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中学教资考试《综合素质》真题

2022-12-08 16:59:0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6

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但是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内是没有编制的,三年服务期满,可按照规定办理编制,并且三年服务期可以作为教龄和评职称凭证。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中学教资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资格中学教资考试《综合素质》真题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2分,共58分)

1.开学了,为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某中学语文者师为同学们确定了学期素质教育目标:“每个月读一本名著,识两位名人,听三首名曲,品四幅名画,背五首古诗。 ”该教师的做法( )。

A.干扰了学生学习的节奏 B.优化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C.窄化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D.指明了素质教育的途径

2.入职工作刚满两年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适应教育教学环境 B.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方法

C.凝练教育教学经验 D.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3.年轻的男老师王勇在课堂上与男生互动多,与女生互动很少,理由是“避免别人认为我与女生太亲近”,王老师的做法( )。

A.合理,体现教育智慧

B.合理,符合传统观念

C.不合理,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

D.不合理,有违公平待生的理念

4.每次实施新的教学设计之后彭老师都会问自己“有没有必要?是不是最好?能不能改进?要不要调整?”这说明彭老师( )。

A.善于自我反思 B.善于自我激励

C.缺乏教育自信 D.缺乏学习方法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宪法所规定的的公民自由的是( )。

A.出版自由 B.纳税自由 C.宗教信仰自由 D.科学研究自由

6.沈某购买用于考试作弊的隐形耳机,以每副1000元的价格向参加高考的考生出售,累计获利1万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当地公安机关可对沈某处以罚款的金额是( )。

A.1千元以上,5千元以下 B.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

C.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D.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7.姜某前往一所初中的后勤部门求职,陈校长了解到姜某曾因故意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拒绝了姜某的求职。 陈校长的做法( )。

A.不合法。 侵犯了姜某的隐私权

B.不合法,侵犯了姜某的平等就业权

C.合法。 学校没有自主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的权利

D.合法,姜某不具备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

8.教师何某时常在微信朋友圈暗示学生家长送礼,还在家长群里展示家长送的礼物,造成了不良影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可对何某采取的措施是( )。

A.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B.给予行政拘留或者罚款

C.责令退还礼物,加倍罚款 D.责令停课。 永久取消教师资格

9.某次体育课上,因老师迟迟未到,班长刘某便组织同学到操场踢足球。 在踢球时,学生宋某突然昏倒在地,经抢救无效死亡。 经调查得知,宋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而学校事先并不知晓。 在这一事故中,应依法承担责任的是( )。

A.学校和宋某的监护人 B.学校和刘某的监护人

C.刘某和宋某的监护人 D.刘某的监护人和宋某的监护人

10.寒假期间,某中学要求所有教师加班两周,对于不加班的教师予以扣发工资处理。 学校的做法( )。

A.正确,学校有权给教师布置工作任务

B.正确,学校可以合理使用教师的时间

C.不正确,学校侵犯了教师自由发展权

D.不正确,学校侵犯了教师带薪休假权

11.孤儿陈明常年在外过着流浪乞讨的生活,好心人士发现后把陈明送到了当地的未成年人救助机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救助机构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将陈明交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

B.将陈明送专门学校接受教育改造

C.将陈明送当地学校完成义务教育

D.将陈明交当地人民政府收容教养

12.周老师在某地一所高级中学负责招生录取工作。 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周老师发现张晓的分数比较高,但有过在专门学校就读的经历,于是做了退档处理,周老师的做法( )

A.合法,学校有招生录取的自由

B.合法,不妨碍张晓选择第二志愿

C.不合法,侵犯了张晓的学习自由权

D.不合法,侵犯了张晓的平等升学权

13.上课铃响后,章老师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发现黑板上有一幅丑化自己的画像,同学们在座位上窃窃私语。 面对这样的情境,章老师应该( )。

A.立即停课,查出捣乱分子

B.继续上课,留待课后处理

C.召开班会,开展批评教育

D.压制怒火,等待学生检举

14.作为班长,晓月成功组织了很多班级活动。 可是,晓月的妈妈担心班级事务影响晓月的学习,私下对班主任范老师说:“不要让晓月担任班干部了。 ”范老师二话没说就照办了。 范老师的做法( )。

A.体现了对家长意见的尊重

B.体现了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C.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完整性

D.忽视了班级管理的差异性

15.新入职的丁老师和同事们不熟悉,经常独来独往。 王校长推荐他参加学校教职工排球队,并建议他和队友交流排球技巧。 在教育局组织的运动会上,大家齐心协力,获得排球比赛第一名,丁老师也迅速地融入了集体。 这表明王校长( )。

A.注意引导教师克服道德信念构成中的心理障碍

B.重视教师道德情感生成的基础性要素构建

C强调教师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D.注重面对教师非道德行为的引导

16.晓甜上课经常开小差,有时还不交作业。 乔老师发现她喜欢写作,就经常在班上表扬她作文写得好,还经常给她推荐阅读书目,慢慢地,晓甜开始信赖乔老师。 学习也认真起来。 乔老师的做法体现的教师关怀特点是( )。

A.非对等性 B.可互换性 C.方法性 D.形式性

17.人的血液成分中,主要功能为在吞噬异物和产生抗体,以帮助机体防御感染的是( )。

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D.蛋白质

18.有些世界性的科技竞赛,是该学科在国际上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大赛只在中学生里开展。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性中学生科技竞赛的项目是( )。

A.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B.物理奥林匹克竞赛

C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D.电子奥林匹克竞赛

19.《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迄今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法典,其中包括了诉论、财产、家庭以及买卖奴隶等内容。 这部法典的呈现形式是( )。

A.刻在岩石上 B.刻在甲骨上

C.写在羊皮上 D.写在绢绸上

20.古人在练丹过程中,了解到一些矿物学和化学知识,对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抱朴子》一书对此有过记载。 这部著作的作者是( )。

A.许逊 B.魏伯阳 C.葛洪 D.陶弘景

21.“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它出自于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这部著作是(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22.音乐通过一定形式的音响组合,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态,有不同的流派与风格。 下列选项中,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或代表性音乐的是( )。

A.爵士音乐 B.古典音乐

C.标题音乐 D.主调音乐

23.“八仙过海“的故事波传广泛,民间后来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俗语。 用来比喻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办法。 下列剪纸画中,韩湘子是( )。

24.在教育测量中,题目复杂度计算常用极端分组法。 现共有200人回答了某道试题,总分排名最前面的54人中有45人答对,总分排名最后的54人中有9人答对,则这道题的复杂度是( )。

A.0.83 B.0.58

C.0.50 D.0.32

25.信度是用来反映某测试题在测量学生相应水平时的致性程度,它受题目的类型和数量的影响。 现有针对某知识点的考试,要从题库中抽题组成标准化试卷,因考试时间限制,总题数不得超过60,下列四种组卷题数,信度最高的是( )。

A.45道 B.50道

C.55道 D.60道

26.在Word中,下列关于表格操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连续单元格可合并成一个单元格

B.两张表格可以合并成一张完整的表格

C.一张表格可拆分成多张表格

D.表格的外框可加上实线边框

27.在Excel中,下列函数表达式可完成计算工作表中数据平均值的是( )。

A.=SUM(A1:A6) B.=COUNTIF(A1:A6)

C.=MIN(A1:A6) D.=AVERAGE(AI:A6)

28.下列选项中,与“绿茶-茶叶”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A.“蔬菜”和“水果”

B.“雨伞”和“雨具”

C.“跑鞋”和“跑道”

D.“面粉”和“面包"

29.找规律填数字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 将选项中的数填入“8、10、20、32、( )、88” 空缺处,符合该组数字排列规律的是

A.50 B.52

C.54 D. 56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每题14分,共52分)

30.崔老师刚工作就担任了副班主任,崔老师对学生很“宽容”。 有的学生偏科,他说:“没有关系,很多天才都偏科。 ”有的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他也表示理解:“人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一定有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可能什么都喜欢。 ”

崔老师很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经常召集这些学生谈话,告诉他们要有远大理想,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他也不加干预,还说:“学习上的差异古今中外都存在,十个手指头还不一样长呢。 ”

班主任与崔老师商量,打算分头联系家长,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敦促家长为学校工作提供支持。 他觉得没有必要,理由是:“家长平时都很忙,我们应该理解家长。 教育孩子是我们老师的责任,不能给家长增加负担。 ”

很多老师对崔老师的做法不理解。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崔老师的教育行为。 (14分)

31.材料:预备铃已响,很多同学仍三五成群在教室里说着、笑着、吃着、闹着,嘈杂无章,一片混乱。 班主任毕老师气不打一处来,使劲把教材往地上一摔,大声训斥道:“孙涛,你这个班长能不能管点事?当不了班长,就别当啊!”孙涛一脸委屈,一言不发。

下课后,孙涛的辞职信就放在了毕老师的办公桌上,他辞职的理由是当班长影响学习。 毕老师想:“这不是故意拆我的台吗?”他不由得火冒三丈,怒气冲冲地跑到教室,宣布罢免孙涛的班长职务。

平静下来以后,毕老师意识到罢免孙涛的做法很不妥当。 第二天,毕老师找孙涛进行了一次长谈。 毕老师首先表达了歉意,接着给孙涛讲了上一届班长学习和班级工作相互促进的故事。 讲着讲着,毕老师发现孙涛已沉浸在故事中,便心平气和地说:“你想想,为什么他能学习和班级工作双丰收?”孙涛说:“他把当班长变成学习的动力了。 ”毕老师点头赞成道:“只要你努力认真地做,就一定能做好!”孙涛答应重新当班长。

32.地方性写作是一个视角,无名或隐名的写作也是一个视角。 早在前几年,我们就后者进行过讨论,我们认为后者支撑起了一种“泛文学”的写作。 人们早就应该注意到,随着国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每个人都具有相当的写作潜能。 市场经济又使得每个人获得了文学的权利,表达意识的觉醒使大众有了交流与自我表现的欲望,而技术最终使这一切得以实现。 技术对这个世界的影响还没有充分地估计到,即以写作而言,正是因为技术支持下的新兴媒体才催生出新的写作形态如博喜、电子杂志微博和微信等等。 在现实中,文学几乎以日常生活的样态存在着,只不过在现代发表体制看来,它们并不是文学罢了。 而如今,计算机、网络、移动终端,电视互动等系列新媒体,将这些自然的、自在的、丰富多样的文学呈现出来了,将其从匿名状态中彰显出来。 它们与传统的出版或发表方式虽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它们所呈现的内容已经不是私人性的了,它们同样进入了与他者的交流.进入了公共领域。 不仅是内容,还有文体。 我肯经在一-次散文研讨会上说,不要再囿于传统的散文文体了。 实不仅是在散文,在所有文学研究与讨论中,总以为有一个标准的不变的文学。 当我们讨论文学时,往往都是以经典作品、文学史标准为标高的,虽然对文学-直缺乏自然科学一样的定义和标准,但依然存在大体相似的模糊认同,知识生产中的本质主义同样影响着对文学的看法、判断和评价。 实文学是一个集合体,是一个类似于生命形态的存在,是个共时性与历时性相交叉的进化体。 它一直处在变化与进化之中,从横向上看,文学存在不同的样态,如类型和文体,而且不断出现新的样态。 从纵向上看,存在不同阶段的文学生命体,从不自觉的文学到自觉的文学,从朴素的文学到精致的文学,从简单的文学到复杂的文学,而每个阶段的文学都有其不可否定的本体性的意义。 许多人文学科都具有相似的情形,如社会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等,但人们常常用现代学术体制的标准将其提纯,归一,本质化,定型化,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而且危害很大。 比如散文,从横向的维度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散文文体,记事、抒情、写人议论等。 还可以另行区分。 如艺术散文、杂文纪实作品等。 纵向维度则可以区分不同的层面。 从纯艺术的创作散文到日常生活中的话语,这中间的层级很多。 我们不能因为散文家们的创作散文就否定了普通人日常表达

的价值。 比如现在每时每刻都在出现的微信,我们不妨称那些原创的微信为“微散文”或“微文”,微信圈有大有小,但-则原创微文哪怕只感动了几个人甚至-个人,我们都不能无视它的价值。 一位微友这样说:“你有怎样的朋友园,你就有着怎样的微信。 总是传播着吃了,喝了,...这也是一群朋友。 ”她这样说自己的微信阅读体验:“在微信的朋友圈里,我很少说话。 人与人的交往,有时是不需要说话的。 不是吗?我只是阅读,只是学习,只是用自己的心灵感知着太多美...对于手机,对于微信,我可以读可以听、可以看,它简直就是我的一个小型图书馆,我如何能不喜欢?”(李云《微信,另一种阅读》,文艺报》2014年6月11日)村上春树曾经叙述过日常生活中许多微小但确切的幸福。 他简称为“小确幸”,文学之于人有太多这样的关系与状态,我们不能因经典带给,人们巨大的感动就否认那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字所给予的微小而确切的幸福,这已经关系到文学的人道主义了.事实上,在我们固守的传统文体以外,文学的边缘或模糊地带已经越来越广阔,文学泛化的局面已经形成。 这种局面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美化时代的到来,美化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重要表征与生活方式,它渗透到各个领域,“修辞” 成为每一个人工产品的必要工序,即使在实用领域,也同样存在着不断更新的、追求极致与唯美的艺术设计,只有美化与实用功能高度结合才能得到大众的接受。 日常生活审美化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而文字是美化程度最高的方面,它已经全方位改变了今日的语文世界。 我们的一切文字表达无不在如何美化上努力,广告、招聘、求职、策划书、纪实报道、即时新闻,以及几乎所有的文字出版物。 连同原先严格规整的人文社会学科甚至自然科学的表达都莫不如此。 在当今.人们可以在更多的空间进入文学的氛围,也可以从更多的媒介和更多的文字作品中获得文学生活的满足。 (参见笔者《无边的文学》)

但这一切又确实很少进入专业的文学研究领域,也常常不入所谓纯文学作家们的法眼。 究其原因,应该是文学专业化带来的结果。 应当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些,而不是相反,像一些理论仍然在做的一样,或者视当今的文学现实状况于不顾,或者以自为过时的理论和立场强作解人。 不可否认,古代的文人文化,现在的知识分子文化都对俗文化、对大众文化抱有成见甚至敌意。 除了美学趣味上的分歧之外,可能还有对权力、地位与利益的占有欲和对这些可能失去的恐惧。 约翰凯里早就认为,白教育普及化和报刊业兴盛后,读写不再是精英的特权,特别是报刊培养出了市民趣味后,知识分子被冷落了,”大众报纸构成了- 种威胁,因为它造就了一种新的文化 ,完全忽视知识分子, 并使他们成为多余的人。 ”(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于是,知识分子心生怨气,产生了对大众与大众文化的普遍仇恨:“梦想大众将灭绝或绝育,或者否认大众是真正的人,这都是20世纪早期知识分子虚构的避难方法。 更激烈、更实际的避难方法则是如下的建议:阻止大众学习阅读,以使知识分子重新控制用文字方式记录的文化。 ”(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当他们不可能阻止大众文化时,只能大写作的复杂度,从而将自己与大众区别开来,并运用自己在教育、制度与学术上的话语权贬低大众文化。 造成后者的自卑,以达到保存自己的脸面与利益的目的。 事实上,专业与职业的文学并不只是因为其审美优势而获得地位,许多非文学的因素- -直是文学的支撑力量, 所谓“纯文学”就一直没有纯过,各种权力和利益一直是文学的潜在或显在的影响力。 而文学也参与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问题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文学与非文学是相对的。 我觉得本质主义要不得,但历史主义却是需要的。 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文学史与文学理论都认为,文学从书写物中独立分离出来是文学的进步文学成为一种专业化的写作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其这一历史非常短,更长的历史是文学与其他书泻不分彼此地共存共荣。 而且,当你想当然地以为文学已经独立时,其实文学在文学以外顽强地生长着。 是历史地、变化地看待文学,还是以现代文学体制下的文学观作为基本的出发点?我主张前者。 前几年我就呼吁要重视埃伦迪萨纳亚克有关“书写过度”的理论。 迪萨纳亚克从她的物种主义美学立场出发,认为人类本来建立在自在状态的审美关系到后来被打破了,艺术变成了一柱越来越艰难的事情 ,她在乔治迪基和阿瑟丹托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由批评家商人画廊拥有者、博物馆的董事、馆长、艺术杂志编辑等组成的一个艺术界,是为一些事物与对象赋予“艺术作品”的地位的策源地。 艺术家们创作的东西是“欣赏的候选物”只有艺术界买了它们,卖了它们,书写展示了它们,它们才能被确证为“艺术”。 至少从现代主义美学发生起,广义的批评家们的过度书写越来越严重地将艺术从人们的现实中分离出去,乐此不疲地无限夸大艺术与生活的对立与差异。 艺术的含义并不是靠普通人的认知被感受,而需要通过专业人士的阐发才得以揭明,艺术接受成了越来越高深而专业的工作。 而艺术家们被这套编织得日趋严密的权力体制束缚钳制,只能拼命按照这样戒律的旨意凌空蹈虛,殚精竭虑地强化作品的非经验化,非现实化,这是另一极的过度书写。 两极的过度书写相互激荡攀升,导致艺术与人本越来越远。

这一过程也可以描述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包括中国白上世纪__十年代的文学发展状况。 为什么当时曾有理论批评的空前繁荣?为什么有如火如荼的先锋文学运动?为什么又有了理论制造创作的说法?这便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相当典型的两极书写过度按迪萨纳亚克的阐释,过度书写导致同时也加剧了语言-符号崇拜现象,这种现象到了后现代主义那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利斯·米勒就说:“不存在先于语言的在世界和时间中生存的经验’之类的东西。 我们的一切“‘经验’都被语言渗得透之又透。 ”(转引自(美)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我们从来不可能抵近或到达一个没有经过中介的现实。 在我们与我们对不用言词而占有意义的向往之间存在着无法改变的、不可通越的问隐、裂缝和断裂。 结合永远被延迟了,一种无可挽回的延异存在于我们和其他一切之间”((美)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 经过后现代主义阶段,“由识字促成的客观性和无根性现在变成完全的隔断和不在场”((美)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 这样的描述与中国曾经流行的理论是多么的相似。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这一理论最简洁的表达就是“语言即现实”,“语言即本体”,它从素绪尔有关所指与能指关系的理论出发,尽可能地夸大能指的地位,将文学描述为-种在能指层面自由滑行的符号活动。 文学成了断线的风筝,它脱离了大地,在无限的天空任意飞翔。 于是,专注于形式,专注于创作者对语言的感受,营构- -座座语言的迷富,写作成了个人的不及物的游戏,技术的探索,演进与积累被解释成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 而文学与艺术本不应该是这样的。 迪萨纳亚克指出,艺术要比识字历史久远得多,“艺术是表达、表现和强化一个群体最深层信仰和关切的仪式庆典的永恒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为群体意义的载体和群体一心一意的激励者,与仪式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是群体生存所必不可少的;在传统社会中,为‘生活的艺术’而非为艺术的艺术才是通则”。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和必需的行为,就像其他普通又普通的人类职业和使人专注的事情,如交谈、工作、锻炼、游戏、社会化、学习、爱与关心一样,应该在每个人身上得到认识鼓励和发展。 ”((美)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我们现行的文学体制、理论体系,我们的文学批评家们对此难道不应该反思?“过度书写” 提醒我们警惕被我们拼命维护的文学形态对文学的伤害。 已经说不清有多少年了, 人们一直在这样的形态下表达文学的审美经验,有许多抽象出来的标准和要求,用以评判、区别文学与非文学,来决定怎样的书写者是作家,而其他就不是.包括文体、修辞、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等,都被整合进相对固定的方式将丰富多彩的经验世界格式化,通过长期的反复的教育来训练人的感觉,通过文学史指定的作品将人的阅读圈在其中,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学专制主义。 在这方面,文学理论与批评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正如迪萨纳亚克所论述的那样,“当书写和理论创造了 艺术这个概念用艺术这个标签来为所赏识的候选者命名并以此构成艺术时.那些书写和理论化的人本身主要关注的就是这些概念和标签,好像概念和标签是重要的界定特点,是艺术的本质”((美)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如果明白这些,再跳出圈外去看看民间与基层的文学现实,就不会再死抱着那些概念和标准不放了。

行文到此,我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客观地描述地方与无名或隐名状态中蓬勃的文学生态,二是对这一客观存在的文学生态长期被忽视的原因略作分析。 毫无疑问,我对地方与无名或隐名状态的文学存在是抱有同情态度的。 但这并不意味它们没有问题,也不意味它们无需反思。 实际上,在这方面确实需要警惕民粹主义与反智倾向。 也就是这些年的调查和观察,我以为地方与无名或隐名写作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状况。

当我们为海量的地方与无名或隐名写作所欣喜时又不得不承认它们在思想质量上的差强人意。 我不是在所谓文学质量上来衡量他们的写作,而首先是在价值层面上表达我的遗憾。 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关系到主客体方方面面许多要素。 因为社会在变,人在变,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在变,所以价值也在变。 特别是社会发展迅速的时期,价值的变化也更为剧烈。 如今的情形是,不管是从社会还是从个体来说,物质价值的创造与拥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压倒了精神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占据了主流。 这必然导致价值与价值观的复杂和混乱,一些社会与个体发展的根本性的价值被悬置了,碎片化了,空心化了.社会的建设、连续与进步被畸形地理解和推进,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人类生命与文化共同体面临分化和解体,个体的物质与欲望被开发和放大,而精神与心灵的完善则弃之如救...如此的价值失衡特别是负面价值与伪价值的生成已经近乎场人文灾难。 如果揆诸历史,民间常常守护着传统的价值,或者会提出新价值观,但在目前的中国民间,确缺少这样的力量与动因。 这在地方与无名或隐名写作中就可以看出来,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宣泄式、怨对式甚至破坏式写作成为潮流。 而事实上,嘉败与沉沦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批判、怨怼与绝望也不是我们全部的态度。 我们还应该有更为积极的方式,那就是探讨或肯定理想与价值。 人与社会都是自觉的生活主体,他们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来设计和规约自己的生活,并且认为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所以,人们对生活的权衡,也必定从这意义和价值出发。 也正因为此,我们当下生活所出现的问题并不在现象与问题本身,而在于意义与价值出现了偏差。 当人与社会在意义与价值这些根本性的基准出现偏差以后,个体的生活方式,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的结构与动作模式,一直到人与社会形而下的技术层面都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不少学者与社会管理者都在呼吁重建社会,不是说社会不存在了,而是说这个社会不是原先的社会,也不是理想的或好的社会。 如前所述,我之所以强调民间写作的意义就是它的功能不仅在于文学,而且在于它们可以转换成社会建设的路径,但恰恰在这方面.目前不管是地方抑或是无名或隐名写作,都还不能说能够担此重任。

问题:(1)第三段中加点短语“思想质量上的不尽人意”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认为目前的地方与无名或隐名写作,有哪些不足?对于地方性写作,文章所期盼的理想状态是怎样?

三、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抢红包”是近年来流行的话题之一。 各类抢红包活动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有人认为是高科技时代的民俗变化,值得发扬;有人认为把亲情友情晾在一边,只认钱,坏了社会风气,也有人认为玩点游戏并没有错。

综合材料的内容。 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标题自拟,不少于1000字。

以上就是2020中学教资考试《综合素质》真题的全部内容,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教资考试的内容,比如2020中学教资考试《综合素质》真题答案等等,扫描下方或者右侧二维码关注我们广东教师资格网,祝所有的考生教资考试顺利通过。

教师资格笔试考试报名条件

考试对象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已毕业人员户籍或居住证申领地在河北省,在校生在读学校所在地、户籍或居住证申领地在河北省,符合学历条件,符合《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及《<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拟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

在河北省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台居民,可在当地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港澳台居民申请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有效证件为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五年有效期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申请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其他条件、程序与内地(大陆)申请人相同。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考试。 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考试。

学历条件

(一)申请参加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师范类毕业生应具备具有办学资质院校开设的中等学历层次幼儿教育类专业毕业(须是招生管理部门、省教育行政部门“双向备案”生源)及其以上学历,非师范类毕业生应具备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二)申请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应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三)申请参加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应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四)申请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应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五)符合以下条件的在校生,可凭在读学历申请相应类别考试:

1.具备办学资质的中等学历层次幼儿教育类专业院校(名单见附件1)在校三年级以上(含三年级)学生;

2.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三年级以上(含三年级)学生;

3.普通高等学校2年制(3+2)专科、5年一贯制专科在校毕业年级学生;

4.全日制在校研究生;

(六)非普通高等学校在读人员(如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国家开放大学、网络教育等),须毕业后报考。

教师资格考试作文素材世界篇:自然

1、亲近

什么人: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人们爱戴的画家。

什么事:他出生在农村,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感。 年轻时他曾赴巴黎学艺,然而生活的困苦极大地限制了他的创作。 随后他搬到乡下,上午种田,午后作画,自得其乐。 他画笔下的乡村美好而静谧,让人心驰神往。

什么点:米勒爱生活、爱劳动、更爱大自然。 乡村生活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则以生动的笔触使这些珍贵的美景成为永恒。

核心主题词:亲近

适用主题词:回归、寄情山水、田园牧歌

2、环保

什么人: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近日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封面人物。

什么事:格蕾塔因发起“星期五为未来”环保运动迅速走红,围绕她的争议也不断升温。 舆论认为,她的走红与欧洲各国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有关,气候议题将在今后欧洲甚至全球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什么点(正):尽管一些观点被指激进,但年轻的格蕾塔还是凭借在环保领域的突出表现,在全球“吸粉”无数,成为带动大批青少年投身环保事业的“环保先锋”。

什么点(反):毫无疑问,她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做法不得当,便是南辕北辙。 真正的环保,是身体力行的参与,是实打实的行动,而不是一边高喊着空洞口号,一边无所作为。

核心主题词:环保

适用主题词:绿色、低碳、生态、社会责任

3、改造

什么人:治沙英雄王有德出生在宁夏,从小就深受风沙之害。

什么事:他曾亲眼目睹自己的家园被沙海吞没,那时他就产生了治沙的念头。 在他进入林业系统工作之后,他带领全场干部职工千方百计与沙漠争夺生存空间,抓紧一切时间植树造林。 30多年过去了,他们在沙漠边缘筑起一道绿色屏障,堪称治沙奇迹。

什么点:王有德曾说:“多栽一棵树,就是我的价值。 ”他将青春和热情全部贡献给治沙事业,与当地群众协力将沙漠逼退数十公里,用汗水在沙海中改造出一片绿洲。

核心主题词:改造

适用主题词:环保、责任、坚守

教师资格中学教资考试《综合素质》真题

下一篇: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科目二模拟题答案(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一真题)
上一篇:教资国考《综合素质(幼儿)》考前备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