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辜鸿铭)

2022-12-11 22:43:0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3


"辛"的形体似一种行刑的工具

"辛"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有"辣"、"痛苦"、"辛苦"之意。 而这些意思均不是"辛"的本义,要说起本义我们还需要从其形体及后来作为构字部件着手分析。

《说文》解释"辛"为:"秋时万物成而熟,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 从一、辛。 辛,罪也。 辛承庚,像人股。 "

许慎的解释参照了古代五行的说法,庚辛为西方,且庚为阳金,辛为阴金,为秋,为辛。 此种解释看似很全面,把"辛"义基本含括在内了,但是意义之说解曲折迂回,与造字逻辑很难相合。

要弄清"辛"字的本义,我们还得从该字的甲骨文金文形体来分析。

"辛"字的甲骨文金文形体如下:

甲骨文金文“辛”

从"辛"的字形看,很像一种器具,为象形字。 形如一把竖着放的刀,上面的三角形为刀体,最顶端为刀刃。 字形下部为刀柄。 而此种刀为古代行刑的一种刑具,大概是用于面额刺字或割鼻耳之用。 郭沫若先生也认为"辛"像古之剞劂形,也就是像一种曲刀,为施黥的刑具。 古时罪不至死,便会以其他形式惩罚,而黥刑这种惩罚有罪之人的手段,既容易操作又有明显的辨识标记,所以在古代社会中经常被使用。 《水浒传》中就比较常见。

“辛”字与刑具对比图

古"罪"字比较抽象,很难表示,于是先人就以"辛"这种类似刑具的刀来表示,因为这种工具的主要用途就是对罪犯行刑。 因此,《说文》释"辛"为"罪也",当由此而来才是。

关于"辛"字的其他解释

其实,关于"辛"字又不少异议。 比如,有的学者认为"辛"为一种錾凿工具,而非刑具,后来该工具引申为刀,因用刀劳动非常累,故引申为辛苦。 此说认为"辛"为一种錾凿工具较为合理,但是从刀引申之义就非常牵强了,古人劳作无论用何种工具都会辛苦劳累,此说难以让人信服,且离"罪"义甚远。

还有学者认为"辛"字形体像以斧砍木,也就是把字形分析为上斧下木。 这种观点认为甲骨文金文上部倒三角就是薄刃的斧头,若从侧面看斧头上部确实像一把薄刃的斧头。 但是,这种解释也遇到了问题,因为"辛"字本身就是以斧砍木,那么倒三角下的构形是不是"木"呢?显然不是,"木"不曾有做此形者。

斧头劈木头

后来,又有学者认为"辛"与"新"本是一字,"新"字是在"辛"下增加了木,右边又增加义符"斤"字。

其实,"新"为形声字,甲骨文形体最初写为"左辛右斤",至金文为了进一步增强表义性,又增加了"木"字。 "新"字古文字形体如下:

甲骨文金文“新”

因此,"辛"为"新"的本字的说法不妥。 甲骨文中从辛从斤与从辛从木从斤并存,该字为形声字是无可争议的。 之后"亲+斤"的形体当是从木从斤辛声,增添了"木"字更明确了"新"的本义,其本义是以斧(斤)劈薪,当是"薪"的初文。 但是,甲骨文及金文为什么所用"新"之义皆为"新旧"之"新"义而无取薪之意呢?这是因为汉字的使用取决于当时语言使用的环境,最初为"薪"义,但因为取薪之意未出现或者没有必要出现在甲骨文中,所以在有限的甲骨文献中不见该义。 但我们从后来文献中仍然可以见用其本义者,比如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顺道》有"百姓斩木艾新而各取富焉。 "其中的"新"即为本义"薪"。

"新旧"之新义作为引申义是怎么来的呢?

段玉裁说:"取木者,新之本义,引申之,为凡始基之称。 "章太炎先生认为"衣之始裁谓之初,木之始伐谓之新。 "还有不少学者认为"新"义为假借,如《甲骨文简明词典》:"用作新旧之新则为借音字。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认为是"假借为鲜。 ""新旧"之"新"义解释为引申义是很容易被理解合计接受的,张舜微在《说文解字约注》中说:"以斧析木而鲜白之色见矣,此新旧之义所从出也。 自后世以薪代新,遂专用为新旧义矣。 ",而清代的徐灏也在《说文解字注笺》中早就认为"斫木见白新也。 凡物之易于更新者莫如木,故取义焉。 "

劈木露出白色树心

因此,从文献可见"新"义之由来当为引申,伐木之时见"白新",后来"新旧"之"新"义更常用,便又造"薪"字表示本义。 杨琳先生对"新"字的引申义"鲜白"之意有着非常详细的阐述,引用文献详实,比较可信。

"宰"为屋下持刑具之人,引申为权力或具有某种权力的人

"辛"本为施黥刑的工具,那么是否有后续产生的孳生字来佐证呢?孳生字有"宰""罪""辜"等字,限于篇幅我们只讨论此三字。

"宰"字形体如下:

甲骨文金文“宰”

"宰"字形体由"辛"和"宀"组成,两部分相会意。 《说文》曰:"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 "许慎这里直接就把"辛"释为了罪人,也就是说在房子里有一个罪人在做事。

但是,《说文》这种解释从意义上还是很难说得通的,特别是解释后来的主管、主持、头目等意义时就会显得非常牵强。 这里的"辛"若按照甲骨文金文中的原始意义进行理解,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辛"为行刑的工具,而在房屋内掌握着行刑工具的人便是"宰"了。 这类人具有屠杀牲畜或者对犯人行刑的权力,由此便引申出厨师之意,《汉书·宣帝纪》:"其令太官损膳省宰……"颜师古注:"宰为屠杀也。 "从屠杀引申为指称厨师。 《诗经·小雅·楚茨》:"诸宰君妇,废彻不迟。 "《韩非子》:"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 "这里的"宰"都是指厨师。

掌握刑具的人也往往是权力的象征,因此"宰"又引申指称古代官吏。 《周礼·目录》:"宰者,官也。 "《公羊传》:"宰者何?官也。 "后来,"宰"作为官职由大宰、小宰、宰夫、里宰、宰相等。

古代宰相

"罪"字在之前很多文献中写作"辠"

我们知道楷书的"罪"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罪"字曾写作"辠"。

"辠"当为"罪"的本字,为会意字,上自下辛。 《说文》:"辠,犯法也。 ""辠"最早见于战国,"自"为鼻,"辛"为刑具,字义可能与古代犯法割鼻子有关。 "辠"字古文字形体如下:

金文篆书“辠”

那么,为什么后来"辠"字形体演变为"罪"了呢?形体上区别很大,其变化很难找到逻辑。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觉得"辠"与"皇"形体相近,为了避讳索性就改成了"罪"。 这种说法虽然有待考证,但是先秦文献确实未见"罪","辠"字确实大量出现,如此可推测"罪"产生于秦或者稍晚一些时候。

秦始皇

"辜":本为重罪

"辜"为后起形声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 我们常说的有"无辜""死有余辜",这里的"辜"皆为罪义。

篆书“辜”

其本义为"重罪",《说文》:"辜,罪也。 "段玉裁注:"辜本非常重罪,引申之凡有罪皆曰辜。 "该字的本义就与"辛"有着意义上的关联,战国时期"辜"的构形更接近于其本义。 战国时期的"辜"字形体如下:

战国文字"辜"

从形体可见,战国时的"辜"字并非从辛,而是从死,古声。 后来到了小篆演变成从辛,古声,演变原因与"辜"字意义的变化有关,"辜"字从指称"重罪"演变为泛指"罪"。 因此,意义的变化客观上也为汉字形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这么多"辛庄"从哪里来?

说完了"辛"的造字,我们来说说大家熟知的"辛庄",因为你农村老家附近可能就有一个"辛庄"。 那么这个"辛庄"是怎么来的呢?

仅在北京地区就有数十个含"辛"的村庄,如于辛庄、马辛庄、大辛庄、南辛庄、朱辛庄、定府辛庄、魏辛庄、胡辛庄、杨辛庄、北辛庄、小辛庄、耿辛庄、长辛庄、定辛庄、郎辛庄、辛店村等等。

其实,问题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多数"辛庄"最初为"新庄"或"某辛庄",少数是以"辛"姓命名的。 我们翻阅了一些地方志找到了不少可以佐证的资料。

北京丰台区的辛庄,原来村庄地址在村南太平岭之上,到了1864年因为缺水而迁至今址,名为"新庄",后改名为"辛庄"。 明代《宛署杂记》载,现在大兴区的大辛庄,当时就叫"大新庄",后改为此名。

地图里的“辛庄”

淄博市金山镇的辛庄,七十年代之前曾有碑文介绍,内容为:李姓与道光六年自炳旭村迁于此定居……后陆续迁来路姓、田姓至此。 初立村庄名"新庄",后演绎为"辛庄"。 另外,河北沙河市的新庄、新寨,后来均改名辛庄、辛寨。

因此,众多以"辛"命名的村庄,最初多数为"新庄"、"x新庄",其义为新出现的村庄。 但是,这些新建立的村庄不能一直新下去,于是便有了减省且音同的"辛庄"。

下一篇:优色林控油防晒成分表
上一篇:HR赫莲娜绿宝瓶精华成分表(hr赫莲娜绿宝瓶精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