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儒林外史》学生有感心得(读《儒林外史》有感作文)

2022-12-09 11:11:1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6

小说《儒林外史》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寒假读《儒林外史》学生有感心得5篇,衷心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寒假读《儒林外史》学生有感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儒林外史》,这本书是清朝的吴敬梓写的。 在我看第一章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第一章写的是王冕画荷花。 王冕的母亲靠手工活赚钱,来供王冕上学。 几年靠这些手工钱远远不够交学费。 于是就到秦大爷家放牛,早上给钱买一点点心,中午在秦大爷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是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每天给的点心钱,他总是舍不得花,合攒一个月,他就掏空去买两本书。 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下看书。 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也懂了不少知识。 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上坐着。 转眼间,一场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的水通红。 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的可爱。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非常美丽。 古人说:“人在画里一点不错,可惜没有一点画工,天下哪有学不会之事?’’王冕想了想便拿起笔画了起来,以后王冕每攒一个月就去买纸和颜料。 起初画的不好,过了三四个月后,王冕画的荷花形态逼真。 后来他就靠画荷花,几年他不在给秦家放牛,而是卖画,这让母亲十分欢喜。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要学习王冕孝敬母亲,勇敢挑战、吃苦好学的精神。 几百年后的今天,再次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因为现在科技发达有一些人忘记了这些虽然科技发达但我们还是不能忘记吃苦耐劳的精神。 所以要传承古代人吃苦好学的精神,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

寒假读《儒林外史》学生有感2

我读了《儒林外史》这一本书,我颇为喜爱。 《儒林外史》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我不得不惊叹作者的巧夺天工,作者的写作手法,那些生动的人物,发人深省的故事,喜爱这一本书的原因有很多!我来跟大家一一说一下我喜爱这一本书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我之因此喜爱这一本书还是缘于它给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 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__,这是很有勇气的。 并且对于这一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十分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联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一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 正因作者不喜爱做官因此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好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 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 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儒林外史》不仅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达到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 因此我更加喜爱这一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 坚信这一本文学经典会一向传承下去!

寒假读《儒林外史》学生有感3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 就如书中写道:蘧公孙由“名”的驱动来拜会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听说蘧公孙不曾致力于举业,便把举业与做官的紧密联系不加掩饰地揭示出来,充满讽刺之意。 古人致力于举业来取得功名富贵,今朝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吗?

很多人都认为搞科研十分辛苦,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想出名也十分困难。 就如《黄晓明的两个亿婚礼和屠呦呦的半个客厅》这篇文章所述一样,科研人员所得收入还不如一个戏子收入高。 屠呦呦毕生致力于科研,饱受艰苦,可所得奖金却只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于是就有些人本想从事科研行业,但却因为诸多困难而放弃了。 可是,如果人人因此而放弃为国贡献的机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发展;如果人人都因为功名富贵才致力于举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 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 还有曾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讲到的一连串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一样,反腐反俗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 的确,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功名富贵才致力于学习当中,应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像屠呦呦一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行业,不应为外在的困难使得内心有所动摇。

现今众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钱至上”为原则,用物质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里。 有的明星也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风气。 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是得到了满足,可精神生活却如此的迂腐,这些令人嘲讽的行为不应该早日杜绝吗?

寒假读《儒林外史》学生有感4

作为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其必有高超的写作手法。 首先,书中人物形象生动且真实。 体现着社会生活的种种方面,更加能打动人。 如卖儿子的修乐器老人,牛奶奶操办婚事,都是生活中的日常琐事。 这让我们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了解主旨意图。 也善于利用人物的矛盾心理来反应其丑态,通过夸张来表现寓意。 同时对人物进行了白描的手法,显得客观真实,不经意间就流露出强烈的情感。

其次,小说还运用了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 巧妙地安排两百多个人物围绕封建科举制度展开叙述。 虽然文章缺少主干,比较松散,但反映的内容却和谐而自然。 而后,语言文字十分的明快、简练。 常常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或者一段精彩的情节。 读来更加让人兴味盎然,通俗易懂。 最后,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笔法。 它达到了现实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作者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对人物进行鞭挞。 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人物的喜恶,进而推断出作者讽刺的是什么,想要阐述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像对范进与马二先生,既有辛辣的嘲讽也有同情。 而对王玉辉则是怜悯,诸如杜少卿之流,为赞赏与向往。 使讽刺更加准确有力,直击心灵。 但深入浅出,均是围绕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社会,严谨自然。

这样一部杰出的著作,每一次读都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实乃为经典。

其狠辣的讽刺,一针见血的语言,使我永远无法忘怀。 书中还有一些正面人物,如杜少卿,王冕。 正反对比更体现了其鞭挞的力度,增添了一分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实乃是好书。 放下书时,还常常回味着他独到的的写作手法。

寒假读《儒林外史》学生有感5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 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 透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 小说开篇描述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理解,心甘情愿地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还揭露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庸才及贪官污吏。 如像进士王惠那样,他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询问当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询问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询问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够通融;之后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书中还列举了“范进中举”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进士。 范进中举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 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地发了疯。 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 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 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 胡屠户也一反常态,

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寒假读《儒林外史》学生有感心得

下一篇: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演讲稿10篇
上一篇:读《儒林外史》寒假有感体会(读《儒林外史》有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