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硬的(坚硬的英文)

2022-12-12 04:58:4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21


来源:曲靖日报-掌上曲靖

山下柱石书院与山上一排高大挺拔的白石柱互为映衬,一道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景遥相呼应,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默契、感应?我不得而知,但为自己行走乡村的意外收获而窃喜。

数了数,六座石柱与山连为一体,像一道通天石门,石柱有序雄峙两旁,矗立成一道风景,当地人称之为白石柱,石柱、大门如此逼真,山上长着不怎么茂密的树林,恰到好处衬托出山的秀丽。 山名乌岩山,我对陪同的村干部说,石柱如擎天柱,何不改称天门山?立即遭到同行者的质疑,继而哈哈大笑揶揄说:这个名字在华夏大地上实在太多太俗了。 于是我沉默,稍后指着山峦王顾左右说了些绵延起伏之类的言语,尽力掩饰着自己微红的脸。

走在杨坞村,我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村中这书院之所以得名柱石书院,想必与不远处的白石柱有关。 取名的灵感或许来源于此,就地取材,一个很硬气也颇显英气的书院,却鲜为人知。 乍一听到这名字,我便喜欢上了。

柱石书院坐北朝南,居于村中,小楼房形成包围之势,书院灰暗破败,看上去不再风光气派,却依然体量庞大,那檐角、那门窗隐隐透出昔日的恢宏气度,书院占地面积一千五百平方米,建造于咸丰八年,杨坞村“徐氏祖谱”有确切记载。

二百多年过去,遗憾的是书院摇摇欲坠,有点心酸心痛,绕着大屋转,不得而进。 “打造文化软实力”,当地政府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已经采取措施保护,择时修葺。 家住书院对面的老篾匠徐师傅有八十多岁了,他说小时候看到的柱石书院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书院的功能早已无存,散发的烟火气息倒是浓浓郁郁,几十年来,也没修葺,风吹雨打,住在里面的人家搬来迁去,如今不再住人。 老篾匠还告诉我,听老辈人讲,书院是当年徐家出资修建的,被誉为“九叶联芳”。

大门口青石匾额上阳刻的四个大字“柱石书院”,苍劲有力,半行半楷,有人说像朱熹的字迹,也许书写者临摹过朱熹的字帖吧。 透过大字,反复揣摩,多么希望能看出一些端倪来,或听出昔日的书声琅琅。 眼前浮现一位老先生从柱石书院缓缓走出来,一袭长袍,青衣布鞋,一身儒雅之气,满腹经纶的样子,一群灰雀鸣叫着飞过,停落在屋顶上,在赞美春天,却纷扰了沉浸在遐想情景中的我。

白石柱巍然屹立,云卷云舒二百年,然而,人间换了多少面孔,仅凭谱牒上一些零星资料,无法拼接、复原书院曾经辉煌的过去。 书院留存下来的一副对联耐人寻味:“位配长庚极上宝气如珠万丈文光冲北斗,地邻孺子亭前高人似玉千秋德望重南州。 ”孺子亭、高人、南州……这些似乎有所指向的符号冲撞着我的思绪,纠结其中,百思不得其解,读得懂这副对联,也许就读出了柱石书院的某些密码。

闻讯而来的一名老者告知书院隔壁还有一处清代老屋,说口口相传下来的老祖宗是经商的,我跟着走过去,匾额上书“槐茂荆荣”,从字面看是写景抒情,老者言之凿凿说距今179年,这年份已精准到个位数,显然不容置疑,掐指一算就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所建,至于它背后藏着怎样的“身世”,就难以说清了。

“转烦门外青山”,越过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漫步走向白石柱,抬头望“天门”,能否告诉我柱石书院的故事?再次数了数,不多不少六根白石柱,山间粉红桃花、雪白梨花,田野上的金黄油菜花,以及白的粉的玉兰花,竞相开放,春意盎然,温暖的阳光涂抹在白石柱上,美不胜收,正好采撷佳句装点文章,哪天灵感一闪现,且为白石柱重新定义。

看一看白石柱山已足矣,未必要去攀登、去一览众山小,在山上看是一种况味,其实,在山下仰望有另一种况味。 坐在田坝上,独对白石柱,静静地守望,红砂岩山体的峭壁上,一个个自然天成的山岩洞眼也对望着我,像白石柱藏着的一个个传说,期待谁去解密。

和风斜阳,欣然往来于柱石书院、白石柱之间,领略这一片坚硬的风景,脆弱的心也会变得昂扬起来。

时光流逝,这个叫杨坞的小村,居然掩藏着一批这样有灵性的风物,我感触颇深,由衷感叹:发现乡村就在身边。 乡村振兴,当挖掘往往被人们忽视的风景,和融入寻常日子的传统文化,这是乡村的根脉、乡愁的承载。

本文来自,仅代表作者观点。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下一篇:密保问题忘了怎么办(密保问题忘了怎么办?)
上一篇:菠菜(菠菜的营养价值及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