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_读书笔记_1600字

2022-12-10 00:26:0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9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_读书笔记1600字

这本书题为“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以中东地区为中心,对以欧亚大陆为主的两千多年的历史进行了梳理。

这本书在国内得到了很积极的推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契合了“一带一路”的主题,然而本质而言,它所说的“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有着极大的差异。

虽然叫“丝绸之路”,但作者使用了”Silk Roads”的复数形式,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丝绸之路。

我们一般认知上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这个名称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1877年提出的,站在他的视角上,沿着这条商路从东方运来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丝绸之路”。

由此可见,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丝绸之路”都仅仅是一条商贸之路。 虽然经济必然带来政治、军事、文化的变革,但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基于经济交流来完成的。

丝绸毫无疑问是中国的特产。 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最早发明了养蚕,按照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中国便已留有养蚕、取丝、织绸的痕迹。

丝绸之路的建立也离不开汉代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正是有了张骞的开拓,才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 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地区的交流当然在此之前就已建立,但直到被张骞打通了“任督二脉”,欧亚大陆才算是真的脱胎换骨了。

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其实并不想讲这样的一个故事。 他所要说的,无非就是,我们要讲历史,就不要仅仅讲欧洲史,不要把目光只局限在西方,而要将欧洲与外部世界关联起来。

这种全球史观其实并不稀奇,很多历史学家都已经采用这样的全球化视角来完成历史叙事了。 而本书作者选择的角度,不过是借由“丝绸之路”之名,早早地将东西方世界特别是欧洲与中东地区关联起来,他所要说明的就是,欧洲人不要只盯着自己的那一块地盘,欧洲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都是从属于欧亚大陆这个整体的。

传统的西方史观的历史学家无非是对东西方的交流视而不见,而本书的作者其实仍然不想讲全球史,他对与欧洲没有产生交流的世界仍然是视而不见的。 对于作者而言,大概这个世界就好比王阳明眼中的花:“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

也正因为此,虽然书名是“丝绸之路”,但不只是中国,与欧洲很少发生直接交流的整个东方世界,在这本书中的篇幅都非常少。 甚至于在大航海时代之后,美洲(也仅限于与欧洲关系更为紧密的美国)的角色都要比东亚国家更吃重些。

即使是美国,似乎书中讲得更多的也无非是这么两点:在向东方开拓寻找新航线(或者说新的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欧洲国家是如何误打误撞发现新大陆的;在二十世纪,美国是如何在中东地区与德国及俄国争夺资源的。

所以说,这本书更合理的副标题并不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而是“一部全新的欧洲视角下的中东地区与外部世界关系史”。

如果按照这个题目再去回顾全书,其实作者的完成度还是相当不错的。 从三大宗教的起源和演变,到东西方的贸易的兴起和变迁,从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冲击与征服,到大航海时代与美洲大发现,从两次世界大战各方势力在近中东地区的互相角力,到战后地区复杂局势的深层原因及恐怖主义活动的社会基础,从西方势力对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等地丰富资源的疯狂剥削和抢劫,到新世纪里新的世界格局渐渐成形,几乎涵盖了以中东地区为中心的欧亚大陆的所有重大的历史节点。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和《耶路撒冷三千年》倒有些相似,而且相比于后者,这本书的空间跨度更大,从而能够更加完整地交待清楚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将相关时代背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 两者的共同问题就是时间跨度太大,造成对很多主题挖掘不够,有些流水账的意味。

综合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很多观察历史的不同视角,可以一读,但不必抱有过高期望。

下一篇:《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记电影)
上一篇:《假如岁月足够长》_读书笔记_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