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022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00字)

2022-12-09 05:48:0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3

《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2021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

我们总是在人生的天平上将生命与其他物质衡量,那一头盛的或是亲情友情,或是家国百姓,而伏生用一生装满的是一部《尚书》。

如果没有这段故事,我或许从来不会对这本既著名又陌生的典籍生发兴趣,而是将这枯涩难懂的文字拒之门外,而现在字字看来都是血,也不经意发现伏生与他所护的《尚书》竟有如此多的相似相通之处。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

《禹贡》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置生死于度外,开拓新道路选定新方向,不畏困难,何惧浪涌的形象也像极了伏生。 流离于异乡,挟藏书漂泊,一路上穿越炮火,一路上捱寒受饿,爱子以死相搏,娇妻病亡于困厄,但护书的信念就像火把,比炮火耀眼,比刀剑锋利,使他也将生死不顾。 像姒禹一样,他也开拓了新的道路,讲解《尚书》,将大半生倾注,在炮火后矗立起崭新的桃源,使圣人先贤的姿态重新跃动,哪怕年事已高,哪怕文章难懂,你独乘一舟,漂泊于《尚书》之流,疏浚“壶口”,“安定九州”,让文明之河蜿蜿静流,哺育一代代人,塑成一代代魂。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

《牧誓》中武王不顾雷鸣雨打,救生民于水火之中。 除旧立新,上鉴古人之道,下启汉景之盛,只不过伏生的刀戈化为毛笔,伏生的解救在于思想。 承继先贤治国之道与思想之精萃,传与世人,造福黎民,灌溉秦王焚书后贫瘠的思想,让人们重新找到身处何方,志在何处,国家何去何从。 你披甲戴盔,向着愚昧与黑暗思想的禁锢刀剑相加,守拙静谧的精神家园,行天道,传圣贤之言,亲黎民,解疑难万千。 我很难想象是什么力量,让伏生倾其一生去传承去保护《尚书》。 我想单单是对文字的热爱已无法解释,这更像是一种信仰,或者说是一种期待,信仰圣贤之道,期待明日可得。 武王伐纣周朝伊始,伏生讲学,开辟的是思想新纪元。

故事落幕,很多人情不自禁地落泪,也许感动我们的不是一本叫《尚书》的典籍,也不是一名叫“伏生”的老者,而是他们,是伏生与《尚书》之间已难以割裂的关系。 “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无伏生,亦不明其意”通俗点讲,伏生已经成为《尚书》的一部分,《尚书》是他生命的全部,他给《尚书》以新的生命。

或许,这也是伏生毕生的愿望——活成《尚书》的样子,置生死于度外,救黎民于水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用一生践行。 我想,当他日薄西山,也从不后悔在天平的另一端放上了《尚书》,毕竟在我看来,一个人,一本《书》,讲授一生,流传一世,他们等值。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千万不能让它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作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 纵观当今世界,昔日的四大文明古国已经有三个离我们远去,埃及人不会讲埃及语,印度人不懂得印度文明,巴比伦就连一个统一的国家都没有了,而中华文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也似乎岌岌可危.同学们,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我们献出一份力。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道家、墨家、法家与儒家的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是异常灿烂、无比光辉的。 拿青铜器来说,拿陶瓷来说,拿丝绸来说,都居世界的前列。 拿创造发明来说,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更是其他民族所赶不上的。

再来说说我们苏州,苏州园林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它综合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给人一种古典的美。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苏州的传统小吃也十分有名,海棠糕、梅花糕、豆腐干等等,这些传统小吃使人垂涎三尺,也是其他民族无与伦比的。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千万不能让它在岁月的车轮中慢慢地消亡。 因此,我们要关注传统,继承民族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如何来继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也许,你会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已经过时了。 但只要我们宣传、宏扬民族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 然后,根据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民族道德标准,便可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据说,今年有许多刺绣大师要绣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五福娃,他们巧妙地利用苏绣来宣传奥运,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将刺绣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前一阶段,苏州评弹“走”进了许多中学的校园,这使我们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更加了解了苏州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千万不能让它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同学们,让我们用一颗赤诚的心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为民族的传统注入新的芬芳。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3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现代追溯五千年的历史。 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们的失人,从他们身上演变而来的。 比如,屈原是清明节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现在,绝对会是一位伟大烈士,供在中国最大的烈士陵园。

由于屈老的坚贞不屈,为国为民,不畏强权,誓死不做卖国的,宁可跳入江中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会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出卖国家出卖自己的人格,不会践踏自己的尊严。

屈原死后,他的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虽然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但是现实中还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们在屈原自杀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叶子包着的米团,人们觉得这样鱼虾就会吃这些米团,而不会吃屈原的躯体了。 由此在江中划船变成了赛龙舟,撒米团演变成了现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们把那一天定位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的纪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们叫它“清明节”。

例如这样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相传每年有一天,有个叫“年兽”来扰乱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粮食,毁他们的房子,弄的他们人心惶惶。 可是看年兽那么凶恶高大,他们却又不敢与之抗衡,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年兽怕响声,于是家家户户都在年兽来的那天放起了鞭炮。 年兽听见这些鞭炮响声,吓得落荒而逃,人们终于又回到了平静的生活。 那天就成了除夕春节,就是这么来的,家家户户都要过年,给红包,这样才吉利,说这一年都会富富贵贵,平安无事。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午的传统文化节,所以源远流长,就说明我例举的仅仅是个皮毛,还有好多好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才会多姿多彩,这传统文化代表了我国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结晶。 就是靠的这些传统文化,而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是别的国家,甚至别的星球所没有的,它们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是智慧,是结晶,是成果,所以它们会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复制那是远远不可能的。 如果是简简单单的,有何是堪称“传统”这两个字,就算再给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会越来越神秘,你永远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是博大精深,是独一无二的。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弟子规》里面教我们的正是上慈下孝、上和下睦、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热爱祖国、和睦乡邻、礼仪待人、广施仁爱……教给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而许多人连这基本的都做不到,还在那里批判《弟子规》陈旧落后。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第37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51章)。

道德经教导我们与世无争、上善若水、清心寡欲、恬淡虚无、涵养厚德、包容博爱……这决不是简单的书面教化,当一个人的德行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其德性的能量场必然会转化为个人的福报和财运!这绝对不是迷信,这是古今无数明师大德切身实践出来的。 明朝初年,京城有个叫郑兴儿的人,在王侍郎家中做仆人,因相貌不吉而离开主人。 后因拾金不昧等候失主而被河间府郑指挥史收为养子,在郑指挥使的栽培下郑兴儿后来官至游击将军,子孙也受到荫泽。 再见相士,相士大惊,原来因其做了善事,郑兴的骨相已经产生变化。 笔者当年送还了买粮者多付的钱款,顿觉一股信息进入大脑,神气“倍儿爽”,似乎茅塞顿开,恢复和增加了灵性。 我这还只是做了这么一丁点儿就获得上天如此恩惠(惭愧),积大功德有大福报之人就可想而知了。 可见,人没有白做的事儿,做什么就收什么。 如果人人遵照圣贤的教育身体力行,从善如流,那么我们的家庭、社会和自然如何不和谐?不动兵马、不费口舌,不言之教、无为之功,天下无为而自治。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道德的精华,谁说道德不能当饭吃?切莫轻视道光德能的力量,那是一个和谐的能量场,如果这能量场足够庞大,足可以改天换日、净化世界、扭转乾坤!

所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根,滋养着56个民族之魂,引领我们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应对着各种艰难险阻、天灾人祸以及外来侵略,适应着各种形势的变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人物。

今日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人口最多之国,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社会主义大国。 现在是21世纪,21世纪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国。 21世纪头十年,我国GDP“赶日超美”,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升。 昨日的中国是井底之蛙,是败落之时,低微的奴隶,被世界各国侵略着、揉捏着。 而今日的中国是东方雄狮,是初升之日,是腾飞的巨龙,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千年文明古国的大国风范!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5

“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利益,故谓之中华。 ”中华民族广博深厚的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存和繁洐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维系全体中华人民的精神,它也是全体中华人民的精神纽扣,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正是在这种情感上,近代历经磨难的中国至今仍屹立在东方,而不是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

历代以来,中华民族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怀的名人志士。 宋代“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尔乐”的范仲淹;明代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清代从荷兰殖民地者中誓死守卫,和敌人同归于尽的邓世昌;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用笔作抗战,唤醒民族的鲁迅、老舍等人!看,这些名人志士不都是位发扬中华文化而不是为自己的私利而做的么?

新中国成立以后,又一大批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为建设祖国奉献了自己美丽的青春。 “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航天之父”“箭之王”钱学森;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师昌绪……他们都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应该从小树立爱国意识、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文化并以这些伟人为榜样,努力学习,为祖国美丽的明天来作贡献。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作为中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崇礼重德,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热心公益。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导我们首先要注重个人的修养,同时培养和谐的家庭氛围。 只有这样,国家才会长治久安,人民才能生活幸福、安居乐业。

“百善孝为先”,生活中,我们要处处尊敬长辈。 和长辈在一起时,要礼貌,遇见长辈要打招呼……这些虽然只是一些小事,但这些点滴小事的背后包含的是我们对长辈的关心和对长辈的孝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让中华文明散发着历史悠久的韵味,有着闻名于世界的科学技术、四大学科,三大技术和四大发明。 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经、史、子、集、书、从书。 其中著名的有十三经,《史记》诸子百家、《诗经》等。

先祖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足以让我们享用终生。 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传承这些文化,而且更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吧!


2021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下一篇:美丽心灵观后感10篇(美丽心灵观后感1000字)
上一篇:2022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