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相约星期二学生读后感想5篇

2022-12-09 16:38:1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2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名著相约星期二学生读后感想,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名著相约星期二学生读后感想1

很早以前就听人说过《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书中说的是"一个老人"向"一个年轻人"讲的"一堂人生课。 拿来一读,里面的道理还真值得回味……

书中讲的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给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的星期二听他讲课。 老教授的谈吐非常亲切,幽默,对自己即将死去毫无忌讳,勇敢的面对死亡,让人们对死亡消除了恐惧,他讲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这堂课讲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课是葬礼。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 回首过去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们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们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 如果你想对社会低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惟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不经常讨论这些问题,但我认为老教授的话很朴实,很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向莫里老教授那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权利,有一颗健康的心态,博大的胸怀,审视我们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 这样我们才活的更有意义。

名著相约星期二学生读后感想2

当我终日忙碌,在生活的风雨里疲于奔命;当我恐于衰老、畏惧死亡,在战战兢兢中迷失方向,莫里老人总会在书香氤氲里款款走来,让我由疲惫困惑、心悸沉寂归于平静.

读完这本《相约星期二》已过了余日,那些文字却依旧像渐渐弥散的芬香,久久驻留在心房,带给我温暖的感动。 书中讲述一位名叫莫里的教授不幸患了绝症,步步为营,生命的烛光即将熄灭。 病重期间,莫里与来看望自己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相约,要为米奇在每周星期二上一堂课,课程关于人生。 其中莫里老人谈到生活,他诠释了一生的真理,使人透彻又沉思。

我们曾经认为的一切艰难、坎坷,一旦释然便晴空万里。 莫里老人面对死亡那份从容、镇定与适应,使人无法不对这个甚至无法行走的老人肃然起敬。 “当你在床上时,你是个死人”“我的意识还活着......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甚至“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 一个承受痛苦,被绝症一点点侵蚀的人对生活如此乐观,这正是莫里说过的“最难的事”——与生活讲和。 他最终做到了。 他虽在无尽疼痛与折磨中度过,但他拥有过爱,拥有过青春,也拥有过一切正常人拥有的东西,他已释然,所以他并不羡慕健全的人。 每个人亦可以做到放宽一切,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如意,是否只像蚕茧外薄薄的丝衣——看似是牢不可破的囚笼,其实只需轻轻一下便可轻易化解?

什么是我们梦想中完美的一天?与莫里老人比起来,我们是在上帝的宠幸中诞生的孩子,不应再对这无比美好的一切无止境地进行物质索求,阔气的豪宅,崭新的钞票,高档的晚宴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学着试着去追求内心深处真正的幸福,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不是平庸倒退,而是一种幸福的境界。 “早上去散步,去健身房,与朋友共进晚餐,晚上去跳舞。 ”莫里想要的“完美的一天”让人不免吃惊。 现在,你惊讶的同时,请好好质问自己。 在这里,莫里老人所陈述的生活的追求,每个人学了一辈子,但没有人全部理解。 学得多的人总是快乐的,他们会很享受、满足而不奢求。 奇怪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只会在生命最后一刻看开一切,认为自己生而有幸。 这大概是面对死亡,一切都太渺小了,一切都可以看得不那么重,或许真实的生活不需要金玉其外的华丽彩饰,简简单单的快乐足矣。

这个故事,这些课,这段话,都是生命的乐章在弹奏,是灵魂牵出了涟漪。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它们在纸上的厚度莫非太重,重到谁都无法承担。 每当我将目光洒落在素雅的封皮上,心灵便会被洗涤一次。 甚至想忘记繁重的学业,抛弃生活的烦恼,再次拿起这本曾带给我感动与感悟,透彻与深刻的书,再次与莫里,与米奇一起上的一节人生的必修课。

名著相约星期二学生读后感想3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病,也就是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所得的那种病。 这是一种非常凶险、无情的神经系统疾病,它通常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先是腿行走不灵,然后是无法站立、无法坐直,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 霍金非常的幸运,他的病情不是持续恶化的,而是一次发作以后就会平稳很长的一段时间,然后再有下一次的发作。 一般情况下,这种病都是持续恶化的,从生病开始,留给病人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年。 莫里就属于这种情况。

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 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 米奇是一个专栏作家、记者,他坚守和老师的这一约定,将每周二的时间空出来,退掉所有的约会和事物,飞行数百公里来到莫里家中,和莫里一道谈心。 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 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礼来临。

余秋雨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

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 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 兼有人生阅历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谈人生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大多数智者躲避这个问题,是因为领悟到自己缺少谈论的资格。 再大的专家也不能说自己是人生领域的专家。 ——越有教养越明白这些道理,因此就越少谈论。

那么,谁有资格谈论人生呢?余秋雨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认为大家都在等这样的一个人:“他不太重要,不必在临终之时承担大多的外界使命;他应该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绝壁上居高临下地来俯视众生;他应该很了解世俗社会,可以使自己的最终评判产生广泛的针对性;他,我硬着心肠说,临终前最好不要有太多子女围绕,使他有可能系统有序他说完自己想说的话,就像一个教师在课堂里一样——那么对了,这位老人最好是教师,即便在弥留之际也保留着表述能力,听讲者,最好是他过去的学生……”这样说来,莫里确实是非常适合的。 莫里自己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与他的学生相约。

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 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是莫里给我最深的感受。 莫里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 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尽管莫里病魔缠身,但当他们父子三人坐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会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泄,亲吻,打趣,相拥在床边,几只手握在一块。 莫里认为: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 我得病后对这一点更有体会。 如果你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你拥有的东西便少得可怜。 爱是至高无上的,正如我们的大诗人奥登说的那样,“相爱或者死亡。 ”莫里对大自然的爱,读了让人心动:“我注意到了树上的变化,风的大小。 我似乎能看见时间在窗台上流逝。 这是因为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 ”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莫里也有自己的看法: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 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的意义的价值观。 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 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 “爱会赢。 爱永远是胜者。 ”“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这是一堂让人产生顿悟的启蒙课。 莫里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 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 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 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这段话是如此的朴实无华,但何尝不是对人生谜底的一种诠释呢。 我们有的时候,对于自己做过的一件事情,常常感到不如意,因此心中始终有一个结;如果别人对自己不公,也常常会记恨在心,难以释怀。 莫里说:临死前要先原谅自己,然后原谅别人。 “记恨和固执都是毫无意义的,这种情绪让我抱憾终身。 ”我在想,干吗要等到临死前才“原谅自己,原谅别人”呢?从今天做起不就更好?莫里说:“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也无法替代温情。 我能告诉你,当我坐在这儿等待死亡时,当你最需要这份温情时,金钱或权力都无法给予你这份感情,不管你拥有多少财富或权势。 ”关于这个话题正面的'或者反面的事例我们生活中太多了,但听听莫里的话,我们还是能够有所触动。

这是一堂关于心理健康的修身课。 米奇去听课时,需要先与理疗师一起拍打莫里的背部,而且要拍得很重,目的是要拍打出莫里肺部的毒物,以免肺部因毒物而硬化,不能呼吸。 请想一想,学生用拳头一下一下重重地叩击病危老师裸露的背,这种用拳头砸出最后课程的情景是触目惊心的,没想到莫里喘着气说:“我……早就知道……你想……打我……!”而米奇接过老师的幽默,说:“谁叫你在大学二年级时给了我一个B!再来一下重的!”还有一天,莫里设想着几天后死亡火化时的情景,突然一句玩笑把大家逗乐了:“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 ”这样的一种心态,真让我们这些看上去非常健康的人感到汗颜啊!

如果再给你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米奇给莫里提出的一个问题。 莫里思考了一个人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发现两者首尾相衔。 他说:“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 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 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 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 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在莫里看来,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就会走向关爱和奉献。

一天,莫里对米奇说,他已经拟定自己墓碑的碑文。 碑文是:“一个终身的教师。 ”

名著相约星期二学生读后感想4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题记

米奇和大部分人一样每天忙于枯燥的工作中,如果不是偶然调换电视频道,看到一挡节目,他的生活可能会继续下去。 那档节目的嘉宾竟是十几年前与自己相约再见的教授-莫奇。 当得知莫老患上AlS时间不多时,他去找了教授。 从他们相拥那刻起,时间为十四周的必修课,上课铃声便已敲响。 他们相约在每个星期二见面。 莫里说:“我们都是星期二人”。 课堂上不需要课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 设计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这堂课亲切、严和、幽默。 莫里老人对死亡的理解也令人敬佩。

莫里老人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的衰亡。 这比死亡残酷的多。 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忙。 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的不便,但又很快释然了。 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了一种享受。 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 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 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 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 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 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 对我而言,这只是再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 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 他还说:“你就应懂得一个道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 正因你终究会变老的。 ”当下,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莫及,这一切不过都是在浪费时间生命而已。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用心去感受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下的美好事物。 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你,你都有权享受幸福和快乐,而不是诚惶诚恐的度过余生。

我们的人生总在不停的奔波当中。 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都毫不怀疑这一点。 但是莫里老人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 他说:“拥有的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 大多数人都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方向。 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的东西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圈套;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 最快乐的是人而不是神。 只要你肯,你就可以摘下面具。 放松别人,放飞自己。

莫里选择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呼吸。 他走了,走的令人心痛。 我坚信他是有意识这么做的。 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安宁的活着。 我仍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心中。 ”

而这门课,还在继续。 你说,我听。

名著相约星期二学生读后感想5

我不喜欢莫里,尽管他那样的人很难得,如果碰到的话我肯定也会为那样的人所触动、引发各样的情绪,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还好书籍给了“离他很远”这种理所当然的心理距离。 他看似完美,因为他正是非常邪恶,他的真诚为目的服务:永生。 一个终生的教师,这看起来很感人,我在其中看到的却是“一个总是试图教化他人的人”,这是很危险的。 人必然会受自己的经历所限,也总有与主流追求的价值观相悖的时刻,“沉迷物欲”与“追求情感”并不总是主流,甚至“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幸福的人”也不总是主流。 人们在现实里多有掩饰,一个追求精神的人也可能表现出沉迷物欲的样子,说到底用语言将行为道德化分类本就是不合理的,那意味着总有人被否定。

这本书让人不安的也在于此:看似你无法否认的真理,又时常显示出对另一些的压迫。 而作为拥有话语权的人,他的声音必然使另一些声音被淹没,即便另一些声音并不主流,甚至卑劣,那也是人类的情感,并且某个时刻表现出不被主流认可的卑劣的人,并不是那个人的全部,他也不应该因为那样的时刻而被予以一种俯视的同情。 举个例子大概是:你觉得嫉妒不好,为了幸福我应该避免将它看得太重。 而我理解的是:你觉得嫉妒不好,我也觉得,但为了幸福我不会选择避免与它接触,而是为拥有这份人类的情感而感到一丝甜蜜,不幸是人的一部分,不幸的情感也是,究竟是承认它更容易达到幸福还是否定它更容易,就像“为什么非得追求幸福”一样,如果将语言用于纯粹分类,而与道德分割开来,一切会不会变得更加容易呢?


名著相约星期二学生读后感想5篇

下一篇:名著相约星期二读后感想5篇
上一篇:名著相约星期二学生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