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读书笔记(3)篇(台北人摘抄和读书笔记)

2022-12-10 00:27:5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2

作者:白先勇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本深具复杂性的作品。 此书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写作技巧各篇不同,长短也相异,每篇都能独立存在,而称得上是一流的短篇小说。 但这十四篇聚合在一起,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 台北人在线阅读地址台北人读书笔记 第(1)篇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短篇小说集(当然我读过的书也不多)。 文字朴实,余韵悠长,一两个场景,简单几句话,把那种今昔之变、盛衰之叹,满目苍凉又无可奈何表达的恰到好处,使人读来不胜唏嘘。 格局、气象、层次,与《皮囊》之类小镇青年无病呻吟不可同日而语。

文题台北人,毋宁说是离开大陆却又沉迷过去无所归依的台湾外省人。 无论是暮年将军、色衰舞女、退伍老兵、落魄文人、经商小民、空军遗孀,他们都不可自已的卷入了二十世纪中华民族悲壮而怪异的动荡经历,带着无限的沧桑和不尽的回忆,漂悬孤岛,终老异乡。 那一群人心里都有个大洞,随着时间流逝归家无望,从血淋淋的,变成一个空空的,深不见底的大黑洞,那深处埋葬着青春、年华、亲人、繁华、抱负、信念、毕生为之奋斗的追求。

最心痛《一把青》,最惆怅《秋思》,最哀叹《梁父吟》。 水手把飞行教官伟成的尸骨扔进大海的那“嘭”一声;辛亥革命揭竿而起的王孟养死前要把军礼服勋章收好留着移灵家乡;还都南京时英姿飒爽的将军那一声耳语低唤;五四青年在台北落魄重逢的三杯茶,写出了一部民国史,也写尽了人生百味。 最心疼朱青和卢先生,一直活在过去,或者说肉身已死,泼残生除问天罢了。

最初是看青春版《牡丹亭》知道的白先勇,后来看他的《细读红楼梦》,最后才读他40多年前写的短篇小说,白先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大陆的宣传偏少了。

台北人读书笔记 第(2)篇

起初觉得文字很平淡又很真实,恍惚间觉得在讲历史或是记日记,后来警醒这是短片小说集。 但也可以说是部民国史。

难以想象用最朴素的文字达到剥皮露骨的寒意,三毛说这是无可奈何的凄艳之美。 退居台北十多年贫富悬殊,行业各异的各式人物,大将、小兵、、军属、教授、商人,名媛、舞女、遗孀、女仆,帮佣的社会众生相。 今昔之比,灵肉之争,过往的重负深深地影响着活着的人。

尹雪艳的新公馆成为一群人吸食精神大麻的好去处,忆往昔何等风光。

朱青怕是被离别麻木了心神,分离从最初的撕心裂肺到而今的云淡风轻。

赖鸣升的青天白日勋章——胸膛上碗口大的疤,是台儿庄给的,也不容许别人非议台儿庄。

金大班的爱情在百乐门就没了,夜巴黎又算得了什么。

王雄是个可怜人,把记忆中的情愫寄托在这个还不谙世事的小娃娃身上就注定是一场悲剧结尾。

罗伯娘,顺恩嫂算是这大家族最后的守墓人,曾经有多么辉煌,现今就有多么悲凉。

朴公作为未亡人,把往生者的风光宣扬出去,虽然有些生者并不想去理解。 朴公也只想找个人好好聊聊罢。

娟娟和卢先生一并不提了,心绞痛实在是文词匮乏形容不来的悲悯。

华夫人,教主,钱夫人怕也是回忆死循环,却道天凉好个秋。

吴柱国余嵚磊,都曾是北大学子,五四火烧赵家楼,动乱中救亡图存。 那时的理想信念何等真挚,那群人的命运何等唏嘘,后来者也只当历史是故事罢了。 台北冬夜的冷雨还会一直下着,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李浩然将军的国葬,无论怎么看,12月的葬礼、陆军一级上将、匾额“轸念勋猷”、北伐从广州打到山海关,这都是作者父亲白崇禧的葬礼。

台北人读书笔记 第(3)篇

白先勇的台北人,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 而这份“过去”,这份“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不但“不能”摆脱过去,更令人怜悯的,他们“不肯”放弃过去,还死命攀住“现在仍是过去”的幻觉,企图在“抓回了过去”的自欺中,寻得生活的意义。 这就是悲哀。 白先勇对这些大陆人之虽然有一点嘲讽的味道,但同情远超过批评,怜悯远超过讥讽。

读到最后一篇,自然会感觉一切伟大功绩,一切荣华富贵,只能暂留,终归灭迹。 所有欢笑,所有眼泪,所有喜悦,所有痛苦,到头来全是虚空一片,因为人生有限。

此书的评论值得深读,有助于了解书中内容,将14篇文章归纳分类也是有助于大家阅读。

下一篇:新参者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上一篇: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瓦尔登湖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