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种植种子(白芨育苗基地)

2022-12-12 07:01:24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74


白芨果实种子形态特征及直播技术

白芨( Bletilla striata )隶属于兰科白芨属,又名白及、连及草、紫兰(根)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药用历史 。 《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芨“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 白芨主要以其假鳞茎入药,在我国中药材市场上主要以切片状或整个块状假鳞茎的干货形式出售,主要含有甘露聚糖、淀粉、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止血收敛、消肿生肌之功效。 主治肺结核咯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 近年研究发现,白芨假鳞茎中含大量水溶性多糖,其化学成分是葡甘聚糖,是白芨胶的主要功能性成分。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芨多糖胶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受损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修复填充破损组织,还具有减少刺激、保护皮肤、延缓衰老等功能,是安全性较高的医药原料、性能卓越的药用辅料和有相当发展前景的生物医学材料,经济价值不容忽视。 此外,白芨花姿美丽,花色娇艳,宜作切花、盆花或植于花坛、花境中;国外也栽培在半阴的岩石园中,还可在疏林下成片成丛种植,是一种很好的耐阴多年生观赏草花 。

白芨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之一,是兼有药用价值、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兰科植物,在我国秦岭以南各省区均可露地栽培,逐渐成为地生兰类经济价值较高、应用前景较大的类群之一。 然而,白芨果实成熟后胚发育不全且无胚乳,自然条件下难以成苗。 加之近年来中药材和工业应用需求逐年增加,滥采乱挖导致白芨野生资源急剧下降乃至濒临枯竭,亟须对白芨进行规模化人工繁殖与栽培,以期满足市场对白芨资源的需求,并降低白芨野生资源的致濒压力。 白芨种子大田直播繁殖栽培可以快速获取大量的白芨种子实生苗,有效满足市场上的种苗需求。 如能进一步加强白芨种苗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建立高起点、集约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推行区域化的生产方式,推动白芨种植的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为我国白芨的药物产品提供稳定、充足的原料供给,也会提高白芨在我国花卉产业及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程度 。

1 果实及种子形态特征

白芨于 5 — 6 月开花,蒴果在 8 — 10 月逐渐成熟。 成熟蒴果呈长圆状纺锤形,直立,黄棕色,常具 6 棱,平均长( 3.85±0.30 ) cm ,平均粗( 0.73±0.12 ) cm ,内含数目极多的白色粉末状种子。 白芨的种子非常细小,在显微镜下多呈纺锤形,长( 1.20±0.15 ) mm ,宽( 0.38±0.05 ) mm 。 白芨种子的结构十分简单,由一层透明的种皮和 1 个种胚组成,无胚乳。 在自然状态下,种胚通常位于种子的中间部位,呈淡黄色,多呈椭球形,长( 0.47±0.04 ) mm ,宽( 0.22±0.03 ) mm ,外形没有形态或结构上的分化。 少数种子还可看到残留的胚柄痕迹。 极少数种子在种皮内可以观察到具有 2 个或多个种胚的异常现象。

2 种子直播技术

目前,白芨人工繁育的常规方法大多以分株繁殖为主,即将假鳞茎分割成小块种植,在春季或秋季均可进行。 但是,此方法需要大量母株,繁殖率较低,成本较高,且长期的无性繁殖易导致种性退化,无法适应白芨规模化繁殖的生产要求。 白芨是地生兰类植物中种子最容易生根、萌发的物种之一。 果实成熟后,白芨种子细小且量大, 3~4 cm 大的果荚内有种子 2 万 ~3 万粒 。 因此,采取种子直播技术,可一次性获取大量的白芨种苗,迅速满足市场需求。

2.1 果实采收、贮藏与自然开裂

每年 9 — 10 月,选取外观正常饱满、无病斑且尚未开裂、色泽淡黄绿色的白芨蒴果,用枝剪小心地剪取。 剪取白芨蒴果最好于晴天或多云天气进行,如在雨天或雾天进行,则须用滤纸吸去蒴果表面多余的水分,并在室内晾干。 将剪下的蒴果,置于内表面光滑的钢制带盖铁盒中,置于室温且相对干燥的环境中封闭储藏。 蒴果一旦受潮霉变,种子就会受到病菌侵染而致使其生活力大幅降低,乃至丧失发芽能力。 每隔 3 d ,打开铁盒,检查白芨蒴果自然开裂情况。 检查过程中,切忌环境有风,以免种子被吹散。 待铁盒内 85% 的蒴果已经开裂,便可准备播种 。

2.2 苗床建立

白芨种子直播苗床一般建立在简易大棚中。 简易大棚通常长 40 m 、宽 8 m 、高 2 m 。 建床前 1~2 个月,须将大棚内的地面进行平整、压实,备用;建床前 1~2 周,须铲除大棚内所有的杂草,再次平整。 正式建床时,首先在简易大棚内铺一层厚约 13 丝的塑料薄膜,有利于保持、控制栽培基质中的水分,并隔绝土壤微生物或杂草对栽培基质的侵染。 在塑料薄膜四周,用厚约 12 cm 的水泥砖(长 30 cm ,宽 15 cm )垫高,防止水分逸漏。 按长 7.5 m 、宽 2 m 的规格铺设水泥砖(长 30 cm ,宽 15 cm )建畦,每个大棚内可建畦 20 个左右。 栽培基质选用保水保肥能力较好的腐殖土,可避免因土壤颗粒板结、不透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必须对腐殖土进行杀菌消毒,做法为拌入 0.1% 高锰酸钾溶液或多菌灵 1 000 倍液,搅匀,放置 12~24 h 。 苗床建好后,倒入已杀菌消毒的腐殖土,耙平,浇水。 腐殖土厚约 10 cm ,略低于水泥砖。 在每个苗床的上方,按 1 m 的间距铺设雾喷灌溉系统,雾喷头距苗床约1.2 m 。 每个大棚内,应在四周悬挂温度计,随时监控温度,并保持大棚内的气温维持在 15 ℃ 以上。

2.3 种子直播

将已大部分开裂的蒴果,置于 10 目的不锈钢制铁筛中,过筛,去除果壳或未开裂的蒴果,留下白芨种子备用。 直播前 3~5 d ,须对腐殖土浇水,以手捏腐殖土成团并有水渗出为标准。 用 40 目的铁筛将白芨种子进行直播。 将木板搭在苗畦两旁的水泥砖上,操作者蹲下,将铁筛端至 50 cm 的高度,用手轻拍铁筛边缘 1~2 次,白芨种子便可漏下,散布在苗畦表面。 切忌多次拍打或重击铁筛,避免种子播种过密。 播种线路按照每畦的短边呈“ Z ”字形进行 。

2.4 播种后田间管理

播种完成后,须打开雾喷灌溉系统,每天雾喷 7~8 次,每次持续 15 min 左右,以使各苗畦保持潮湿,并保持简易大棚内的气温高于 15 ℃ 以上。 如能采用 1/2 MS 培养液进行喷灌,更有利于种子出苗后的生长发育。 1 周后,白芨种子即可陆续转绿、生长, 2 周后原球茎膨胀至 1 mm 大小,并有初生根长出。 3~4 周后,就可看到白芨原球茎陆续长出叶片。 在种子直播 2 个月后,繁育的白芨种苗平均高度 1~2 cm ,部分种苗还可通过原球茎分生的方式进行增殖。 此时,应及时间苗,平衡苗畦中种苗过密与过疏的差别。 一般说来,按此种子直播技术,每畦的繁殖效率可达到 3 000 株 /m 2 。 其间注意防治蜗牛、病菌(霉菌、放线菌等)等有害生物对白芨幼苗的危害、侵染,及时铲除病菌侵染的土壤及周边染病植株,防止病害扩展。

2.5 幼苗移栽

当幼苗生长到 5~8 cm 高时,便可移栽至炼苗棚中进行驯化、炼苗。 前期注意弱光保湿,一般覆盖遮阳网保持弱光,并覆盖薄膜保湿。 移栽 15 d 后,白芨幼苗就能生长正常,移栽 30 d 左右即可定植。 待当年秋季,白芨幼苗地上部分凋萎后,挖出平均粗约 1.50 cm 的白芨假鳞茎,次年春季便可移栽至大田中。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 2016SF-402 );国家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专项资助项目(财社〔 2017 〕 66 号);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专项资助项目( 2016KTCL03-15 )。

下一篇:榨干男人什么意思(榨干了什么意思)
上一篇:如何杀死苍蝇(猪场苍蝇太多怎么消灭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