌。

黄旭华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说道:“我们的设计留了足够的安全系数,我是很有信心的。 但是我还没有考虑到潜在的危险。 ”

黄旭华为妻子李世英过生日

他回家之后和妻子李世英商量,想要随艇员们一同下潜,他对李世英强说道:“我是总设计师,我必须要下去,我要对这170多名官兵的性命负责。 ”

其实黄旭华也有另外一种想法,他下去可以稳定人心,大家心理不会有什么问题。 再则万一潜艇出现什么问题,他作为潜艇的设计师,对潜艇的了解程度是最高的,他是可以第一时间拿出紧急措施的。

李世英和往常一样,很平静,也没有多说什么,黄旭华知道,妻子是支持自己的。 黄旭华在得到肯定的回复之后,在动员大会上对全体艇员说:“我们是下去做实验,不是去牺牲的,我们还是要把实验数据带回来的,我和大家一起下去。 ”

在美苏英法四国的潜艇深潜测试中,总设计师是不会出现在这种测试中的,黄旭华想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黄旭华说自己要和大家一起下去时,原本肃静的动员大会瞬间变得吵吵闹闹,气氛也没有那么压抑了。

核潜艇深潜测试开始,核潜艇抵达水面50米、100米……随着潜艇的不断下潜,艇内的气氛越来越严肃,越来越安静,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着潜艇到达300米的测试深度。

当潜艇下降到300米时,整个艇内鸦雀无声,但核潜艇多处发出声响,那时候的一分钟,就像是过了一年那么漫长。

两个多小时后,300米的深潜实验任务完成,核潜艇完好无损,成功浮出水面。 艇内的严肃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欢呼雀跃的声音。

实验完成之后,要向岸上发出电报,艇员说你写几个字吧。 黄旭华就写了一首打油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的最大的孝

在核潜艇领域,全球科学家都赞誉黄旭华为“中国的利克维尔(世界核潜艇之父)”。 他是十分抗拒这个称号的,当黄旭华听说这个称号时说道:“说我是‘之父’我是万万不敢当的,我是这条战线上的一个普通成员,我只不过是站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努力下去。 我已经心满意足了,美苏两国都把核潜艇当做最高机密,我们中国人也能搞出来。 ”

由于核潜艇工作的高度机密性,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从未向家人提及过自己的工作,包括自己的妻子。 1958年之后的30年时间里,黄旭华从未回家探亲,兄弟姐妹对此很有意见,认为他是不孝,家人与他的关系也逐渐淡化。

黄旭华院士

在三十多年后,黄旭华母亲曾慎其才从一篇报告文学中,了解到自己这个“不孝”的儿子,实际上是中国核潜艇的奠基人,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背后的英雄。

黄旭华对此有过回忆,他说道:“1987年,上海的《文汇月刊》刊登了一篇《赫赫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这篇文章详尽地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工的人生经历,我把这篇报告文学寄给了母亲,这篇文章通篇使用的是黄总工的名称,没有具体名字,但在文章中提及了黄总工的母亲曾慎其的名字。 ”

事实上当黄旭华母亲看到自己名字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的我儿子在做什么了,但她不能说,她的儿子在完成国家大业,要以大局为重。 曾慎其一次又一次地阅读着这篇文章,泪流满面。

曾慎其将一大家子人召集在一起,只说了一句话:“你们三哥(黄旭华)的事情,你们要理解,要谅解。 ”

有人总问黄旭华:“你是怎么理解忠孝两难全的?”黄旭华对这两字的理解极为深刻,因为他就是经历者。 黄旭华噙着泪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

黄旭华的妻子李世英接受过采访时,她直言黄旭华“不管家”,但实际上她是最支持丈夫工作的,黄旭华说:“那年,妻子 知道我要进行危险系数最高的深潜实验,她表现的很冷静,但得到深潜实验成功的时候,她高兴的泪流满面。 ”

理解和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作为妻子的她,希望家庭能够完整,爱人平安无事,但国之重器,丈夫身上担负着国家的使命,这一点不能因为小我而牺牲大我,她必须支持。

黄旭华对妻子深情告白:“我非常爱我的夫人,爱我的女儿,我的父母,但是为了潜艇我可以牺牲我的一切。 如果有人问我一生有何感想,我会自豪的说我这一生没有虚度;如果有人问我对此生有何评价,我说此生属于祖国,属于核潜艇。 ”

1988年,黄旭华与长征一号核潜艇合影

黄旭华带领团队,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了毛主席一万年也要造出核潜艇的誓言,保护14亿同胞免于霸权国家的核威慑,他的这一生有太多值得拿出来供万总瞩目的地方,但却把名利看的比水还清,也许历经千辛万苦的人,对于物质追求可以没有吧。

黄旭华对他这种特质有过这样的解释:“在事业上,我是永不满足,寸步必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个人待遇上,与世无争,知足常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

作为一个官至正厅级的核潜艇研究所所长,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对待遇的要求可以低到离谱,甚至连他的办公室都没有空调。 前来采访的记者对此大为震惊。 办公室的空调全部安装在了接待室,自己的办公室就装了一些仪器。

1982年,国家为核潜艇设计院的同志们分房,1楼和顶楼都是没人要的。 黄旭华二话不说,率先要了顶楼,党委书记挑了1楼,二人为所里做了个表率。 后来两人还相互开玩笑说,他们这是两位领导“顶天立地”。

黄旭华对这些事情反复强调,在五六十年代投身国防事业的人中,像他这样的,远远不止他一个,希望记者同志们多多报告一下别的隐姓埋名的同志。

突然笔者想到了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他讲的是——“中国的脊梁”。

下一篇:老公外遇怎么处理是最有效的方式
上一篇:粽子馅料大全(广东粽子馅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