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的意思(究的意思)

2022-12-12 10:02:1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78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三个汉字:“諳、讄、諡”。 其中“諳”在现代汉语随着“言”字旁的简化简化为“谙”,既不是常用字,但也不属于生僻字,因此这个字也需要着重记忆。 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諳(谙)。 读音有两个:

(一)ān。 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谙,悉也。 从言,音声。 ”形声字。 本义是知悉;熟悉;知晓。 《玉篇·言部》:“谙,悉也。 ”所谓的“悉”,就是一一了解,尽数了解。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唐代王建《新嫁娘》诗:“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意思就是我刚嫁到你们家,不熟悉婆婆(翁姑)的口味,所以让小姑子先尝一下,看看做出来的吃食可不可口。 白居易《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 这里的“谙”不是“了解,知道”,而是非常熟悉。 白居易当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对于江南风景,当然是熟悉的。 《红楼梦》第十八回::“此时贾兰尚幼,未谙诸事。 ”用的也是“谙”的本义。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也引申为熟记;背诵。 《广雅·释言》:“谙,讽也。 ”卷子本《玉篇·言部》引《椑苍》:“谙,诵也。 ”《广韵·覃韵》:“谙,记也,忆也。 ”《后汉书·虞廷传》:“其陵树株蘖,皆谙其数。 ”园陵的树木株蘖,(虞廷)都熟记数目。 章炳麟《秦献记》:“诸侯史记与《礼》、《乐》诸经,多载行事法式,不便谙讽。 ”即用此义。

本义之外,“谙”还有其他用法:

(1)尝,经受。 《增韵·覃韵》:“谙,历也。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谙尽,就是尝尽。

(2)大声。 《玉篇·言部》“谙,大声也。 ”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3)方言。 估计;料想。 艾芜《都市的忧郁》:“那咋个谙得到!”自注:“谙就是料想。 ”

(二)tǒu。 言悉。 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厚韵》:“谙,言悉也。 ”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谙”的小篆写法如图:

(谙的小篆写法)

2、讄。 读lěi。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讄,祷也。 累功德以求福。 《论语》云:’讄曰:‘祷尔于上下神祇。 ’从言,累省声,纍省声。 ”形声字。 本义是祈祷。 积累功德求神降福。 这时的《论语》,指的是《述而》,今本的《论语·述而》写作:“《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 ’”就是《诔文》说过:“替你向天神地祇祈祷。 ”可见,在典籍中,“讄”常混用作“诔”。 马叙伦《六书疏证》:“(讄)则累功德以求福,(诔)则累功德以立谥。 ”讄、诔同属来纽。 二字析言有别,浑言不分。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称“《经典异字》:‘二字汉儒已相混。 ’”

(祈祷的妇人)

但“讄”与“诔”是有区别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讄,施于生者以求福;诔,施于死者以作谥。 《论语》之讄曰,字当从畾(léi)。 ”

也可以直接用同“诔”。 后面一课会讲到“诔”字,就是哀悼死者的文章。 《集韵·旨韵》“讄,通作诔。 ”《正字通·言部》:“讄,同诔。 ”明代刘球《故工部侍郎罗公哀词》:“工部侍郎罗公之即世也,朝廷有讄,学士大夫有志,有碑,大史有传。 ”这里的讄,实际上就是指的“诔”。

“讄”的小篆写法如图:

(讄的小篆写法)

3、諡。 读shì。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諡,行之迹也。 从言兮皿。 阙。 ”许慎认为它是会意字,本义是人生言行的踪迹。 这里的“阙”,指的是“读音阙”。

姚文田、严可均《说文校议》:“余谓‘諡’即‘谥’之行草,校者以行草为篆体,因改说解之‘益声’作‘兮皿阙’。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从言益声”,《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引《说文》:“谥,行之迹也显然,它应当是形声字,实际上,这里的“益声”,也是声中有义,益者,饶也。 富饶有余,对无余则有好处,因可增益于他,故益有好处、增益诸义。 所谓的“谥”,一般指古代君王大臣死后,依其行迹,增益于他的言语称号,叫谥,之所以“谥”,因为“益”,因为谥号的褒贬也可以教益后人。

因为《说文解字》另有“謚”字,有前谥字的详细解释,等到本字时再作详细解说。

“諡”的小篆写法如图:

(諡的小篆写法)

(之474,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下一篇:怎么改无线网密码(家里无线网密码用手机怎么改密码)
上一篇:池城和李宝英(池城和李宝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