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采(野采原生鱼)

2022-12-12 10:25:2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0


野外的河流,小溪等水域的观赏鱼资源是相当多,特别是一些水质好的地区,并且温度适宜,会有很多原生鱼住在里面。 而一些原生鱼爱好者就会喜欢去那些地方,带上小抄网,拿上桶进行野采。 野采不但不花钱,而且能采到的鱼数量,包括种类也很多,所以大部分的鱼友都选择直接野采,不必再从市面上选购。

但是很多鱼友往往将观赏鱼野采回去之后不久就会出现死鱼的现象,或者是再野采过程中,观赏鱼在容器中死亡。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有哪些死亡原因。

容器中死亡以及鱼缸中死亡容器内死亡

一般普遍观赏鱼都是在容器中死亡的,毕竟容器不同于鱼缸,设备周全。 最容易造成容器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是缺氧毕竟鱼一多,很快水中溶氧量就会下来,而空气中的氧气也没法迅速进入水中,就会导致缺氧。

不过造成观赏鱼在容器中死亡的原因还有第二个,就是温度过高。 虽然说我们一般都是从原产地取水的,但是容器比较小的原因,加上又放在直射光底下就会迅速升温。 当然原产地的水温是比较凉的,冷水鱼突然来到温度高的环境下会因为温度变化迅速导致死亡,也会因为温度过高无法承受死亡。

鱼缸中死亡

一般原生鱼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皮实的,但是鱼缸中也存在着不低的死亡率。 观赏鱼经过运输后体表的粘液分泌相对来说比平时要不正常很多,为了保护自己会加大分泌的量。 所以进入鱼缸后粘液会散出去,这些粘液是有鱼腥味的。 在鱼缸中的旧鱼闻到这种鱼腥味后就会追着源头啃,误以为是饲料。 相对凶猛的鱼类进行围攻很容易就将野采回来的观赏鱼咬死,或者逼得他跳缸。

当然水质温差也有很大的概率造成死亡。 如果我们去的地方比较远,那么原产地的水质和鱼缸中的水质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比如鱲那样矫情的鱼很容易死亡。 容器中水温升高时要是鱼还没死,到了鱼缸温度比原先容器水温低,这样一倒下去造成的温差就更大了。 在这样忽冷忽热的环境下,皮实的原生鱼也比较容易死亡。

野采观赏鱼确实比买鱼要好得多,毕竟不用钱,品种很多。 但是野采观赏鱼也需要讲究方法,不能盲目去捞。 我们应该需要准备一个大一些的容器,最好是周转箱。 再配上一个可以用电池来运作的增氧泵,保证水中溶氧量不会过低。 如果可以的话我建议把容器放进原产地水域中,这样的话容器中的水会与原产地的水温度持平,就算是在太阳底下也不会有什么波动。

再来入缸的时候也需要过水,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观赏鱼的成活率。 详细过水教程见我以前的文章。 一般如果缸里有什么较凶的鱼还是最好隔离一下,等待新鱼粘液的分泌正常后就可以释放,一般缓个3天最为保险。

最后呼吁一下大家:野采不过度,才是真正的爱鱼。 如果野采导致一个生态系统破灭,那么养鱼和野采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里是养鱼说,如果你也喜欢饲养观赏鱼,不妨动动手指点个关注,所有养鱼所要知道的都在这儿。

下一篇:石莲花(石莲花图片)
上一篇: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的定义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