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稻粱谋(为稻粱谋典故)

2022-12-12 08:49:4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0


今天是孟子日课第86节。 欢迎你留言交流。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子以为泰乎?”

孟子在当时去列国应聘,车徒甚众,诸侯的馈赠也很丰厚。 彭更,孟子的弟子,感觉老师做得太过分了,就问孟子:

老师您一介之士,周游列国,跟随的车数十辆,随从数百人,从这一国吃到那一国,岂不是太过分了?

在彭更眼里,孟子有点骗吃骗喝的意思了。 看孟子如何回答:

君子之处世,辞受取舍,只看是否合理。 如果不合理,就是一碗饭也不可接受;如果合理,舜接受了尧的天下,都不过分。 你以为过分吗?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 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但彭更并没有被说服,他又说:

不对。 舜接受尧的天下,是因为他功德隆盛,天与人归。 而士未事诸侯,上无功于国家,下无功于百姓,不工作却吃白饭,是不对的。

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 所以知识分子要劳动改造,才有饭吃才合理。 彭更的想法很危险。 孟子继续晓之以理:

你认为士无功而食,殊不知士之功甚大。 如果人们不互通各自的成果,不交换各行业的产品,以此之有余补彼之不足,那么农夫就会有多余的粮食,可别人却吃不着;女子有多余的布,别人也用不着。 但是,如果互通有无,木匠车工都能从农夫那里得到吃的。

有这么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敬长辈,恪守先王礼法,并将其传之后世,使后学有所师法,继往开来。 有功于世如此,照你的说法,就不应该有饭吃了?你为什么尊重木匠车工,却轻视仁义之士呢?

从社会分工角度而言,士并非无事而食。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 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

彭更还是不服,他说:

木匠车工的动机原本就是通过手艺找碗吃的。 士人君子之为道,他们的动机也是为了找碗吃的吗?

读书不能不为稻粱谋,却不能局限于此。 孟子很有耐心,接着说:

你为什么要看他们的动机呢?他对你有功劳,可以给吃的就给吃的了。 况且,你是按照他们的动机给报酬,还是按照功劳给他报酬呢?

至此,彭更其实已经理屈词穷了,却还是强辩:

按照动机。 木匠车工,都是为了求食,所以才给他吃的。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曰:“否。 ”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孟子·滕文公下03》)

孟子又打比方说:

有一个人,他毁坏你的屋瓦,在新刷的墙壁上乱画,他的动机是为了弄到吃的,你会给他吃的吗?

彭更说:

当然不会了。

孟子说:

那么,你给人吃的,看的就不是动机而是事功了。

尽管彭更的问题多少有些幼稚,却也可见孟子对弟子教诲的耐心,不知彭更最终能领会多少。 姚永概《孟子讲义》言:

此章三段:先辩其非泰,次辩士非无事而食,又次论食志食功。

无论是之前的劳心劳力说,还是本章为士而辩,孟子都是在强调士的作用,建立了智识阶层的客观价值。

下一篇:别具一格是什么意思(别具一格是什么意思?我要怎么回)
上一篇:竹影青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