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大致正常心电图是什么意思)

2022-12-12 10:10:5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05


不管”,不是不负责任地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长远、最有力的一种方法,可谓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

很多人以为我的女儿圆圆是标准三好生,做事从来都是令家长或老师满意的。 这其实是误解,圆圆是个普通的孩子,也有各种不足和毛病。 就拿玩电游来说,她从大约10岁就开始玩。 刚玩的时候,可以一口气在电脑前坐7个小时,顾不上吃饭。 把饭碗送到电脑前,正是当时我的做法。 她大学读工科专业,功课压力很大,课余还要参加乐队排练、看电影、看小说、买时装、谈恋爱等等,再加上玩电游,时间上经常捉襟见肘,忙得不可开交。 现在她已在美国一所常春藤盟校读硕士,还见缝插针地玩。 仍然经常有这种情况:我上网通过QQ看她后半夜还没睡,问她在干什么,她给我一个抠鼻的尴尬表情及文字:这两天不小心玩多了,今天得熬通宵写作业,明天上午就要汇报呢。 我往往会送她一颗猪头和一个龇牙笑的表情,然后赶快走开,不再打扰她。

我当然希望她时间安排得合理,学习、生活、娱乐几不误,一切井井有条。 但我知道完美的状态很难实现,因为我自己即使人到中年,也始终没学会把一切都安排得那么好。 比如我从小喜欢晚睡晚起,近几年虽然从各种养生信息中接受了人要早睡早起的观点,却做不到,总是到要睡觉了,才发现已睡得太晚。 既然自己都做不到事事安排合理,那我也不要这样去要求女儿,大家都活得随性点吧,轻松愉快难道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吗?而且,有太多的研究表明,人的身体健康和情绪息息相关,如果我为了完成“早睡早起”等合理目标,而经常跟自己闹别扭,或跟圆圆闹别扭,那样是否更伤害我们的健康?我坚定地相信愉快的心情是最好的养生,所以基本上能坦然地和自己及家人的各种缺点和谐相处——这份坦然可能让我们在一些小事情上表现不完美,但它并没有降低我们的人生质量和幸福感。 圆圆读本科时有一个室友,自控力十分好,每天作息时间严格,生活规律,大二就参加GRE考试,取得了1400多分的优异成绩(满分1600)。 但一个宿舍6个女孩,自我管理上做得完美的,也只有这一个孩子。 总体而言,6个女孩各有各的精彩,都很出色,到目前为止,她们之间即使在学业上,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在玩耍和学业兼顾的问题上,如果家长在心中已预设了一个完美目标,即孩子从一开始玩游戏,就能天天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该玩的时候玩,该学习的时候学习,或者最多花一年半载的时间,就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这样的目标之下,你十有八九会失望,绝大多数孩子可能永远没有这一天。

事实上,孩子能做到“大致齐”就已经很好,允许平时安排得不理想,甚至哪几天或哪段时间特别不理想,只要总体上能兼顾好玩耍和学业即可——这个简单的目标能否正常实现,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只要家长态度拿捏得当,孩子基本上都可以实现良好的自治。 而所谓“拿捏得当”,做到了也并非难事,核心即“不管是最好的管”。

“不管是最好的管”这个理念是我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它可以套用到对孩子学习、游戏等一系列管理中。 “不管”,不是不负责任地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长远、最有力的一种方法,可谓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的心理学基础是:人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在正常的环境中,每个人在善恶表达上,一定是优先表达善的一面。 只有在变态的环境中,恶才会被刺激出来。 这都是人类基因自我保存和延续的一种本能反应。 所以家长不必担心自己不管孩子,孩子就会一路下滑,一直滑到“网瘾”中——有这样担心的家长,主要是对这一心理学基础有相反的理解,认为人的天性是向恶的,当孩子出现一点不好的苗头时,如果不去管住他,他会越来越差劲。 由于人性向恶的理解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在这种理解基础上的一切教育行为都会带有负面暗示,结果往往是越管越不如意——这就是严格的父母往往教育出不如意孩子的深层原因。

在正常生态环境中,未成年人都有自我调适的动机和力量,而且年龄越小,调适功能越强大。 也许他们会不时地玩得过了头,也许他们短时期内在学业上不尽如人意,只要家长信任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无任何负罪感地去玩,孩子有能力慢慢协调好游戏和学业的关系。 我女儿圆圆在初一初二狂玩游戏时,一度也影响了学业,我从未因此训过她。 在中考和高考前一年,她都自觉地把游戏盘打包到纸箱中,完全投入到学习中。

并非只有圆圆能做到这一点,父母亲如果完全信任孩子,从不用负面眼光看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如果孩子能从小尽情地玩耍而从不因此被训斥和鄙视,那么他将来对工作和学习的认真和热情也会像对待玩耍一样,投入并富于激情。 这一点,从很多身心健康的成功者身上都可以观察到。

来自成人的外部控制,特别容易打扰这种自我调适,导致其心理秩序紊乱,自我管理能力下降。 所谓“网瘾”,往往是儿童自我管理功能和选择功能受到破坏的一个后果。 深究一下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几乎都可以看到家长的错误管制及游戏之外的问题。

教育和其他事情的最大区别是,要实现长远大目标,必须经常以牺牲当下小目标为代价。 处处管制孩子,让他必须以成人的意愿来生活,这种强制性的做法当然有可能取得一些眼前效果,但是否隐含着更久远的问题呢?

我听某著名大学一名学生跟我讲,他班里有一位男同学,高考成绩非常高,人也很聪明,但入学第一年就出现挂科现象,整天疯玩电游。 到二年级开始不去上课,老师做工作也没用,他父亲到校陪读四个月,当爹的每天晚上就在宿舍把三张椅子拼起来睡觉,极为辛苦,亦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儿子的状态。 男同学留过一级后,仍然不能完成学业,学校只能对其进行劝退。 这个男同学曾对宿舍同学讲,他现在其实并不喜欢电游,上中学时是真喜欢玩,但父母一直对他管得太严了,尤其高中几年,请来的家教老师占满了他所有的课余时间,几乎没摸一下电脑,也没有任何其他娱乐,他现在只想把所有失去的玩耍补回来。

分析这个男孩子的情况,“补回来”只是他自己所能归纳的原因。 真正让他无法完成学业的,一方面是长期以来不能释放的玩耍需求积压在内心所形成的巨大反弹力;另一方面是父母的控制太强有力,他没机会练习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所以这方面能力也就丧失了。 他在电游上的放纵,其实是一种力不从心,是自我无力感的表现。

相比“控制”,纵容是更理想的家庭成员相处模式。 爱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扰”,它比不停地给予更让人幸福。 这一点对儿童教育、婚姻维护都是适用的。 想长久维持的东西,必须给出足够的空间。 尤其对孩子,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同意他们去做一切愿意做的事情。 这样不会惯坏孩子,生命受到的阻碍越少,成长越健康。 孩子的好与差,不在于管或不管,而在于环境变态不变态。 不正确的管制,本身就是变态的一种,比不管还要糟糕得多。

我知道有些家长在和孩子纠结一段时间后,感觉无能为力了,就满脸失望地说“不管”了。 这是对“不管”的误解。 不管和放弃关爱一点关系都没有,所谓“不管”是不动声色、没有斧痕地管,即在不跟孩子形成对抗和冲突的基础上,想办法发展孩子的正面潜能。 比如建立良好的亲子信任关系,培养孩子爱阅读的兴趣,经常带孩子出去旅游,帮助孩子建立同伴交往圈子,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等等。 家长最多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计划,但计划如何制订一定要听取孩子的建议,如何执行则要交给孩子……如果你实在不知如何做,哪怕什么都不做,也比错误地做要好。

我的亲戚朋友们看到我女儿圆圆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玩耍一点不比别人少,生活能力也不差,惊奇她怎么可以做到什么都不误。 我承认人的天赋禀性有一些差异,但这差异并不是全部的决定因素。 圆圆之所以显得能量更充足一些,除去天时地利等诸多因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她的能量从不需要消耗在和家长的斗争中,不需要浪费在过度的自我纠结中,而是全部用于自我成长上。

我承认我没有能力让圆圆像她读本科时那个室友一样,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我至少没给她添乱子。 并非这个过程我没有一点焦虑和纠结,但我把心思用于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上,当我明白了,孩子的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 我在学习和反思中获得的最受益的道理是: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有面对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机会学习适应和调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长的力量——这是我本文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点。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yinjianlifumuxuetang(尹建莉父母学堂),所有家庭教育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下一篇: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和危害)
上一篇:年轻人不要老熬夜(年轻人不要老熬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