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5篇(万历十五年第一章读书笔记)

2022-12-09 06:20:5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0

书中以小见大,仅用区区几年的历史光阴分析了一个朝代的消亡史,乃至一个民族的注定衰弱与觉醒。 中国两千年的文明史,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 下面给您带来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

黄仁宇的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原以为戚继光作为一代抗倭名将,功垂千古,在他为官领兵之时必也是风光无限的。 但从作者的笔下可以看出,事实并非如此。 他虽是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但他的军事思想不能见容于文官,政治立场不能见容于万历皇帝,最终因与张居亚关系过密而被弹劾罢官,直至临终再未起复。 自宋朝赵医胤杯酒释兵权以后,重文轻式的趋势便在不断发展,直至本朝,文官已经把控了整个朝廷,再无武官立足之地。

而在战场上,文官指挥战斗的事例不胜枚举,这种风气使得武将的军事才能得不到发挥,文宫只勇动动嘴皮子便能占有军功,武将舍生忘死还要背负战争失败的责任。 戚继光在这样的环境中,立志建立一支新型的军队。 因为以一己之力无法对抗朝廷体制, 他做自己可为之事,招募新兵,培养军队,整顿纪律,让这支军队具有强大的战争力。 此时,这样的军队已经与他密不可分了,被百姓称为“戚家军”,这是对他们战斗力和纪律的认可。 但这样的军队显然不能被文官集团容忍,异军突起,通背了常态和惯例,这使他们感到恐慌,表现在行动上,自然是不遗余力的打压。

戚继光拥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这个王朝里,他孤军奋战,于战力低下的卫所军中建立起“戚家军”抵抗传寇,保卫沿海和平。 他是一位孤独的英雄。 作者:马燕妮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

《万历十五年》,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并不明所以。 直至略略地翻看了一下其中的内容,才得知这是关于明神宗在位期间的故事,在这位长达28年不上朝的皇帝朱翊钧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深感好奇。

正如本书的原英文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万历皇帝所在位的第15年,也就是1587年,不过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年份,全书也讲述的是关于万历皇帝在位期间发生的一些似有似无的小事。 但在读完全书之后,我才模模糊糊的明白,作者想要给我们传递的是他心中大历史观的意义所在

本书的重要人物明神宗,明朝的第13位皇帝,九岁即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他的一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荒诞无度。 事实上,在他的老师张居正的辅佐和母亲严厉的教导下,这位年轻的皇帝,在最初的十几年,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对一个皇帝来说,这是极值得称赞,也是最能够体现他励精图治,一心为国的本质。 只是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老师张居正的去世,母亲的松于干涉,让他的性格从优柔寡断变得强硬乖张,国本之争之后便倦于朝政,深居内宫。 于是在他的从政历史之中,让人惊艳的并不是他所一度开创的太平盛世,反倒是那将近30年未入朝的举动成为他的标识。 而本书的其他人物,就如同作者在书中所说:“最后的结果都是无风上颚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

初读时,我便感到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十分悲剧的,但这种悲剧却并不令人出乎意料。 也许是在一些小事上面体现的,我认为万历皇帝性格的演变,对待事情的态度和大明王朝自此之后的发展,都是有因可循的。 而在读过两则附录和《<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后,我似乎又陷入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就如之前所说,万历皇帝性格的变化,是因为他遇见了精神上的爱人—郑氏。 而少年时期的勤于政事,在老师张居正离开后,也变化成为了成年时期的反叛惰政。 而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大明王朝刻板的政治制度,不懂得变通创新,看似皇权高度集中的背后,实则是文官集团对皇帝无尽的质押。 万人之上的明神宗,在内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对外扩张了本国的领土,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却没有能力,将自己喜爱的儿子立为太子。 无论是命令还是央求,最终都抵不过文官集团的反对。 即便是以28年不上朝作为无声的反抗,也没能改变文官集团最终的决定。 一朝皇帝如此,百官平民更是如此。 无论是清正廉洁的张居正,还是孤独的将领戚继光,都没有理想中完美的结局。 然而在当时,经济社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提高。 谁也没有想到这无关紧要的一切,竟然会加速大明王朝的衰亡。 将眼界放的更远,放到历史之中,就会发现这平平无奇的一年,实则暗藏了许多玄机,并且为明朝之后的发展,下了不可扭转的一棋,直接决定了明王朝的必然灭亡。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至此,作者想要表达的大历史观,毫无保留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他说,历史学家检讨过去的错误,作以将来的警戒。 也许很多事,就如在中华上下5000年之中的万历15年一般,实在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然而,这年间发生故事的背后,却隐藏着导致一个王朝灭亡的巨大危机。 而这巨大的危机也正是那些,在当时看起来毫无用处的小事,一个个所堆积形成。

这其中的道理,于国家而言,便是汲取其中的教训,制定出修改的方案。 于我们而言,便是不要轻视遗漏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事,那些,也许将来能够扭转你一生的"小事"。 我想这便是《万历十五年》给我留下的道理。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

大历史一是时间要放到足够大,退回一些才能看清,二则是地理范围要大,考虑中外各地的情形。

中国之所以陷入近代几百年的被动,明朝立国已经埋下伏笔,国家以道德为治国基础,没有技术条件改造成法制国家,整个行政目标是保护落后的农业生产,由此发明户籍制度,把农民种在农村,没有批准农民不得到处行动,限制底层积极性和流动性;政治上层设计高度集权,皇上有能力的如劳模朱元璋靠个人勤奋尚可一人勉强为之,子孙后代就只能靠内阁大学士和文官集团,经过200多年发展官僚集团逐步成熟,他们是政权实际控制者,皇上只是个道德象征,信息通过底层几乎不可能传上来,上下难以通达。

而文官系统在明有天生物质和精神分裂倾向,国家给的俸禄有限,希望各位大人以道德和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自身握有实权,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只能方便的通过潜规则或明文规定巧取豪夺,这个分裂是个顽疾,到清朝也没得治。 没有法律只靠道德,而道德标准只在个人口中,这样的系统维系几百年也真是不易。 皇帝或内阁要用人就不敢一下把规则全部改掉,而越往后拖越没有治愈的机会,直到大厦全部崩塌掉。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4

看到作者如回放一般点出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件,一幅幅众生相,才惊觉原来已经看到结尾了。 《万历十五年》阅读结束,但是意犹未尽。 将李贽安排在最后,可以想见黄仁宇先生决定将大部分力气直接进行僵化凝固的思想体系的批判同时,也借助于现今哲学成就来评价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很可惜,作者最殚精竭虑的部分是我最难理解的地方。 但是,将看不懂的地方放在那,也许时隔些年,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李贽这一章,我看到了黄仁宇先生最激烈的感情流露,所以我想这也是我阅读过程中碰撞最剧烈的地方。 我们古代的哲学,至少是万历及以前的和汉朝罢黜百家之间,都无法跳脱儒家正统思想,但是跳脱不了却也难加以改进,使之能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从什么时候儒家思想对于时代已无指导作用,作者没有解答,统治集团求平衡倒是和儒家愈渐迂腐是互为因果的。 非常喜欢结尾的一段,真个是掩卷叹息,静坐感慨。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 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展望一下明天,开启新的一本。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

一代名将戚继光在万历十五年的十二月十二日去世。

但《万历十五年》,不止这一年。

在历史书中,戚继光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是带领中国军民抗倭的民族英雄。 但在这本书里,他被指巴结权贵,崇尚迷信,并且都列出了实证。

大概是我学识浅薄,刚翻看这本书时,六人的名字里竟只认得戚继光,因而率先翻看的,必然是戚继光的那一部分。

明朝军官的任命多数以“世荫”的形式而继承父业。 任命的程序相当复杂,大致是高级将领的子孙需要降几级继承,低级军官则无需降级。 中期开始,情况稍有改变,推行武试,任何有志于成为军官的人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取得进身之阶。 但事实上由考试及格充当军官并上升为高级将领的,可谓绝无仅有。 而且这种武生的考试又重在刀枪弓马是否娴熟,由文官主持的笔试,其要求不过是粗通文字而从未涉及军事科学。 各处所开办的“武学”,也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的讲授内容,其教学进度,以“每日总授不过二百字”为原则。 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高级将领,几乎很少有人具备运筹帷幄的谋略。 在这种情况下,戚继光就显得弥足珍贵。

戚继光在所招募的新兵中建立铁一般的纪律,这是戚继光的军队取胜的必要保证。 除了部队的素质以外,主帅戚继光卓越的指挥才能是决定胜利的唯一因素。

这些都是我们在历史书中所认识的戚继光,那个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 但这本书中,还有我们不曾了解的那一面。

他巴结权臣张居正,曾花重金购买美女作为礼品奉给张居正;他崇尚迷信,亲自设计制作各营连的军旗,在军旗上绘绣天上的星星或者传说中鸟首人身的图象,以象征他们的指挥官。 他重视黄道吉日和生辰八字,而在向部下训话的时候,又常常提到善恶的因果报应;这位民族英雄的结局似乎也不大配得上他的荣耀。 戚继光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坠入了寂寞和凄凉。 张居正死后7个月,他被调任为广东总兵,官职虽然依旧,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拱卫帝都的重要地位。

戚继光死去以前,他的妻子已经遗弃了他。 他不事私蓄,在被斥退以后,竟至一贫如洗,甚至医药不备,令人唏嘘不已。

我也不曾想过一代民族英雄晚景竟是如此凄凉,这与我们印象中的戚继光相去甚远。 但细想,却又似乎是合理的。 一个人的存在,是立体的,总有一面被阳光笼罩,也因为这抹阳光,这个人的身上也必定存在处于阴影中的一面。 有人可以永远站在阴影里身上没有一丝光亮,却没人可以做到无死角地被光亮笼罩。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5篇

下一篇:史记高中优秀读书笔记5篇(高中优秀读书笔记摘抄)
上一篇:《洋葱头历险记》读后感600字(《洋葱头历险记》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