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名著学生读书心得体会(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2022-12-09 16:32:4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3

读书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课外名著学生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课外名著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 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 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

曾听闻季羡林老先生的故事,是说季老先生因为穿着极其朴素,经常会被人看成是学校里的老工人。 不止一次,季先生会被来报到的新学生叫住,替他们看行李。 季先生每次都原地不动地替他们看守行李,有时候会一看两小时。 而这些学生两三天以后就会在北大的迎新会上,看见季羡林校长坐在主席台上,这是多么朴素而高尚的人格魅力啊!倘若我们的教师都能如季羡林老先生这般具有作为一名长者的为人风范,以身践德,身体力行之,何愁教出来的学生不具备高尚的品德,何愁我们的家庭、社会不和谐。 只要我们的教师真正领悟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领悟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并且以身践道、以身践德,就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向“善”,兼济天下,“止于至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为一名教师,虽然任教的学科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是一个相互包容的关系,丰富的积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套用别人的话:让我们做有文化底蕴的智者。 只要我们做教师的人心胸博大、视野开阔,学习研究、做人做事时就不会局限,不会拘泥。 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才能有更高深的领悟,我想,这也许就是《大学》给我们大家最大的启示吧!

《大学》,舒朗了我的视野,美丽了我的心灵,充实了我的人生。

课外名著学生读书心得体会2

这周,老师讲了《大学》第一章。

何谓大学之道?根据老师,及老师引用的观点,大学乃大人之学,集大成之学,或者,是说对事物整体的领悟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 对于驾驶员来说,做到人车合一,既是开车之道;对于老师来说,能把自己的东西传授出去,并且孩子们也快快乐乐的接受了我们所要传授的东西,也就是做到教学之道;那么,我想,作为父母,能很好的修身正己,对孩子慈爱有加,养育出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孩子,那么,对于他/她来说,也就是掌握了育儿之道。 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文化课老师,面对一群整天抱着手机、已经没有任何任务要求与压力就可以直接去社会上就业的孩子,我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们如我孩子般大小,却失去了这个年龄应有的朝气,而我也只有隐隐的痛心与无奈。 如何做到,我和学生合一,路还有点长!

为什么要知止?这也可能与年龄有关。 早前,读到这里,感慨万千,因为当时的我非常迷茫。 孩子尚小,工作没有突破,家庭也危机重重。 当时,读到此处,深有感触。 如果,我能做到定静安,该有多好?如今,一路过来,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方向,心也开始慢慢的`沉淀下来。 如果,想说点什么?那么,我想,知止就是我们的梦想,是远方的田野与诗,是我们每个平凡人生活中的一点点小盼头;有了止,我们的生活,即使平淡,即使磕磕绊绊,即使变化无常,那么,她都足以陪伴我们能够度过那晦暗冗长的岁月。

不管是对于自己,对于他人,或者是作为一个社会人,修身正己都是一个人一辈子要做的事。 生活的各种压力与诱惑,需要我们去平衡自我;为人父母,首先自己要是一个良好而稳定的榜样;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也都需要我们不断的自我觉察,同时调适好自我的距离与方式。

总之,我想,人生应该就是要在不断的自我觉察,自我修正,不断的自我成长之后,方可达到最终的随心所欲而不越距吧!

课外名著学生读书心得体会3

今天我们领到国学经典《大学》,打开书就看见熟悉的文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什么意思呀?我惊讶得脸都扭曲成变型金刚的样子。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翻开译篇,我恍然大悟。

我爱看书,古往的,国外的,师长们推荐的经典,我也爱看《淘气包马小跳》,虽然这些书给我知识,我却一目十行就看完,“多看几遍,慢慢看,细细品味!”,妈妈反复叮咛我,我从书里了解什么?像是在做梦,只记得情节。 如果有提醒,可能还会想到更多的细节。 一道试题,在“作业帮”的相助下我幸运躲过爸爸的监控,爸爸还以为我真弄懂了……我慢慢习惯了这种小聪明。 轻松了,除了考试!

完美的境界,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 正如《大学》里说的“知耻而后安,安而后能静”,真想学习好,就得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充分使用好稍纵即逝的时间,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标。

“爸爸,妈妈,孩子们开饭了!”宏亮的声音像吸铁石,充满魔力,我和姐姐冲着下楼,奶奶挽着爷爷过来了。 妈妈解开围裙,爸爸拉开餐椅,牵着老人入座。 饭早就盛好了,我们说着笑着,天天“心安理得”!爸爸妈妈也天天如此,心安理得。

记得一次聊天,爸爸拍着妈妈的肩:“我们做坚实的桥梁就好了!”他笑眯眯的神情至今我记忆犹新。 当时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做桥梁呢?做栋梁才好,您太没有思想了。 ”爸爸冲我一笑,朝爷爷乐了。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现在我懂了,爸妈常年如一日心安理得的付出,源于心灵之美:做自己能做到的,竭尽全力,无怨无悔!安心付出,理当所得——瞧我们幸福的一家子!

好看书,看好书!我捧着我的《大学》。 窗外一轮明月,月光透过玻璃抚着我和我的《大学》。 我温暖着。

课外名著学生读书心得体会4

曾看到一些中高年级的孩子在读书时仍热衷于插图绘本类,对文字类的厚厚的名著敬而远之;而有的孩子抱着一整本名人名言,在信手翻阅着……我们一直提倡读书,那么读书到底是在读什么呢?

相信很多家长激励孩子读书是为了拓宽孩子的视野,启迪孩子的思维,通过一本本丰富多彩的书籍,孩子们看到了一个个新奇的世界,感受到了世界百态,吸吮着知识与智慧,图书带给孩子们的是一场心灵的盛宴。

鼓励孩子们多读书的另一个缘由:是希望孩子们“下笔如有神”,老师会要求孩子们做读书笔记或好词好句摘抄,乃至美文诵读。 这时的读书,是学习作者优美的辞藻和行文的艺术,需要孩子们不断积累、练习和揣摩。

而我认为读书重要的是读作者的思想。 华丽的词句和生动的故事,最终都要服务于思想,文章主旨,作者的感情,这才是一本书读后应在我们心中留下的东西。

读书时,或坐或躺或立,不必拘泥,品读着一行行铅字,醉心于作者描摹的一个个真切的场景,身临其境,感受着作者的百感交集,欢喜着他的欢乐,忧虑着他的忧愁,透过文字的背后,不断汲取着伟大思想的力量。

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读一本好书,如同一个智者谈话,学习他深邃智慧的思想、高瞻远瞩的眼界,并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融会贯通,转化为自己的思想。

另外,读书读的还是一份情怀:对弱者的同情,对黑暗的憎恶;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对未来的自信、希望;对美好事物的坚持,对陋习的勇于摒弃……这些高贵的感情,于平实的文字中,给予了我们一次次精神的洗礼。

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阅读的书籍要有所选择,浅显的启蒙类书籍或许已难以满足你们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了,而抽象深奥的理论类书籍则容易让幼小的你们营养过剩、食欲不振,学会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选择优秀的少年读物杂志来阅读。

孩子,读书的乐趣只有你静心读后才能发现,读好书,并用心去品味作者的感情,感受他们思想的力量吧。

课外名著学生读书心得体会5

《骆驼祥子》中祥子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艰难的维持生存。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说主要讲了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 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着。 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 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 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 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 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 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这个悲剧的原因。

这个故事,反映了北平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 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北平,但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个世界!我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白塔,是牌楼、街道、小巷,是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 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 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力,刻画出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 堪称老舍先生的代表作。 小说里充斥着的悲凉发人深省,故事离奇感人。 所以家喻户晓,已译成各种语言流传多国,在世界文坛都有极重要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稳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然而祥子精神没有过时,尽管祥子是当时混乱时代的悲剧,但是他的善良、勤奋是值得当代人学习的。



课外名著学生读书心得体会

下一篇:中小学生守则读书心得体会(中小学生守则的心得体会)
上一篇: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800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