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出世(入世与出世的意思)

2022-12-12 06:46:5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1


很多朋友喜欢谈“出世”与“入世”,感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有人会说,儒家是“入世”的,道家是“出世”的。

事实上,我们很难这样简单来做区分;

同样,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也很难去说,你到底应该以哪种态度来生活。

谈到这一点,我觉得应该听听庄子的想法。

1 学道家千万别学错

庄子有句话真是大智慧,叫做“外化而内不化”。

简单来说,“外化”就是外表与别人同化;“内不化”,就是自己的内心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外化,是指外在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都跟别人一样,也就是要入境问俗,入乡随俗,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避免引起别人的侧目。

在这一方面,道家可以涵括儒家的优点。

儒家强调要做到“善”;而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因此,跟别人相处,按照儒家来说,你要谨守规矩,以礼相待。

道家对于这一点并不排斥。

如果你学了道家思想,行为举止变得稀奇古怪,跟社会格格不入,那是学错了道家。

如果你在任何地方,不会被人认出你是道家,那才算掌握了道家的特色。

所以我们看到,庄子也注意人与人的关系。

在《庄子·天运篇》里有一段谈到孝顺,比儒家说得更为完整、更为深刻。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比较两家的高下。

儒家谈孝顺,特别强调两点:

第一要尊敬父母;

第二要爱护父母。

其他的都是环绕这两点的具体表现。

而庄子是以此为基础,把孝顺进一步分为六种境界。

第一种是尊敬父母;第二种是爱护父母;

再往上几个层次,就很有道家的特色了。

2 “外化”的极致

第三种,子女孝顺父母的时候,忘记父母是父母。

也就是把父母当成了好朋友。

我们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进入中学之后,就变得比较难以沟通了。

从前孩子对父母无话不谈,现在变成只向朋友、同学去倾诉他的想法。

这时候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敞开心扉,把父母当成朋友,那父母一定特别开心,会认为他特别孝顺。

第四种,子女孝顺父母的时候,能够让父母忘记子女是子女。

也就是说,让父母把子女当成好朋友。

孩子能够让父母把自己当成朋友,当然更为难得了。

我记得小时候回到家,通常父母正在聊天,我们一回来,他们就不说话了。

有时候你去问父母在说什么,他们还会说大人的事,小孩别管,让你不要瞎打听。

孝顺能够做到第三第四层,已经可以算是“外化”的极致了。

但庄子还有另外更高的境界。

3 孝顺的最高境界

第五种,孝顺父母的时候,忘记了天下人。

我们都很熟悉一个寓言故事,叫做“父子骑驴”。

是说爸爸和儿子牵着一头驴,进城赶集。

半路上,有人看到就说:“有驴不骑,不是浪费吗?”

爸爸觉得言之有理,他疼爱儿子,就让儿子骑到驴背上了。

走了一段路,又听到有人说:“儿子骑驴,爸爸走路,这样太不孝顺了”。

爸爸就让儿子下来,他自己骑上去。

又走了一段,又有人说:“爸爸骑驴让儿子走路,太不慈爱了”。

于是父子二人一起骑在驴背上。

但是又有人说:“父子两个人都骑在驴背上,这驴能受得了吗?”

最后,父子二人干脆抬着驴进城了。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说明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反倒会缺乏主见。

庄子说,真正的孝顺是什么?

是要忘记天下人。

因为孝顺本来是真诚之心的自然流露,你只要尽其在我,不用在意别人怎么说。

第六种,到了孝顺的最高境界,是让天下人都忘了我在孝顺。

这种境界让人难以想象,借庄子的话来说,叫做“相忘于江湖”。

鱼在江湖里悠游自在,完全忘了同伴;

而人间孝顺的最高境界,是完全忘了彼此之分。

否则,一天到晚循规蹈矩,区分长幼尊卑,被繁文缛节所束缚,你不觉得累吗?

庄子描写“外化”的境界,让人难以想象,这也正是道家的精彩所在。

4 真正的画师

同时,庄子所说的“外化”,跟“内不化”是配合起来的。

《庄子·田子方》篇里面有个故事:

宋元君发布诏令要选拔画师,所有的画师都来了。

行礼作揖之后,站在一边调理笔墨,半数的人站到门外去了。

有一位画师稍晚才到,悠闲地走进来,行礼作揖之后也不站立恭候,就直接到画室去了。

宋元君派人去查看,这个画师已经解开衣襟,坦露上身,盘腿端坐着准备作画了。

宋元君说,这才是真正的画师。

这位画师为什么被选中呢?

真正的画师必须化解外在的限制,专注于他的题材与技巧,才有可能发挥创意呈现伟大的艺术结晶。

岂只是画师如此?

任何人只要认清本分,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忠职守,也都可以显示潇洒自在的风度,值得受到肯定。

这种潇洒的风度,更深刻的觉悟,都来自于庄子所说的“内不化”。

5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看了庄子的“外化而内不化”,对于出世与入世的问题,就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

就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关于这一点,《世说新语》里有一段故事:

著名的法师竺法深,曾经应邀到简文帝府中做客。

有个官员叫做刘惔,就问他:“你出家人怎么也到王公贵族家走动呢?”

竺法深回答说:“您看到的是王公贵族家,在我看来,却好像是在贫苦人家走动一样”。

这段对话实在是精彩。

出家人深具“出世”的智慧,但他照样要在世界上尽他应尽的责任。

像这种跟富贵人家来往,一般人会觉得光鲜亮丽;

但在他看起来,富贵人跟贫穷人没有差别,他们在心灵上恐怕都需要宗教的帮助。

就是说,出家人关怀世间一切,但本身无所求。

这不正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吗?

6 一切皆是因缘巧合

能够体悟到这句话,是需要智慧的。

《庄子》中至少有三次提到,古人的智慧达到最高的层次是什么?

就是能够了解“未始有物”四个字,即从来没有任何东西存在过。

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消消长长、生生灭灭,唯一不变的,永恒的,那就是只有“道”了。

能看透这一点,对于万物连我们的生命在内,就很容易有一种通透的态度。

你只要知道“一切来自于道又回归于道”,所有的一切都是碰巧发生,因缘巧合就出现了,你碰巧遇上了,那就“安之若命”。

换句话说,你一旦觉悟了道家的“道”,马上就会觉得,对人间的一切不会有任何执著。

这样的心态很自由、很自在,抱有这样的心态,然后再来练习“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下一篇:10到15万的车推荐(10至15万买什么车比较好?)
上一篇:鞋组词(鞋组词二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