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春分的特点和风俗(24节气的特点含义和风俗)

2022-12-08 20:42:2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7

春分那天过后,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回来,春雷也会开始,闪电也会到来。 24节气春分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24节气春分的特点和风俗,欢迎查阅!

春分的特点

春分简介:二十四节气之一

春分和秋分、冬至、夏至并称为“两分两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四个最重要的标志性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二月中。 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春分时太阳行至黄经零度,正当二月中,因为中分春天为两半,得名叫春分。

春分寓意:昼夜几乎相等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 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 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代表着什么

第一,“春分”代表着昼夜平分。

时令进入“春分”时,从天文科学知识方面来看,太阳的直射点转移到赤道上。 从“春分”以后,太阳的直射点向北半球继续北移,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短,而南半球各地的昼短夜长,“春分”就是一个临界点。 “春分”是“立春”到“立夏”这三个月当中,平分了春季。 我国劳动人民划分的一年四季,就以二十四节气中“四立”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为中点,即春分和秋分,夏至和冬至。 所以,春季以“立春”为起点,“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 所以说,“春分”就代表着平分的中点。

第二,“春分”代表着气温的回升。

“春分”这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冬日的寒意已经褪去,田地里庄稼从冬眠的睡梦中已经觉醒,田野间的植物都脱去枯黄的外衣,换上了绿装;动植物都探出了脑袋,享受春日的温暖;而北方的人们,也开始脱去冬日的棉袄,穿上轻薄的春装,在田野里辛勤的劳作。 从这个时开始,大地阳光明媚,春意融融,雨霁风光,万物竞生,正所谓“春色惹人醉,杨柳万千条”,这样的大好时节,哪个人不喜欢,又哪方土地不万物竞发呢?

第三,“春分”代表着农忙的开始。

“春分”节气的到来,农村的农活就要正式忙起来,大地回春,万物苏醒,麦子拔节,开始返青,田地里的野花竞相开放,杏花、梅李花、油菜花、桃花等都露出了美丽的脸颊,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蜜蜂们辛勤采蜜;苹果树花、梨花等都含苞待放,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农民们在地里开始劳作,有人给地里庄稼打药,有人锄果园杂草等,都在为庄稼良好成长耕作。 农民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这说明春分对农民很重要的节气,春天播种希望的种子,在金秋就能收获。 因此,春分的到来,就预示着农忙的春耕生产开始了。

总之,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春分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温暖,人们在春风种,沐浴着阳光,看看田野的美景,陶醉在这美景之中,也享受白天和夜晚相等的一天。

在这里告诉大家,“春分”虽然天气变暖,但减衣不宜过早过多,多喝温水,按时作息,规律睡眠。 因为这时的天气,昼夜温差大,稍不注意,就易着凉感冒;同时,农民朋友,不管是春耕生产,还是外出务工,都要注意节气变化,做好饮食和穿衣各方面的事情,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春分节气的风俗

祭祖

在中国发展了几千年的历史中,孝道一直都是人们发展的中心。 早在周朝时,就有了春分祭日之仪式。 据《礼记》记载“祭日于坛”,之后这一习俗就在历代相传下来。 ”日坛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叫朝日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

踏青放风筝

春分节气的最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春天的到来。 春分后,人们纷纷开始踏青出行,户外活动中,放风筝是一个重要项目。 在古代,春分时还有簪花喝酒习俗,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簪花。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鹞”和“鸢”都是鹰类猛禽,古时的风筝大多用绢或纸做成鹰的形状,因此风筝又称为“纸鹞”、“纸鸢”。 后来,风筝的形状各异,春天放的多半为燕子风筝。

送春牛

送春牛图也是我国民间在春风节气当天的风俗习惯。 春牛图就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再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 送图者一般都是能言擅唱歌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俗语,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这些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 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24节气春分的特点和风俗

下一篇:夏至节气的习俗及气候特点
上一篇:夏至节气的习俗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