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读后感_3500字

2022-12-10 01:09:3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4

《走出非洲》读后感3500字

<走入非洲 Into Africa>
Karen Blixen在她的《走出非洲》中,已有逾百年的流连,而她在上个世纪30年代走出非洲后,再未曾踏上过这片土地!
我是在“走入非洲”临行前一两天,开始读这部书的。 之前看过Sydney Pollack导演的同名电影,不仅是经典之经典,更是致敬之致敬,向Karen Blixen,向她的经典地优雅!
原著与电影是有不同之处的,电影的故事情节似乎更丰富,尤其在Karen 与Danish之间诸多细节,不禁让我的好奇心转向影片编剧。
果然,竟然查证若此:“电影《走出非洲》由四部小说改编而成,它们分别是Karen Blixen的小说《走出非洲》、《草地上的影子》,朱迪思瑟曼的传记《Isak Dinesen,一位小说家的一生》(Isak Dinesen是Karen Blixen笔名)和埃罗尔特尔泽宾斯基的传记《沉默将被打破》。 影片以同名小说为蓝本,大量揉入了作者的传记素材。 ”
这就对了,遗憾的是其他三部,一时间还找不到。 只能留待日后,寻觅品鉴!
我在内罗毕的第一个清晨,是从雄鸡高歌中醒来,天未亮,窗外寂静灯火,从窗幔缝隙中,洒一束斑驳光影,在一垛墙角晃动。 耳边似乎有蚊子喇叭微细喧嚣,它们定是在帐外宿夜鼓噪排遣!
又一阵清脆的“啊!啊!啊!”的鸣叫,也许是乌鸦的朋友醒来,呼应着那只雄鸡报晓,主调高亢,渐次起伏“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群鸟轻和低鸣,整窗帘幔透进天光,天已蒙蒙亮。
我尚未分辨得出何鸟晨歌,我熟悉的伙伴如喜鹊、麻雀仍留在京城。
就像那个午后,飞机着陆在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的刹那,闯入眼帘的,那棵手掌般舒展的金合欢,树冠上栖息着几只黑色大鸟,直到其中一只振翅上飞,我才意识到,她们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黑鹳!
枕边人还睡在梦里,乘着这床船儿,扬着这帐白帆,与微风同潜入夜,于犬吠几声中入眠,在夜半私语时,已漂在星星点点的云端。
内罗毕就坐落在这样的云端,是云端上“冰凉的水”!
清晨的内罗毕,这“冰凉的水”,润心沁神!如洗蓝天,淡抹云容,挂一颗晶莹——启明星。
小院的白色木瓜花,微风中摇曳着淡雅,那清香漂然入房,漂入灶上煮沸的南瓜粥,温暖了,自然了,柔情!
我坐在这南半球一隅的小院里,依然清晨饮一盏红茶,品一枯一荣芳草间滋味,醒神思,沐晨光!日观云霞,夜览星辰。
清晨的云,有如天地间的自由呼吸,惬意,会心,静谧!云,最解天地之多情,将空中漂浮的自在,揉一团厚重云影,抚摸这低埋于土地的经脉!
我曾看过半空中的云朵军团,大军压境般,如此徐徐前行,一丝不乱!而色彩斑斓的大地,裸露出被高原急流冲击出的深刻脉络,被云影军团黑色缓行中,寸寸抚摸。
你若极目远眺,当飞跃在内罗毕上空时,必会想起杜牧那句“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若俯首低眉,在飞跃亚的斯亚贝巴时,却会想起东坡的“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当我距离Karen Blixen的庄园近在咫尺,却徒然生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敢问之问:缘何若此?
Karen开篇就说:“我的非洲庄园坐落于恩戈山麓,海拔高达六千英尺。 这片高地北部的土地方圆一百英里,赤道刚好在这上方横贯而过。 白天,你与太阳的距离近在咫尺,你便会感到自己陡然高大了许多,清晨与黄昏都那么明朗静谧;而夜晚,你会觉得朔风凛冽、寒气逼人。 ”
这就是一周来我体验到的气候宜人!我依旧心若止水,静如处子。 每日静享小院的鸟语花香,云卷云舒,日出日落,月现星藏;神游在Karen的文字中,一遍遍读她的心境:点点滴滴的情愫,思思扣扣的绕缠!
她走出了非洲,正如她走出了她的地平线!她失去的,也恰恰是她拥有的!
我追随着她,走入非洲!只是我是否走出我的地平线,我寻找的,是不是我本来的样子?
大年初一,我们驱车,直奔Karen Blixen House 。 这是内罗毕这坐城中,除家外,我最想去的地方!当路边一团浓墨重彩的粉色绣球花,云团一般向后驶过时,我们到达了庄园!
Karen的老屋,由两株高耸直上青云的意大利柏树守护着,据说这柏树是在Karen走出非洲后种植于此的。 红瓦青石的房舍一面延展,廊檐下Dennis依旧坐在藤椅上,或是已然甜酣入睡,留声机传出莫扎特的钢琴曲,又是哪一曲了?
我想也许莫扎特创作的所有曲目,都曾在这里上演过,这里最适合做天才的舞台,与天堂最近的地方,不就是可及的天堂?听吧,莫扎特的《小星星》,跨过平原,拂过咖啡花堆出的白色云朵,漂向望得到的恩戈山脉的四座山巅,回应在日月星辰之间!
第一眼看到鲁鲁,是在卡曼坦与鲁鲁的合影中,高贵优雅,灵气十足的鲁鲁,种族属于bushbuck,小羚羊!集Karen和庄园所有人之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鲁鲁,最后荣辱不惊,逍遥自在,回归于天性使然的家园:她的草原,她的高原!她找到了她的“波瓦拿”,她的先生,他们共同养育了小鲁鲁们。
“鲁鲁长大了,亭亭玉立,像一枝可爱的花朵,生机勃勃。 它苗条而又丰腴,全身上下透着一种无法名状的美。 它的形象就如海涅某首诗里的工笔插图:恒河水畔,有一群聪敏温柔的小羚羊。 ”,我由衷感激这无法名状的美,一下子就击中了我!
卡曼塔的厨房,挂着他年老时的一副照片!Karen走出非洲后,卡曼坦让印度人帮他代笔,给Karen写信,诉说他的天才无用武之地的苦衷。 这也许是每个人都有的局促吧!时空中经纬着我们自己的故事,也一样经纬着我们的悲情和欢歌,不论是卡曼塔,还是法拉赫,都不期竟在这里成为了Karen的家人,成为了karen成就的经典的组成!
卡曼塔工作的厨房,偏安一隅,简约而品味不凡,一套黑色伦敦铁艺炉具,相当的抢眼!我能感受到卡曼塔在创意一道道新颖菜品时,他天然艺术家自然挥洒,他为精美绝伦的艺术而心生的愉悦,似乎随着咖啡浓香飘溢,与轻柔的白云飞跃天际!
走入Karen的房子,如同进入了Karen的私人领地,被她的气质笼住:扑面而来的书香,彪悍的狩猎者,生活的美学家,辛勤干练的咖啡园农场主,还有土著的“大母神”。
空气中似乎飘起那些个欢愉的夜晚里讲述的故事,我最喜欢“有个中国女孩,名字叫程欢”的那个,也是Danish第一次听入迷的那个!只可惜至今没找到出处,也没有看到完整的故事,也许在karen的第一部作品《七个哥特故事》里,也许在Karen后来的作品《冬天的故事》或者《最后的故事》里。
书房,是我认为的个人最神圣的私人空间了!走进Karen的书房,那一本本关于她的传记,还有她自己的作品译成各国语言的书籍,都已经是安之若素的经典之作。 而另一侧的书柜,存放着当年随他们漂洋过海而来的经典之经典,那里是不是也有Danish存放在这里的书籍?也正是这些书籍,陪伴过Karen度过了多少个寂寞之夜吧。
我看到了她的打字机,想象着法拉赫站在旁边与Karen讨论她在写的书,能否成功;我也看到了那个鸟报点的坐钟,想象着土著孩子们笑着一哄而散;我也看到了那些来自中国的瓷器,想象着Karen对东方中国文化的那份神往;我还看到了那面波斯图案的屏风,似乎看到了她与Danish席地而坐,在编制的故事中流连忘返;在洗手间,我看到了那个盛水的陶罐,想起了经典唯美的那一幕,Danish在霞光中为Karen洗头发,Karen仰起的脸上的幸福将世界都融化了!
在壁炉前,我驻足良久。 那块整张豹皮铺在壁炉前,上面放着镂空木几。 丹麦的寒冬与这里长雨季,似乎都需要一炉炙热的炭火慰藉!
这里是Karen过往的家,她用爱、智慧和执着经营着它!在与Danish的“因爱成囚”中,她抛弃一切多余,而最终成功自救;Danish也因没有出卖自由,而让他对Karen的爱更为纯粹!两位皆令人心生敬意!
我走出房来,在四野中徘徊,在油梨树下,在咖啡树旁,抑或是高大笔直的桉树下,此时是长雨季前的旱季,草坪一片枯黄,远处的恩戈山脉清晰可见。 不经意间走到了咖啡烘干区,面对着电机与锅炉,还有烘干的圆筒,想起了来自印度的机械师波莱·辛格,karen说:“在波莱•辛格临行前,我卖了家具,凑足了钱,终于到内罗毕买了一枚他向往的戒指。 这戒指是重金打造的,镶有一块红宝石,显得像玻璃似的。 波莱·辛格高兴得又流下了眼泪。 ”,是的,波莱这位机械大师,沉迷于自己的工艺里,是最后一个才相信农场破产了!依稀又见火光中,Karen抱着一个土著儿童喃喃地说:They all gone!
遭遇火宅是压垮农场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逆境和失败时,Karen竟然发现:“然而,人的精神具有自我修复的伟大力量。 ”这是说与个人还是说与民族;是说与自己还是说与这块土地?
那些废弃的农具,锈迹斑斑,却依然停放在Karen的房舍附近,在斑驳树荫下,已见证百年!它们曾经一样来自欧洲,耕犁、拖拉机也曾漂洋过海,来到这里,与它们的拓荒者一起,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农机具!
Karen 说:“丹尼斯把非洲视作故乡。 知我者,莫如他。 ”。 非洲是Danish的故乡,他带Karen一起飞跃在这片土地的上空,也为此,他把自己长留在了这里;非洲也是Karen的故乡,她把自己放逐出这里,而把爱留在了这里,这里才是Karen的精神家园!
“我只是想,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可爱的国土,似乎仅仅凝视着它,就足以使你终生欢乐。 光与影将大地交织在一起,彩虹悬挂于天际。 ”
百年前的殖民与移民者,若过客般如潮退却,红色的土地,柔美的白云,温润的微风,鸟语、花香、羚羊、长颈鹿、野猪、狮子,还有马赛伊,吉库尤,索马里……他们才是这里的永久!
丁酉正月初二,内罗毕

下一篇:《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读后感_800字
上一篇:《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全4册)》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