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读后感_1800字

2022-12-10 01:05:04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89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读后感1800字

作者是哈佛当今心理学界名人,有许多大作。 近日,读他的第一本书是“Enlightenment Now”。 看他书中的图表就可以知道这本书中大部分内容,听他演讲也更有特点。 但是,对于一般读者,本书可能是他最接地气的一本书。 不管是文理科读者,应该都会受益。 他关于文字表达技巧应该是非常值得重视。 他写有不少金句。 但是,他书中推荐一些作者之意识形态及三观,相信读者一定会有些,不同程度欣赏与解读,甚至批驳。 因为人之独立思考之本质决定,不可能因为是所谓名人,就不可以去质疑。 相信任何一位认真的读者,都可以书中发现不少东东。 只是,我们读书通常的目的不是为了找茬,而仅仅是要选择性吸取营养而已。
作者强调认为:写作风格仍然重要,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它确保作者清楚传达信息,使读者免于浪费宝贵生命来解码含混文字。 第二,风格赢得信任。 作者行文注重连贯、准确,读者看了会相信作者在其他不那么容易发现的地方也会同样要求自己。 第三,风格给世界增加美”。 这并非赘言。 因此,他更加关注作者本身的思维方式。
例如,他认为要成为好作家,必须先是好读者,见多识广后,才能够写好,这那是自然的。 只是,新奇的是,作者建议“要培养作者的耳感,欣赏好文章比遵循诫命更有效,也更有吸引力”。 什么是耳感,他居然没有介绍,这也是奇葩。 因为他十分反对用读者不明白,定义不清楚花哨词汇。 他说尽管无意识地掌握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但这并不能保证我们写出好句子。 所以,在书中提倡,写作进程,例如,“用恰当的单词不仅比任何其他选择都能更精准地表达含义,而且其音调和发音也与含义相呼应。 这就是音义联觉,也就是声音的感觉。 声音决定意义,而非意义决定声音,比如用“萦绕不去”(haunting)表示“萦绕不去”,用“尖刻”(tart)表示“尖刻””。 也许从整本书看上用词,就是所谓看作者耳感,就是作者的本意吗?他还认为,“为普通读者写一篇散文、论文、影评、社论、通讯或一篇博客时,古典文体因为清晰、简洁,胜过其他各种臃肿的文体”。 这也不知道是否在推荐,多发些泡泡?呵呵!
本书特点之一,对于各种文体写作介绍,是通过像解剖麻雀一样来具体文字或者心理分析该文体的特征,在分析过程中抓住关键。 哈佛作者读书当然丰富,所以,读他消化吸收,分析的句子,文章或者书,也是欣赏过程。 尽管,评价那些风格具体收获内容如何,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这像是无功利主义读书风格?但是,对于认真想提高写作能力之读者,如果有耐心读他通过具体分析一些句子内容,相信就会有大收获,心有灵犀一点通。
同时注意: “坚决用新鲜词汇和具体意象,而不用陈词滥调和抽象概述;关注读者的观察角度及其视线的目标;以简单的名词和动词打底,审慎而明智地插入不常见的词汇或成语;使用排比句;偶然制造精心安排的意外;呈现有说服力的细节,避免直白的表达;格律与发音与要表达的含义和情绪有共鸣”。 呵呵,中文写作中,老师不也是如此推荐。 写作成功的证据便是清楚和简洁。 另外一方面,作者提醒:“许多写作坏习惯使文章沉闷:元话语、设路标、缓冲、自我辩解、专业自恋、陈词滥调、混淆隐喻、元概念、僵尸名词、不必要的被动语态”。 其中具体诠释必须读本书。
第二个特点就是用作者心理学来分析写作中的各种问题,现象,就不列出了。 例如,当作者把功能固着与组块结合在一起,再拌进那种让我们看不到它们的知识的诅咒,便能解释为什么专家会使用如此之多的独特术语、抽象词汇、元话语以及僵尸名词。 他们并不是存心想迷惑谁,那只是他们的思维方式。 另外,从句子结构分析是英语等语法中经常见到…,在汉语中……。 从其句子结构分析,不难想到为什么现代不少心理学家可以在AI中大显身手。 例如,阿里巴巴管阿里云的大师。 同时,也不理解为什么还有人居然还在关心,老掉牙,过了气的某心理学家像XX之流。 今天心理学与往日内容,早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难道是为了易忽悠?
当然,作者还有些具体逻辑关系及怎样理解语法、用词和标点的正确规则,建议等一些细节。 例如,作者自己要反复自我检查等,这些就不透露具体信息。 简言之,作者认为,“我们可以经常提醒自己努力追求良好写作风格的原因:促进思想的传播,证明我们对细节的关心,以及为世界增添一些美丽”。 读本书,需要时间消化,细节太多。
本书的翻译与导语部分都很精彩!谢谢!

下一篇:《别在世俗里跟我谈放下》读后感_900字
上一篇:《刀锋》读后感_1100字(《刀锋》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