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2022-12-12 03:43:0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72


“夷”的称谓最早文字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王制》之中,东夷,是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称呼。 历史有载,秦始皇曾不远万里,从中原地区来到偏僻的“东夷之地”,他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又在东夷做了什么事?我们不妨了解一下。

成山头,今在荣成境内,属于我国大陆最东端。 秦始皇称这里为:“天之尽头!”,丞相李斯手书“天尽头”,有秦东门立石。 临海而立,却无海滨之畔的涌浪柔沙;山峦之巅,却无泰山一览无遗的挺拔雄姿。

之后,在公元前94年,汉武帝刘彻率领文官武将自今西安出发,途经泰山,一路东进巡游海上,直至成山头,被“成山头日出”这一奇丽的景观所震撼,作“日主祠”、以感恩泽,且作“赤雁歌”志之。

但就是这样一处偏僻之地,却在后世广为人知,它的闻名得益于秦始皇的两次到访,可以说,秦始皇是到死都此地念念不忘。

秦始皇到访此地,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不过,仅有寥寥数语,没有更为翔实的描述。 这无疑更令后世好奇,建立千秋霸业的秦始皇,为何远离中原腹地,不顾跋涉辛劳,来到此地?从古至今,流传着各种说法。

有人说,秦始皇来此是为了求仙寻药;有人说,他是为了炫耀能力,来此征服大鲛;有人说,他来到这里,只是为了巡视疆域;还有人说,他来到大陆最东端,是为了祭拜太阳... ...等等,诸如此类,经过历代文人的渲染改编,关于秦始皇东巡此地,已有无数个版本传说。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我们不妨通过现代考古,逐步解开幕后真相。

《史记》中的“成山”即为今日的“成山头”,记载秦始皇史实,可信度最高的无疑是《史记》。 此书编制时间距离秦亡不过百余年,作者司马迁通过各渠道收集相关信息,皆为第一手资料。 书中记载,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先后两次到达成山头,这与历史中的两次东巡相吻合。 后世根据司马迁笔下所记载的“成山”特征,推断出,“成山”就是今日的“成山头”。

《史记》原文载:“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意思即“成山地理位置临海,地势陡峭,似要坠入海中,且此山坐落于大陆东北一角。 ”此地理特征与今日的成山头相同,成山头同样位于大陆东端,且三面临海,正是秦始皇两次到访之地。 清人所著《荣成县志》记载,称:“秦始皇东巡时,来到此地,在成山头上修筑宫殿。 ”

并且,后人将此宫殿称为“始皇庙”,该庙于明朝正德七年毁于一场火灾,道光年间,道人徐复昌重筑大殿。 后世史书中,常见关于“始皇庙”的描述,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叫法,如“… …日主,祠成山”、“礼日成山”、“成山祠日”、“不夜,有成山日祠”。

清代康熙时期,有位成山卫教授,名为王苹。 他在康熙三年喜中进士,面对朝廷的官职赏赐,王苹却犯了难。 原来,他家中有位老母,如果接受了官职,就要远离家乡,到时老母便无人照看。 朝廷知道后,取消了他的县令补用资格,改任为成山卫教授。

“日主祠在海东岸尽处,过祠不复有岸。 ”通过这句话可知,日主祠所在位置就是今天的成山头,“礼日”、“祠日”等活动皆在成山头举行。 据悉,成山之地的名称变化,源于海运业的兴盛。 航海流行时,贸易往来的人们喜欢把“成山”叫做“成山头”。

以至于,时间久了成山头便取代旧的名称,被传叫至今。

古玉“锁定”秦始皇——1982年,荣成市成山头附近一处建筑工地,挖掘出三件玉器,似为文物。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发现玉器,就在三年前,即1979年,同一片区域,亦挖掘出四件玉器,其内包含:玉璧、玉圭,与此次情况相近。

根据参与现场考古的学者介绍,古玉是从工地上的一处“土堆”内获得,该“土堆”高约两米,直径达到二十多米,似为墓穴。 成山头这里并非出产玉器之地,且此处位置偏僻,很难想象谁会将玉器留在这里。

之后,经过考古挖掘,首先排除了墓葬的可能性。 考古专家对玉器展开研究,发现上面有许多雕刻花纹,花纹表面存有不少圆点,每个圆点上刻有涡纹,专家们称之为“谷纹”。 《周礼·典瑞》的有“子执谷壁,男执蒲璧”说法。 其形状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也俗称为:“蝌蚪纹”。

其实,这种“谷纹”在西周之前是不存在的,早期的璧是以光滑透亮体现价值,基本不会雕刻花纹,换言之,玉上花纹在西周时才出现。 至春秋战国时期,玉器雕刻“谷纹”已经成为潮流,因此。 专家们认为,该玉佩为春秋战国时的产物,历史久远,十分具有考古价值。

中国古代,玉器向来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尤其在两千多年前,帝王们把玉器视作皇权的象征。 所以,像成山头发现的玉圭、玉璧分为祭玉、礼玉,而秦始皇曾到访此地筑殿求仙,这玉佩极可能就是其遗留之物。

参考资料:

『《山东省威海的“天尽头”》、《史记》、《周礼·典瑞》、《礼记·王制》』

下一篇:干煸豆角的做法(干煸豆角的做法步骤图)
上一篇:准迁证怎么办(准迁证怎么办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