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6教案例文(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4)

2022-12-08 15:44:4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3

教学内容的引入。 教学内容的引入就是课堂导语,它是教与学的纽带,是让学生走进教材、掌握教材的桥梁。 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6教案2021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6教案2021例文1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 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 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 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三、 诗文赏析

聆听感受

1、教师范读,聆听感受。 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3、 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整体把握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 (板书)

师: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 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 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 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 “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 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 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 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全班齐读

五、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 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 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 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6教案2021例文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一类生字,10个二类生字。

2、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熟读背诵古诗。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古诗。

2、区别形近字。

3、认读一类字,正音。

教学难点:

1、指读,开火车分句读。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一)学习生字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之中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送:半包围结构

字义:1把东西从甲地运到乙地2赠送3送行,陪伴人到某一地点

扩词:送信 欢送

归:左右结构

字义:1返回,回到本处2趋向3归并合并4由属于5珠算中称一位数的除法。

扩词:归国 物归原主 归本 还原

众望所归

官:上下结构会意字反义词:兵

字义:1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 一定登记以上的公职人员。 2指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

字谜:没有各个管。

扩词:官方 官司 官员 官腔 官逼民反 官运亨通

折:左右结构形生字

字义:1折断 2损失 3弯曲 4佩服 5转变方向

字谜:撕去中间/一边接,一边断,接起来,还是断。

扩词:折合 折回 折旧 折扣 折中 折子 百折不挠

胡:左右结构形声字

字义:1我国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 2乱,无道理3文言表示疑问的词,为什么、何故

扩词:胡同胡子胡儿二胡

如:左右结构

字义:1依照 2像,相似 3到,往 4连词

扩词:如果如今

树:左右结构

字义:1木本植物的总称2种植、栽培3立建立

梨:上下结构木部形声字

字义:1梨树2梨树结的果实

字谜:封山育林/木制犁断

扩词:梨花 梨树 梨园 梨汁 白梨

(二)学习二类生字

(三)小结,熟读古诗

本节课选的这四行诗主要是写景。 作者不仅把风雪严寒的西北景象,写成春意盎然的南国风光,而且用“千树万树”这样广阔的景物设喻,显得气势磅礴,在读的过程中,要把古诗的意境读出来。

(四)采用多种方式读诵古诗。

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古诗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6教案2021例文3

教学目标:

1、区别“停”“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倾听了《春晓》鸟儿清新的叫声,感受了《夏日》里唯有蜻蜓飞的静谧美景,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另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秋天。 请你看一组图片:出示枫叶、枫树、枫林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如烁彩霞,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了一首好听的诗,你想读读吗?请你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读。

3、出示画面,师说意境:诗人在深秋的一个午后出游,他来到了林木萧条的山前,看见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山头,那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看见几户人家,诗人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你听:师配乐范读课文。

4、请你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感悟诗意,读中体会诗情。

请你读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远上寒山石径斜 板:寒山 石径 学习“径”字。 请同学说说哪个字是小路的意思?从“寒”中你知道了什么?(深秋季节)

(2)白云生处有人家 板:白云 人家 白云漂浮的地方有人家说明山很高

师引读:到底是深秋时节啊,的确有些寒意了,诗人远远望去,不仅感叹到:“远上.....白云.....”请你结合图画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

(3)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构成了一幅静谧浓郁的山村秋景图,作者行至山上,忽然止住了前行的脚步,你从哪句话中知道他停下来了?“停车坐爱枫林晚。 ”

·区别“停”“亭” 出示凉亭的图片,字理,怎样记住这个字?字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 做“停”的动作。 出示句子:诗人(停)下脚步,来到一座(亭)子旁来观赏这美丽的枫林。

由于特别喜爱枫林的美景,他才停下车来观赏。 这句话哪个字说出了诗人的喜爱之情呢?(爱)正是因为枫林的美丽,所以作者对它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仅感叹到:停车坐爱枫林晚。 你愿意读读这句话吗?

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枫林。

(4)面对如此美丽的枫林,你想赞美一下它吗?用你自己的话说出你此刻的感受。 诗人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

为了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诗人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也与这自然融为一体,成了这景色的一部分。 分层次指导朗读:A。 在落日的映照下,每一片枫叶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春花更红艳,他不由得发出感叹:霜叶.....B。 静对这自然生命的壮观,诗人心里充满了感动,他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C。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这是一种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色,他不由得发出惊叹:霜叶.....

(5)古往今来,枫叶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精灵,被人赞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杜牧的这首红叶诗,也写了一首红叶诗,名叫《和杜录事题红叶》。 “和”在这里读hè,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杜录事就是指杜牧。 请你试着读一读: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自由读,齐读。 师:在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 你看,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 这首诗被称为《山行》的姐妹篇。 请你试着背一背。

四、拓展。

杜牧的一首《山行》把我们带到秋的美景中,大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也不乏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出示《枫桥夜泊》《秋夕》〈山居秋暝〉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6教案2021例文4

教学目标。

(一)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雨字头” 。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要求会认的字。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情感,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注意指导“车”、“霜”的发音。

(二)指导“亭”、“停”、“车”、“霜”这四个字的书写,注意前一组字在字形及读音上的联系和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三)学生汇报读诗成果,指名朗读。

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一)欣赏图片,学习“远上寒山石径斜”。

这是石头铺成的小路,图上画的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有红色的,是五彩斑斓的,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着。

学习“远”。 在哪见过?(〈画〉)在这里也是远近的意思,“远”在书写时要先“元”,再写走之旁。 扩散走之旁的字。

学习径。 在诗中是小路的意思。

学习斜。 在诗中指小路弯弯曲曲。

再读诗句。

(二)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着几户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

借助想像读诗句。

(三)看书中插图,学习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学习亭。 古人看到人站在亭子里的样子,就把它画了下来,这是亭子尖尖的角,下半部分表示人站在亭子里。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就成了现在的这个亭字。 指导书写。

学习停。 通过亭来学习这个字。

学习车。 注意这个生字的笔顺。 组词,指导书写。

学习霜。 温度在0摄氏度一下时地面形成的一层白色晶体,霜叶就是经过霜打的红叶。 “雨字头”与单独书写时发生什么变化?雨字头的字:雪、雷。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习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五)整体感受,背诵古诗。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6教案2021例文5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古诗,感知大意。

2.认识5个二类生字,会写6个一类生字。

3.处理课后练习,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一类生字,正确书写一类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悟诗中大意,学习文中二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乘坐时空转换器去远离现代社会久远的唐朝看看去。 (展示山行的图片)一条小小的石子路,弯弯曲曲地通到远远的高山上。 想不到在峰峦起伏、云遮雾罩的深山里,还有几户人家居住着。 我们把车子停下来了,那是因为留恋今晚枫林的景色。 啊,经过霜打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真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山行》,这是唐代一位诗人杜牧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所写。 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 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 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二、新授

(一) 读诗、赏诗,感悟诗意

1. 老师配乐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 学生感悟古诗大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文中的二类生字。

1. 出示文中的二类生字,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进行出声认读。

2. 通过组词的方式学会应用这些二类字。

径、斜、亭、车、霜:

3. 巩固复习二类字

猜字游戏完成

三、朗读、背诵古诗。

四、 作业:熟背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一类生字的认读及其书写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背诵古诗

2.复习二类生字(卡片)

二、学习一类生字

行:象形字,古文字为“ ”,是十字路口的象形。 本义指道路。 道路是供行人行走的,故引申出“走路”的意思。 又由道路供行人行走引申为流通、传递。

银行、行家中读hángɡ

远:形声字。 字谜:二儿走之行千里。

亭:象形字。 “丁”的上部分象高台上的一凉亭形状,也可以把“丁”视为简易的亭子的形状。

停:形声字。 从人,亭声。 本义是指人止息停留。

字谜:人到亭前步便止,遮阳挡雨好停歇。

车:字谜:东字两点连,连成一直线;回家坐上它,千里一日还。

霜:形声字。 顺口溜:霜字雨头下加相,寒露过后是霜降;遍地好象撒白盐,似雪非雪这是霜。

三、练习书写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所学生字、古诗,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背诵古诗

2. 复习一、二类生字

二、课后练习

1.填字、涂色,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

2.读一读。

先读一读,在写一写

三、背一背

作为知识的积累,初晓诗中大意,背诵全诗。

四、作业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6教案例文

下一篇:苏教版一年级语文识字3教案模板(一年级语文识字1教案)
上一篇: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5教案模板(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