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的实用教学方法技巧(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2022-12-09 04:47:4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84

认真学习课程改革方案和历史课程标准, 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改革课堂教学, 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学科的实用教学方法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历史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科学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材观,具备源于教材、高于教 材的课程开发意识。 现在教材是一纲多本,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在认真研究、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调整。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充实科学、典型、生动、详略得当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结合各类相关课程资源,以实现课程的再开发。 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与要求,准确把握教 学重点、难点,这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基础型课程的教 学,除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 际,以丰富、典型的史料(材料),通过归纳或演绎,使学生掌握基本观点和方法,逐步养成历史学习中史料、史实和史观的证据 意识、逻辑意识和科学意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改革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升学史能力的前提, 是教师的 重要责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 学习的关系。 要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最基础的历史知 识是学生学史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石。 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 出发,适当而必要地传授历史知识。 同时,教师要充分重视历史 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心感受和自我体验的客观影响, 着力培养学生 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要创设机会,设置情景是教学环境,让学生 参与历史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自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交流 成果等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学 会科学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 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领悟学习的方法,通过合作、实践、探究 与作业、练习等途径,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自主学习的一般方 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升史学意识,为终身学习打 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作业设计,发展学习成果。 重视作业设计,发展学习成果。 作业设计要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理念。 要遵循 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历史知识、 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 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距离的原则。 作业设计 的基本思路是: 淡化题型分类, 以材料情境、 学习情境引出问题, 为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提供机会;引用不同

来源和形式的材料丰富作业的内容,丰富课程内容。 作业形式兼顾书面与口头两方面; 作业类型兼顾巩固性与发 展性,不仅要重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作业,而且要 重视发展学生探究、 实践、 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与能力的作业, 要关注作业所体现出的历史学习中的共性问题,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使作业成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效益、发展个性、 共同提高的重要环节。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概括能力的培养

概括能力是人的思维过程的高级阶段,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联系起来。 学生概括能力的高低往往受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制约,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他们身上已经开始发展。 不过,毕竟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有时也会把正确的与错误的成份混在一起,影响了结论的确切与完善。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

调动学生自觉进行概括的积极性。 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上,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放手让学生练习概括历史事件,无所顾及地去分析、综合、比较和抽象。 学生练习得多了,概括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正确进行概括的方法。 比如,学习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农民起义后,就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从起义地点、领导人、起义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整体轮廓、具体内容、前后顺序一目了然且避免了混淆。 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学生掌握的概括方法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也越来越强。 循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正确途径。 历史事件是历史教材的最重要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必须在研读历史教材、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中进行。 在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时,一般都按“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这三步去循序渐进地展开。 在训练途径中培养出来的概括能力既准确地抓住了历史事件的重点,又简洁明了不繁冗。 历史理论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要使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提高到一个较理想的境界,那就要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的过程中,将必要的历史理论渗透其中,惟其如此,才能使历史事件和历史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否则,便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概括能力。 例如,学生在分析概括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因果关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导向等问题时,就离不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辩证关系这样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可见,

基本的历史理论是连接分散的历史事件的筋骨,是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在表象、概念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认识活动的过程。 思维能力便是人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中学生对历史学科形成的概念却是“死记硬背”。 许多学生平时根本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考试时就突击背几天去应付。 要扭转这一局面,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自觉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是社会学科的必修课,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功能。 从而逐步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提高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进而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拿起“思维”这一武器,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逻辑形式梳理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历史关系,并重新归类组合,形成眉目清晰、条理分明的历史网络图,自觉摈弃死记硬背的陈旧学习方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因材施教,传授科学思维方式。 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现象和形成科学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综合,而综合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 一般来说,分析中有综合,综合和分析统一、互相依从。 如要形成“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概念,首先应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具体功绩、取胜原因等,然后综合为:戚继光是明朝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 其实这就是历史思维过程的一种形式。 历史思维还是一个“比较”和“概括”的过程。 “比较”就是对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现象的某些因素进行对比,从而概括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浅淡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史料渗透到了历史学科的多种考试之中,包括中考、高考,而且史料被运用于历史考试的几乎所有题型之中,其中包含了材料解析题、选择题、问答题,甚至活动探究题等题型中。

历史试题中运用史料,使所考内容不再限于课文知识的记忆,还要求更高层次的理解与分析。 这就给我们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多下功去解释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培养学生发现并能说明史实与史实之间的关联性,提高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从而学会辩证的、全面客观的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再是只让学生只记住一种答案或者某种权威解释,更要让学生去阅读史料,查阅各种文献,介绍各种说法,解释各种观点,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敢于质疑的人。 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该如何运用史料呢?

一、认真阅读史料,全面理解含义

阅读材料,理解含义,首先要让学生读懂史料。 中国古代的史料,往往有难懂的字、词和典故,学生读起来有困难,那么教师就应该给出正确的读音,适当讲解。 如: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于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北史》。 这里教师对魏主、北语等讲解,并对北魏孝文帝当时为什么会如此改革加以讲解,帮助学生认读史料。

二、适当补充,拓宽视野思路

教科书篇幅有限,有些材料没有完整地摘引,那么我们在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就需要适当增加内容。 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本中只有迁都,改用汉语,穿戴汉服,改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如果教者能围绕这个历史问题,给学生补充当时的史料。 如,《魏书·高祖纪下》,(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拓拨(皇族)—元姓,独弧—刘姓,尊孔子。 孝文帝迁都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 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於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通过适当补充,多角度地为学生展示历史问题复杂的一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使他们逐渐学会对历史人物、事件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使课堂内容不再是枯燥的条款,不仅丰富,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三、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围饶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一些高质量、有坡度、有思维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设计的问题要与史料有密切的关系,不能让学生不看史料就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同时问题要有适当难度和趣味,启发学生思考知识迁移或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如材料:郑和与哥伦布首次远洋航行对表

提问:有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明朝的航海家郑和。 依据史料指出郑和被称为“世界海洋第一人”的理由有哪些?通过使用材料和相应的设问,使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照搬照抄,复述课本的教学传统,更能增加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感受,给学生以时空穿越,回到那个历史年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使课堂更具有活力和时代气息,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促进历史思维的发展,避免死记硬背,增强历史感、责任感,养成探究历史的习惯和能力。


历史学科的实用教学方法技巧

下一篇:八年级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历史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上一篇:爱国话题满分作文(以爱国为话题的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