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简介(高士其简介30字)

2022-12-12 07:38:2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2


他被誉为中国的霍金,在美国留学期间不幸被病毒感染,终身瘫痪。 然而,他并没有消沉,而是与命运抗争,为中国的科普事业奉献了60年。

疾病让他拿不住笔,他就用含混不清的语言口述,委托别人录成文字;后来疾病剥夺了他口述的能力,他又拿起搁下40年的笔,一字一字的练,写出几十部优秀的的科普作品。

高士其

他就是高士其,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教育家。 作为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他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毕生致力于科学传播和教育青少年,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科普作品,并领导着近2000万人的科学普及工作队伍。 高士其逝世后,被确认为“中华民族英雄”。

今天,我和你聊一聊怀有报国之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高士其先生的伟大事迹。

01

高士其,1905年11月1日出生于福建福州。 家中条件优越,父亲是留日归来的知识分子,担任清朝外务部官员。 母亲也颇通文采,修养有度。

在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高士其,心地善良又胸怀大志,读书求前途成为父母对他规划的蓝图。

1918年,高士其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五四运动爆发,点燃了高士其心中的热血,他积极投身于“民主和科学”的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去,树立了科学救国的终生理想。

1925年,高士其以全优的成绩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进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化学。

选择化学专业,是因为他看到中国人饿殍遍野,缺乏粮食和衣服,想象着化学可以提供帮助。 当他在化学的海洋上尽情驰骋时,却接到了国内的姐姐因为霍乱不幸去世的消息。

这个转折促成了他更换专业,改学细菌学,他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把祖国人民从疾病的死亡线上拉回来,不要让姐姐的悲剧重演。

相比化学这个应用广泛的学科,细菌学在当时非常冷门,但他选择了这条路就没有后悔。

02

1928年,高士其已经是芝加哥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的一名博士生了。 在同学的眼中,高士其的学习不能用“刻苦”来形容,而是“拼命”。 每次做实验,他为了得到最真实的数据和个体感受,把自己当成“小白鼠”,吞食食物毒病菌做自身感染的实验。

不幸的是,在一次实验中,一个装有脑炎病毒的瓶子突然破裂,病毒通过他的左耳耳膜进入小脑,破坏了小脑的中枢运动神经。

同学们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医生断言他将终身残疾。

23岁的大好年华,竟然因为一次意外遗憾终生。 这种打击,如果发生在普通人身上,郁郁寡欢,甚至自寻短见都有可能发生。

然而,高士其内心那团火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烧得更旺了。 医生让他回国修养,他说自己还没有学到全部的本领,不能回去,还要坚持学习。

脑炎病毒给他带来难以名状的痛苦,他会经常性的眼球失控、脖子僵直、手足颤抖,他强忍剧痛在耶鲁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进修了一年,在所有人都认为他不可能的情况,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

他为了掌握世界公共卫生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他一路从美国、欧洲、东南亚辗转回国,连续考察了17个国家和地区,为祖国交上了一份合格的“调查报告”。

03

1930年,高士其回到阔别5年的祖国。 他的留学经历,让他成为了“国宝”。 全国仅有5个微生物学家,他是其中一位。 南京中央医院聘请他担任检验科主任,然而国民政府的腐败让他非常排斥,愤然离职,蜗居在上海。

想想5年前出国踌躇满志,如今全身病痛事业不顺,这份郁闷高士其只能化成一行行诗歌发泄出去。 其实,他完全可以回到家乡,生活不愁,但他不甘心。

没想到,他抓住了一个契机,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1932年发起“科学大众化”运动,号召知识分子为民众和儿童撰写科普书籍。

高士其乐于做这样一个“掌灯人”,把自己的所学普及给大众所知,这正是他出国留学的初衷。

他参与进去,与人合作编写了《儿童科学丛书》,他的作品是《三个小水鬼》,寓意霍乱、伤寒、痢疾三大水疫。 有人来信批评他不能用“鬼”比喻,因为“鬼”是封建迷信说法,他虚心接受,在考虑如何能既准确又形象地讲述科学知识。

在编写过程中,他逐渐地感受到这是可以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面对孱弱的旧中国,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知识和希望交给下一代人,举步维艰。

没有人做,就自己做。 不知道怎么写科普,就自己琢磨。

写得多了,他就摸索出一套办法来,把科学知识和文学创作结合起来,用生动化的语言讲述,拟人化的写法,降低儿童的阅读门槛。

不同的人救国,选择不同的方式:军人救国,在前线浴血奋战;医生救国,在后方救死扶伤;作家救国,笔就是武器,心就是力量。

高士其颤巍巍地拿起笔,准确遇见了细菌战的可能和反细菌战的必要,科学不能成为杀人的帮凶,而应促进世界和平。

1934年,高士其改掉原名“高仕錤”,宣布“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 ”从此,开始了他科普作品的丰收年。 先后有《细菌的衣食住行》、《我们的抗敌英雄》《抗战与防疫》《细菌与人》以及长篇连载《菌儿自传》问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100多篇科学小品和科学论文。

在他之前,中国科学力量薄弱,遑论科普作品了。 有了高士其,民众开始打开了科学视野,“赛先生”真正的走进了百姓心里。

高士其的科普作品,特色鲜明,集科学性、趣味性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合上书回味隽永。

04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经接近全身瘫痪的高士其冲破重重阻挠离开战火硝烟的上海,终于来到革命圣地延安,选择与中国最穷苦的老百姓们在一起。

他的行动非常困难,出现在公众场合,只能靠别人背着,但他还是不放弃写作,“中国红色科学家”的毅力,化为抗日军民强大的榜样力量。

繁重的工作,疾病的恶化,让高士其再也握不住笔,眼看他为之奋斗的科普写作事业就要中断。 最后,他选择了口述的方式进行创作,用“科学诗”方式,继续普及科学,唤醒民众。

他的科学诗,是一种新型的文体,用他自己的话讲“科学中有诗,诗中有科学,科学就是诗,诗就是科学。 ”

新中国的成立让高士其获得了新生,他仍旧不断努力着,用自己的口“写”自己的心,从1949年到1966年,创作了60多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写下了两千多行科学诗,出版科普著作20多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高士其成为中国科普作家的一面旗帜。

只要提到科普作品,言必称高士其。

十年动乱开始后,科普事业遭到摧毁,高士其的工作也难以为继,遭到停职。 全身瘫痪没有让他倒下,不让工作,仿佛把他的心掏空了。

他停不下来,连续给有关部门写建议信件,无论如何,科普工作不能停,这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未来。 他尤其重视青少年的科普工作,呼吁科学家们为青少年编写几本通俗科学读物,这不是出版社编辑的事情,而是科学家应该做到的事情。

最终,国家以“高士其代表科普”为最高评价,支持了他的建议,并协助落实相关工作。

1977年,高士其以崇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发表了《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一诗,鼓励青少年永攀科学高峰,学成之后为祖国做贡献。

05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到了生活的谷底,接下来的事情会让你明白,可能会更糟。

正当祖国开启“科学的春天”,科学正以从未有过的蓬勃景象发展时,高士其却被一场严重的疾病剥夺了他的口述能力。 他脑子里的关于科学的建言,关于科普的规划,仿佛又被拦腰折断。

高士其没有退缩,再次选择了与命运抗争。 他拿起已经搁下近40年的笔,学习写字,从开始的每天只能写几十个字,到后来锻炼成每天一两千字,中间付出的辛劳非三言两语所能形容。

疾病在吞噬着他仅存的力量,他这台机器只要发动,就不愿意停下来,多写一点,再多写一点,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远超正常人。

双手不受控制,不断地哆嗦,他就先在草纸上联系,一个个蚂蚁般的字诠释着他对科普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在80岁的高龄,他用颤抖的手,划出了60万字的回忆录,他要把自己对科学的领悟,和文艺的创作形式,做一份合格的作业献给国家和人民。

他积极探索科学文艺的创作规律,希望能够为中国的科普事业找到一条适合的道路,激励后人重视科学,学习科学,并为建设服务。

1988年12月19日,高士其因病去世,享年83岁。

23岁被病毒侵蚀,他瘫痪了60年;

拿起笔,张开口,用科普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和精神,他坚持了60年。

毫无疑问,他是重度残疾人,但他却奋不顾身的为祖国献身,为科学奉献,用一部部科普作品谱写了一首首爱国的赞歌,这是生命的奇迹,足以感动中国。

这颗科学的星辰陨落了,但天上又多了一颗星。 1999年国际小行星命名组织把国际编号为3704号的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 从此,高士其与日月同辉,科学精神飘扬在天际。

人们为了纪念高士其做出的巨大贡献,设立了“高士其科普奖”,用来表彰优秀的科学青少年。 2002年,科普法也颁布了,这是对高士其毕生工作最好的支持。

高士其和小学生们在一起交流

高士其的科普作品也被重新整理出版,一代代的中国人阅读它,感受科学的魅力,体味高士其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他的一部经典作品《细菌世界历险记》,就被收录到全新出版的“中小学科普经典阅读书系”中,在高士其的笔下,细菌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带着读者进入神奇的细菌世界。

有一次高士其住院,主治医生医术精湛,高士其得以尽快出院,当高士其表达感谢时,没想到医生却首先感谢高士其:“应该谢谢您,因为我在中学时读过您的《菌儿自传》《活捉小魔王》,爱上了医学,后来才成为医生的。 ”

这难道不是科普的最大价值吗?

一套优秀的科普图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孩子们读科普书,一定要读优秀的科普作家撰写的,宁缺毋滥。 这一次,经典的《菌儿自传》就被收录在《细菌世界历险记》中。

“中小学科普经典阅读书系”就是这样一套,从众多科普读物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科普经典,将其命名为“中国大师科学丛书”。

丛书共14册,集中了数学、物理、自然、化学、地理等领域的科学家大师,比如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教育家写了《藏在生活中的数学》;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创作的《大自然的语言》,还有茅以升、贾兰坡等等大师的作品,都收录其中。

时间有限,只读经典。 孩子看科普书,建议选择被众多家长认可的“中小学科普经典阅读书系”,大师们用严谨专业的视角,生动有趣的语言普及科学,帮助孩子更快更好的走上科学成长之路。

附:中国大师科学丛书(全14册)书目

《细菌世界历险记》 高士其 著 (中国科普的旗帜)

《藏在生活中的数学》 张景中 著(著名数学教育家)

《数学花园漫游记》 马希文 著;王猛 等点评

《神奇的数学》 谈祥柏 著

《偷脑的贼》 潘家铮 著(三峡总工程师)

《穿过地平线》 李四光 著 (著名地质学家)

《爷爷的爷爷哪里来》 贾兰坡 著(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者之一)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著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著(著名气象学家)

《醒来的森林》 (美)约翰·巴勒斯 著 王军舰 杨镛 译

《桥梁史话》 茅以升 著(著名桥梁专家)

《极简趣味化学史》 叶永烈 著

《十万个为什么》 (苏)米•伊林著;王汶译

《海洋的秘密》 雷宗友 著

丛书共14本,原价319元,现价158元包邮,每本书仅10元钱,包含数学、气象、建筑、化学、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

现在购买,孩子正好利用寒假阅读,充实自己的科学脑瓜,不仅能帮助提高学习成绩,还能打开孩子的科学视野,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下一篇:张默房祖名(张默房祖名对比图)
上一篇:猫舍(猫舍装修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