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13篇

2022-12-09 16:46:4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1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 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一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1

狼烟纷起,战鼓擂响。 箭在弦上,男儿为何不拔?

塞北秋风,江南杏雨。 江山如画,英雄为何不争?

佳人乱世,笑靥如花。 倾城倾国,你却为何不得?

书中最令人扼腕的是刘关张这三兄弟。 从桃园结义到赤壁破曹,从千里单骑到败走麦城,从长坡一吼到夜战马超。 云长说:“即使大哥什么都没有,我也要去投奔他。 ”不论做什么都以他大哥为准,他可以对谁都不好可唯独要对大哥好。 只因为他有义。 他桀骜不驯却只对大哥忠诚,当知道自己的二哥被杀,就算打也好骂也好,这个仇我也要报。 结果被手下所杀。 这三人从书之头却没有走到书之尾。 败走麦城,心不甘;身首异处,恨无奈;兄弟相死,泪满行。 塞北风,吹散了他们的呼吸;古筝曲,叹不完他们的一生。 他们兄弟之情所融合成的那一缕英魂。 依旧是那么的有情有义,生死不分。 忠诚之魂,永久不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被刘备所感动,拜为军师。 为表忠心,献出隆中对;为得赤壁之赢,孤身犯险,舌战群儒;为对抗司马懿,冒险一搏,演唱空城。 统一全国是他毕生之梦,当刘备临终托孤时,他发誓定会辅助刘禅,完成统一大业。 这个人,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最终油尽灯枯,耗尽了他全部的力气。 即使身已死,可他对蜀汉之忠,对刘备之忠,永久不止。

他是英雄,有胆去刺杀董卓;他有志向,只为一统天下。 雄心之魂,传古至今,但凡有志者,皆全有之。 曹操,一位传奇之人,在三国之中,个个有雄心,可唯独他的雄心是那么雄厚,直抒扑面而来杀陈宫,灭吕布,就连袁绍,汉献帝之妃都成为了他的踏脚石。 怎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壮志却未酬,可时间是公平的,最后他的壮志化成一缕英魂,永久不灭。

大梦方醒,百年长,不过弹指一挥间。 罗贯中以情为墨,以义为纸,拾起“人生壮志”这支笔写出了人物百叹。 关羽的忠,为后人叹;诸葛的智,为后人敬;孟德的雄,为后人佩。 他们有壮志,有情义,只最终逃不脱命运。 罗贯中不禁写出了人物姿,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缕英魂,或忠或义,或智或才,不过是这其中无数人的结合体罢了。

爱无痕,情无边。 欢笑泪眼共床眠。

人已去,情却在。 一寸离肠千万结。

时已逝,间无隙。 一缕英魂到永久。

高一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2

寒假读完三国演义,至今还回味无穷。

作者罗贯中,借一个个个姓显名的历史人物,讲述了使人刻苦铭心的道理。 他写了,昏庸之主汉献帝,蜀国后主刘禅,无能之辈,袁绍,袁术……肚量狭小的吴国都督周瑜周公,以及永江关羽,张飞,马超,典韦……

这么多人中,有一个人是我最敬佩的。 这个人便是足智多谋的蜀国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他效忠主公刘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就没有那么辽阔的疆土,根本没有可能与曹操,孙权抗衡。

诸葛亮,还有一个优点。 那就是心胸宽阔,从来不会跟别人斤斤计较。 说到这,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记得过年的时候,表妹来我家拜年,妈妈,红包都发完了。 手里只剩下帮我保管的压岁钱。

妈妈二话不说,把我的压岁钱抽了一张给了我的表妹。 我看到这一幕,我顿时就火冒三丈。 就把我这么100块钱给了她!太不公平了。

“妈妈,你怎么可以这样子?那好歹也是我赚的钱。 ”我生气地跑到房间,碰了一下,把门狠狠地关上了。

刚好看见了,我的桌子上有一本三国演义。 我就拿起来津津有味的品读了起来。 看到诸葛亮三个字,我想起了以前看到他的人品,与心胸宽阔。

我立马想到自己,不能心胸狭隘,要心胸狭阔。 可不能成为第二个周瑜,因为心胸狭隘郁闷而死亡。

高一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3

在今年的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也是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的作者叫罗贯中,他是汉族人,字贯中,山西太原人,号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据说和施耐奄合著《水浒传》。

在《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位长得浓眉大眼英气逼人--赵云。 赵云是常山人,字子龙,号称常山赵子龙,原是公孙瓒手下一员虎将。

在《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的一章就是草船巧借箭。 主要讲了诸葛亮答应了周瑜三天造出十万只箭。 他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船,船上派三十名士兵,再扎上一千多个草把。 诸葛亮借大雾让曹操的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向江中放箭,那箭像雨点般的落到了诸葛亮的二十只草船上。 最后,诸葛亮以聪明巧借到了十万多只箭。

在书中,我也了解了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等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

读完了这本叫《三国演义》的书以后,让我看到了诸葛亮的聪明、博学,刘备的仁民爱物、礼贤下士,关羽的仁义、忠心,赵云的威武、勇猛……

我爱看《三国演义》这本书,它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

高一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4

“草船借箭”中说的是周瑜嫉妒诸葛亮,他就派鲁肃前去打探,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得知后,认为此人不除,日后必为东吴大患。 因那时缺箭,便要诸葛亮三日内拿出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他的神机妙算,不费吹灰之力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不同的两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就像周瑜这样,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就像诸葛亮这样。 考虑他人利益,自己也能带来好处,但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反而不能带来好处。

诸葛亮人人都知道他聪明有才干,有一次,诸葛亮率领蜀军北伐中原时,大将马谡刚愎自用,使得魏军司马懿乘机而入,为了避免更大损失,诸葛亮急忙安排大军赶快撤回蜀国,城中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同时下令:把城内所有旗帜藏起来,然后大开城门,并让两个书童跟自己一起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来后看到这番景象,很是纳闷,忽然他神色紧张,立即下令:马上撤退。 诸葛亮看他走后,长吁了一口气,对大家说:“司马懿一向知道我谨慎,一定以为我是在用计骗他入城,所以反而慌忙退走了。 ”

《三国演义》不仅内容精彩,还让我知道了许多战略,真是让人难忘!

高一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5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灿如星河的古诗词文化里有不少文人雅士,他们书写了一首首,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名作。 其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很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末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 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许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高超的吕布、忠心耿耿的关羽、威猛忠心的赵子龙、谦卑有礼的刘备……每位人物作者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让人读罢不能忘怀,使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心怀天下的贤者刘备,他为了能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老百姓而三顾茅庐,以为一段佳话,这是多了不起呀!虽然前两次的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他仍旧坚持去了第三次,室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一些都没有使他退却,他还是耐心谦逊地站在门口等待,毫无怨言,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鼎力协助,成为三国中的一方霸主。 而文中里另一个主人公我就更加欣赏和喜爱了——诸葛亮,字卧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知人善用,忠君爱国,是一位十足的智者。 书中他似乎无所不能,令人钦佩。 空城计骗过狡诈多疑的司马懿,设计骗取曹操败走华容道,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七擒七纵孟获大块人心,一计连一计,一环套一环,让人不得不连连称赞,拍手叫绝!可当我看到诸葛亮病死的那一段时,眼泪又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为所感动,为他的忠君忠主所敬佩,他这样的一个人才并没有功高夺主,自立为王,而是选择尽忠于新主,哪怕这个新主庸庸无碌……这让我想起诸葛亮呕心沥血所写的《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多么得可歌可泣,多么得感人肺腑!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刘备的仁、关羽的忠、张飞的义和诸葛亮的智。 那些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都展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 亲爱的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愿意和我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吗?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高一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6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 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 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 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 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 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 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 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 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 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 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 名着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着伴人一生成长。

高一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伴着这首耳熟能详的音律,我再一次重温《三国演义》,这清代小说的巅峰。 急于兴复汉室的刘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张飞与关羽、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这些英雄又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 我随着这本书走进了历史上局势动乱的三国时期,亲临了马革裹尸的战场,目睹了考虑周全的计谋,同时也感受到了千古流传的情谊,那就是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就是诸葛亮,一个淡泊名利的隐士,一位足智多谋的智者,一名忠心耿耿的军师。 如果诸葛亮是一匹未被世人了解的`千里马,那么刘备就是发掘千里马的伯乐。 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二十年如一日地为刘备奔走效劳。 火烧新野、白河用水、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如今细细品味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感受到的不止是诸葛亮那过人的智慧,更是诸葛亮一心为刘备出谋划策打江山的忠诚。 他的忠诚不仅仅表现在刘备在位辉煌的时候,更表现在刘备仙去之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接受刘备最后的托付。 刘备临终前告诫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并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 ”但是诸葛亮并无谋权篡位之心,依然竭尽全力辅佐着刘禅,尽管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 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多次亲自出征,从无怨言,只为报答多年前刘备的发掘之恩。

摇着羽毛扇的诸葛亮永远是我最敬佩的英雄,不仅仅因为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智慧,更因为他对刘备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高一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8

读了一个学期,终于把《三国演义》这本名着读完了。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在书中将一个个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刻画的淋漓尽致,每一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让我很难忘,如曹操的奸诈,周瑜的小气,张飞的勇猛,刘禅的无能等等。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无疑是曹操了。 曹操生性多疑、阴险奸诈。 当许攸问曹操粮草有还剩多少时,曹操以为许攸是袁绍派来的奸细,撒谎三骗许攸,结果都被许攸一一揭穿,许攸叹曰:“曹阿瞒不愧乃奸雄也!”不光如此,曹操还生性残忍,为报父仇,屠杀百姓数万,血洗汜水,残骸如山,尽管后人的评价都是褒少贬多,不过曹操确实一个货真价实的诗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曹操的用武方面也很强大,武有许诸、张合、张辽、典韦,文有荀?、郭嘉,无论是官渡之战,还是仓亭破本初,无一不体显出曹军的将才多,军事强,文官多,计谋好。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也让人陶醉于其中:“卧龙”孔明于七星坛祭风;周瑜与黄盖密谋“苦肉之策”;“凤雏”庞统献上“连环之计”。 名载史册的着名战役赤壁之战,拉开帷幕。 二龙争霸,雌雄相决;赤壁一地,楼船尽毁,烈火冲天,将云海染得通红,曹军死伤无数。 这仿佛把我带进了那次惊心动魄的战役。

周瑜十分聪明,是东吴的军师。 可周瑜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十分小气,容不得任何人比自己强。 结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临死前还在说:“既生瑜,何生亮……”。

要说谁的计谋多,最聪明,那无疑是诸葛亮了。 他能文能武,足智多谋,知天文,晓地理。 书中对诸葛亮的事例也很多:孔明借东风、巧摆八卦图、空城计、七擒孟获、木牛流马、草船借箭等等,无一不让人看出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不愧是一个英雄。

合上书,我仿佛还沉浸在一个迷人的故事和鲜明个性的人物之中,群雄纷争,逐鹿中原,《三国演义》仿佛带我回到了那个充满豪迈和激情的动乱时代。

高一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即告诉我们,何以成败论英雄。

如果说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是一盏陈年的女儿红,醇厚绵长;刚烈豪迈的《水浒传》是一坛开封的烈酒,酣畅淋漓;而融合神话与历史的《西游记》是一壶果酒,老少皆宜;那么《三国演义》就是罗贯中笔下曹孟德面前烹煮的一鼎芬芳醉人的青梅酒,入口酸涩却唇齿留香,经得起长时间回味与浮想。

东汉末年,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军阀割据,豪强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数,汉王室国祚犹如千钧悬丝,摇摇欲坠。 时势造人才,以魏蜀吴三国为首的各方势力风云际会逐鹿中原。

统一的天下可终究只能是一家,“成王败寇”自古是然,在天下大势的分合战乱中,向来只有两败俱伤后由存者成世胄蹑高位,称王称霸。 “三国鼎立,同归于晋”,司马昭窃取曹魏王座,又先后歼灭同室操戈的东吴和积弱乏人的西蜀,但纵然如是,难道那些退出历史舞台的败者的功绩与启示就泯灭作烟尘,消散于无形了吗?

一如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三千越甲伐吴的故事,曹操官渡之战,荀彧王佐良策,诸葛亮“两表酬三顾”,姜维“虚怀远志,空寄当归”,陆逊火烧连营,吕蒙白衣渡江……在历史跳动的斑驳碎隙里回眸,多少义薄云天刹那风华的典故历经沉淀却历久弥新,论英雄何以成败?

览古论今,生活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的人生路上,鲜花与荆棘,阳光与风雨,歧路与坦途总是并肩而至,普天之下无能免者。 现如今,社会上虽再无刀光剑影,却仍有尔虞我诈,虽然没有了动辄杀身招祸的危险,却有无数压力的制衡……遭遇挫折,我们应当如何去面对?我想,一部沉淀着历史光影的大书,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所以,我觉得,一朝一夕的胜负,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成败与否的关键,摔倒了爬起来自己拍掉灰尘吧,抬起头,微笑着,继续勇敢向前走,是最好的办法。

高一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三国演义》人物众多,头号反派人物要数曹操。 曹操人称“奸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多疑”。

曹操到底怎么个多疑法?看几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第一个例子。 赤壁大战前,曹操令荆州降将蔡瑁、张允训练水军,又派蒋干以老同学身份过江劝东吴大将周瑜投降。 周瑜见蒋干到来,一面命人假造蔡瑁、张允连结东吴、大骂曹操的来信,一面在营寨大摆宴席,宴请蒋干,吃完饭又装作大醉,拉蒋干同床休息,使他有机会偷看机密文件,还叫人半夜来“悄悄”报告说江北蔡、张要动手了。 等蒋干溜回曹营一报告,曹操疑心大起,立即斩了蔡、张二将。 曹操这次疑心病发作为他种下了赤壁之战失败的祸根。

第二个例子。 曹操率大军与刘备军队隔汉水对峙,诸葛亮命令将士夜夜击鼓鸣炮,搞得曹军心惊不已。 曹操怀疑诸葛亮可能有诡计,就后撤三十里,刘备军队顺利渡过了汉水。 刘备过江扎下营寨,曹操见刘备背水扎寨,又怀疑起来,不敢主动进攻,使刘备从容站稳了脚跟。 等到两军交战,刘备率部沿江逃跑,丢下许多军器在路上,曹兵纷纷去拾,曹操怀疑诸葛亮有诈,反而命令退兵,被敌人趁机反攻,大败而逃。 真是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多疑多败。

第三个例子。 关羽兵败麦城被孙权杀害,孙权把关羽首级献给曹操。 曹操自从见了关羽首级后大受惊吓,头痛得要命。 曾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名医华佗被请来替他看病,华佗说曹操的病要打开脑壳才能根治。 一贯多疑的曹操大怒,以为华佗是想替关羽报仇,把华佗关进监牢。 一代名医很快不明不白死在狱中,不久,曹操也病死了。 他的这一次疑心病发作,把自己的性命也给断送了。

曹操生在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 战争中的多疑,可以看作谨慎。 但是多疑却不能明断,还一意孤行,那就是害人害己了。

高一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11

读了《三国演义》后,书中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我十分难忘。

在《三国演义》中,有慈悲为怀的刘备,有重情重义的关羽,有武功高强的吕布,有令人发指的董卓,还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奸雄”曹操。 但这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还是忠心耿耿又鲁莽冲动的真性情张飞。

在作者的笔下,他性格直爽却又鲁莽冲动。 他喜欢喝酒,而且经常因喝酒而误了公事。 有一回,刘备和关羽出征打仗,留张飞在城中镇守徐州,并叮嘱他千万不要喝酒,免得闹出事端。 没想到,才第一天,就出了事。 晚上,张飞召集城内官兵,大摆筵席。 他说这几天他不能饮酒,在这之前,要先痛饮一回。 说罢便拿起杯,轮流向每个人敬酒。 这中间还有一个小官,是吕布的侄子。 可他又偏偏不会喝酒,张飞向他敬酒时连连推辞。 这激怒了张飞,张飞一气之下打了他五十大板。 这让他也十分气恨,对张飞怀恨在心,跑去了他叔叔吕布那里告状,吕布不忍心看侄子受张飞欺负,便趁张飞喝醉睡熟时带兵攻打徐州,张飞哪里料得到吕布会来,于是吕布便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徐州。 这就是张飞为了不喝酒误事而事先要喝个痛快所流露的真性情。

张飞虽然鲁莽,虽然冲动,虽然有喝酒误事的坏毛病,但仍然有让人欣赏的地方。 我非常欣赏他的直爽;欣赏他的不贪心;欣赏他的忠诚。 自桃园三结义以来,张飞就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不允许任何人试图伤害他。 有一次,刘备与袁术闹了不愉快,各自出兵攻打。 吕布为了救刘备,于是请刘备、关羽、张飞和袁术的大将纪灵前来讲和。 张飞见敌方大将也在,以为吕布要杀刘备。 他一把抓住吕布说:“你休想要哥哥性命!”,最后刘备和关羽极力劝住,他方才罢手。 由此可见张飞在关键时刻愿意不顾一切挺身而出保护刘备,对自己的结义大哥是多么的忠心耿耿。

在生活中,我们做事不能像张飞那么莽撞,那样惹出许多麻烦来误了大事。 但我们做人要像张飞那样有情有义,对兄弟义薄云天,对朋友诚信豪爽。

高一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12

经过了一个暑假的努力,我终于成功地攻克了一本名着《三国演义》,读后,真可谓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彻底地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段历史画卷。 作家罗贯中用他那如橼的大笔,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还有曹操、周瑜、刘备等人。

其中,数种人物的虚怀纳谏,集思广益,令我印象最为深刻。

刘备接受徐庶意见三顾茅庐,是“虚怀纳谏”;刘备打虚怀纳谏败曹操,取汉中,是“虚怀纳谏”;曹操接纳谋士荀攸的计策在官渡战上以少胜多,是“虚怀纳谏”;刘备接受诸葛亮指挥,博望坡获胜,是“虚怀纳谏”;曹操采用谋士的办法,突出关羽的重围,是“虚怀纳谏”……

是啊,纵观历史,“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遥想秦国当年,不过西南偏远小国,只因秦王欣然接受商鞅变法的建议,改革旧制,整顿军队,最终逐鹿中原,一统天下。

历史的长河悠悠流过大唐盛世,雄浑的大唐,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从唐高祖到唐太宗,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房玄龄、魏征、骆宾王……朝朝名主,代代贤臣,虚怀纳谏,集思广益,果真是“以人为谏,可以知得失”啊!

由此可见,“虚怀纳谏”对于一个国家的统治是多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的兴盛又是关键。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而那显赫一时的西楚霸王不恰恰是历史的牺牲品吗?鸿门宴上不听“亚夫”劝说,刚愎自用,夜郎自大,最后落得一败涂地,血溅乌江岸。 由此可见,“虚怀纳谏”的重要性。 不是吗?历史上,项羽不听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坐失了大好江山;刘备置诸葛亮的两册不顾,一心伐关却落了病死异乡白帝托孤的下场。 先人的警戒历历在目,“虚怀纳谏”对于人的一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读了《三国演义》,我想:我们自己做事的时候也要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有了他人的孜孜教导、循循善诱,我们的个性便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听着父母的教导,老师的良言,脚下的道路便会更加平坦。

高一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13

翻阅宏伟浩瀚的历史图册,眼前浮现出了2000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曾经兴盛一时的汉朝,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讨论话题。 真正主宰一切的,却是他们,鼎足三分,龙争虎斗。

滚滚长江,淘尽英雄无数。 桃园内,“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关、张的结义,揭开了《三国演义》宏伟的序幕。 要赞吕奉先,好箭法!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 辕门射戟,一箭使得十万雄兵脱征衣。 却说曹孟德,不愧为乱世奸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这是曹操的人生哲学;统一天下,这是他的人生抱负。 复谈刘玄德,仁民爱物、礼贤下士。 携民渡江,何等仁善!三顾茅庐,此情何挚!又道诸葛孔明,真乃卧龙也。 神机妙算,无人能敌。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七星坛上,巧借东风。 又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腔热血,赤胆忠心,可谓千古一相也。 再言周公瑾火烧赤壁之雄姿,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之英武,赵子龙大闹长坂坡之勇壮……多少英雄豪杰都让人难以忘怀,心灵受到最强有力的震撼。

然而,历史终究是历史,它总是悲惨的。 吕布再勇猛,最终还是殒命白门楼;孔明再机智,也只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正是那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分归晋,从此,《三国演义》的故事落下了帷幕。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如今,再去瞻仰当年宏伟雄壮的历史,也不会再发生或改变什么了,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泪满衣襟,一声长叹。

历史无法改写,今朝却可以改变。 我们无法抓住曾经的过往,但至少可以把握住现在。 从现在开始,珍惜你所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勉励的画笔尽情绘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画卷。 这样,你就可以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面朝大海,自信地说:“明天更美好!”


高一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13篇

下一篇:三国演义高二读后感800字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作文)
上一篇:2022《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关于《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