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藁怎么读)

2022-12-12 08:10:5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4


来源:运城新闻网

藁城,古时称肥累、高城、稾城等。 约3400年前,即公元前1400年商代中期,“朵氏”部落即在此繁衍生息。

从石家庄市区沿307国道向东,出东三环后没多久就到了藁城区岗上镇台西村。 台西村北边有一片土台子,这个被当地人称之为“土疙瘩”的土堆,看似不太起眼,但它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藁城台西商代遗址。

20世纪60年代,台西村村民在农作挖土积肥的时候,不时会挖出来一些青铜器,这引起了考古部门的注意。 1973年,当时的河北省文管处组成考古队,对此进行发掘,发现房屋遗址14座,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青铜器等3000多件。

更让世人震惊的是,这次发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铁器、铁矿渣、酒曲实物等七项“世界之最”。 经文物部门鉴定,这片遗址为商代中期文化遗存,从所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及文化内容看,藁城台西称得上商代北方一重镇,应该是商王朝畿内的一个重要都邑,是目前石家庄境内发现并确认的最早的城垣遗址。

《藁城县志》中记录了藁城的建制改革:西汉时,始置稾城县,属真定国。 北齐初,改稾城县为高城县,隋开皇复名稾城县。 元代,改“稾”为“藁”,遂称藁城县。

“藁城的‘藁’,本义是指多年生草本植物,现在这个字不太常用,大家看起来也有些陌生。 它其实是‘稿’的‘异体字’。 ”地方志专家米志科说,我们说的草稿,其实就是从“藁”引申而来。 藁是草,草稿就是理不清的野草,乱乱的。

根据《古代汉语词典》,“藁”有两个兄弟,一个是“槀”(上高下木),如今变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写作枯槁的“槁”;一个是“稾”(上高下禾),同样是上下变左右,写作稿件的“稿”。

由此,我们便能知道“藁”字有过多种含义:一个指枯槁,一个指禾秆,如“今又盛寒,马无藁草。 ”(《资治通鉴》),还有一个是指书写的稿件,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便说屈原写了“草藁”(草稿)。 (《新华每日电讯》)

下一篇:张默和房祖名(张默和房祖名对比照)
上一篇:框组词和拼音(框组词和拼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