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高一上册语文劝学课件)

2022-12-08 13:34:4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4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劝学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 重点、难点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播音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一、 导入: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 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板书)

二、 作者简介、解题

1、 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

《劝学》背诵与练习

《劝学》

[背原文——谨防易错字]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明文意——定位检索区间]

①段:揭示中心论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②段:以生动的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③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强调学习可以使人超越自身局限,弥补不足。

④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

背后练

1.填一句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个道理。

(2)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的观点。

(3)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填两句

(4)《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5)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        ”。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         ”。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

(8)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 《荀子·劝学》中“          ,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3.填三句

(10)《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的观点。

(11)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

(12)《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       ,       ”。

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学不可以已 (3)学不可以已 (4)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6)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9)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0)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11)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12)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劝学》课堂教学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

(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

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 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

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 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 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 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

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 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 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

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

生:(齐)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很好。 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充分了解了孟子关于国家的学说和民本的思想。 可以说,儒家情怀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维护政权的工具,主要是依据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从而引发了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个人的思想而以天下为念。

(这里本想引发大家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很少具有个性是因为儒家那里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影响,但考虑到学习内容,我把话岔开了。 )

师: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

师: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的?

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师:不错。 在孔子那里,天是一个不可挑战的神圣的东西。 而现在到了荀子这里,天的概念与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首先,天,是指自然。 荀子说,人定胜天。 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板书这八个字,并请同学作解释。 )

师:我请___来解释一下这八个字的意义。

生4、5、6:(三人合作翻译出来)自然的变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规律,不因为此时是贤明的尧当家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此时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师:翻译得太好了。

师:看来,荀子与孔子倒有点意见相左了。 可是,同学们,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 可见,我国儒家的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直在演绎着变化着。 现在,我们简单地将儒家在不同时期的几个代表人物分别作一些介绍,请同学们用心记下来。 孔子、孟子之后有荀子。 汉代是董仲舒,再接着,唐代是韩愈。 董仲舒与秦始皇有点相似,赋予了儒家以集权的色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开始了学术垄断。 韩愈这个人不错,文起八代之衰,抗颜而为人师,恢复古道,主张学习六艺经传。 再后来,儒家的发展情况就更其复杂了,它有了理学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将儒家经典著作统统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传。 (边说边板书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侧。 )我们说过,传是什么意思的?

生:(齐)解释经书的著作。

师:我们今天研究《荀子•劝学》。 首先,我想问,“劝学”之“学”是什么意思?

生:(齐)学习。

师:学习什么?是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学习数理化啊语数外啊什么的?

生:(齐笑)不是的。 (家长们也在笑)

师:那学习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到学习的内容才能最终确定荀子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劝勉大家学习的。

生7、8:(思考讨论)刚才老师讲到的六艺。

师:不错。 六艺。 但这个六艺除了六本典籍之外,还有一解,也是学习的内容,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是很讲求这些东西的。 他觉得这些做人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学习,他甚至割不正不食。 也就是肉没切成方方正正 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

师:你这话既对也不对。 其实,这是仅就人的习惯养成来谈的。 但《侍坐》里我们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 只不过,他对学生要求高。 孔子的学生吗,应该做大事,否则谁做大事呢?

(学生笑,家长笑)

师:好了,我们得转入到我们今天的正题上来了。 刚才我们说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话题,那么,我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

生10: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

师: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

生11: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

师:出什么问题?

生11:成绩要落后。

师:还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师:有这么严重?那大家的父母还有老师,都是参加工作的人,学习的时间肯定很少很少,那做人就不好了?

(全班笑)

生11:那不是。 老师你跟我们讲过,孔子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 你们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师:你说得太好了。 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觉得我这样夸奖学生太夸张了?其实不然。 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适时夸奖是对的。 更何况这个学生引发出了教学高潮。 )

师:看来,你所说的“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 那么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

生:12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师:噢,是吗?那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既然大家认为人是渐渐地变坏的,那么看来,人一生下来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生:(大部分齐)那当然。 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良的嘛。 总不至于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坏啊!

师: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善良?真的吗?想想!

师:___,你的意见如何?

生13:我觉得人一生下来是善良的。 人后来变坏了,是有各种原因的,譬如说,交了坏朋友,看了坏书,人就会开始变坏。

师:___,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14:我大体同意___(生13)的意见。

师:很好。 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

(在我的理解中,语文课有时候一如相声,需要抖包袱。 特别是在学生对一些问题判断得不是很准确时,更要用点心眼。 语文教学上的术语就是启发。 但启发要在适当时候,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

生15:对呀!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对的呢?人一生来,不可能就很坏吧?老师,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问的。

(我这个班的学生,思想状态比较舒展,课堂上随意发言的情况屡有发生。 但我从来没有加以批评过。 我觉得应该让他们讲话。 )

师:说得好,这里,我很想表扬一下大家。 因为,大家的观点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 孟子就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他有着重要的民本思想。 今天,我们还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 他认为,圣贤之人,是因为他能坚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让他心灵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这样的人便是圣人。 我们一般的人都会持这样的观点,人一生下来,赤条条地,充满了善良与纯真。 但是,假如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很坏的,是恶的,有谁不同意呢?

生:(大多数议论纷纷)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长开始用眼睛相互探讨,有的则回过头来悄悄地议论)

师:你们可以认为是善的,为什么不允许我认为是恶的呢?刚才我们用了个词,人是会变的,变坏了,是说人原来是善;我说有人变好了,不是说人本性是恶的吗?

生:(讨论)应该说有一部分人坏,有一部分人好。

师:我刚才说的也不是我的观点,另一个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荀子,他的学说,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之下的。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强调后天学习的原因。 他认为,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就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除掉恶的部分。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第二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青,取之于蓝……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有几处读音需要仔细辨正一下。 好,下面跟着我读一遍。

师:(领读课文,生跟读)

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 相信会比刚才读得好。

生:(齐读)

(我一直强调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于诵读,有一次,我在课堂领学生读书,我读一句,学生读一句。 这种做法,在我小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常常这样做。 我后来也经常这样做。 我相信,教师的感情处理会在读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 可是,就在那一次,听我课的教师非常惊讶,他们说,哇,你是这样教学生读啊?有创新!我真的没有想到,很多教师其实不这样教学生读书。 我也很惊讶。 )

师:还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这个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释为“从”,还可以解释为“比”。

师:很好。 我们这里不妨作一次小归纳。 以前我们知道这个字解为:在,到,向,对。 现在,我们又接触了它的新义。 (在黑板右侧板书于的几个义项,并要求同学们也在书边上将例句也写上)

师:还有,这里有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人认为,这个“参省”是“叁省”之误。 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也非常好,这说明荀子对孔子思想是有着继承的。 我们讲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今天老师为大家把这句话补全了。 所谓三省吾身,主要是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好,同学们记下来。 这些东西很管用的。 做人用得着,作文也用得着。 (在黑板右侧写下三省内容,同学们在书边上记下来。 )

师:本段中还有一些词,需要大家能够熟练把握,“就”、“中”、“以”、“为”、“而”、“有”,这些字是经常用到的,要认真把握。 另有一些词,我们要明白他们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复”、“乎”。 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些字词的具体意义。

生:(讨论回答,教师在这期间于行间巡视,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

师:同学们的研究情况很好。 特别是“乎”字,这里相当于“于”字。 这一点,同学们也都提出来了。 很好。 这个字,在很多情况下与“于”有通解。 以后我们还会碰到。 现在,我们再将第一段诵读一遍。

生:(齐读。 因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础上进行的诵读,所以,朗读效果非常好。 有家长和孩子一起细声朗读。 师、生、家长形成了良性互动。 )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吗?

生16:这一段里交代了,学习能改变人。

师:怎么样改变?

生17:像金就砺则利,木受绳则直那样得到改变。

师:这是一句比喻了,这用来说明人的话,表明了人原初的状态其实与《三字经》中的并不一样。 《三字经》里怎么说的?

生:(齐)人之初,性本善。

师:现在看来,这句话大有考究。 在荀子这里,就受到了挑战。 但我想问一句,孔子及孟子的观点固然有错,但荀子的说法是不是就对呢?人之初,真的性恶吗?

生18:(思考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人一生下来,其实是一张白纸,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 对人性来说,他一无所知。 之所以善或恶,完全是后天决定了的。

师:后天如何决定呢?

生18:后天如何影响他,他就会往哪一个方向上走。 这就使我想到,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塑造人。 父母将我们送到学校来,就是因为我们一开始一无所知,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使原本一张白纸的本性变得优秀起来,从而接受人类的文明,并进而在这种文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

师:你说得太好了。 我提议大家为___鼓掌。

生、家长:(鼓掌)

师:___同学的分析实在太精彩了,我觉得这样的演讲再经过精心组织一番,完全可以参加国际大专辩论。 我没有想到我们的同学这么精彩。 你们今天让老师看到了你们的精彩纷呈的一面。

人一生下来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或者说是无所谓善恶,我们课后还可以进行讨论。 但是,我认为,即使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是错的,他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有没有错?

生:(齐)这是不错的。

师:学习能改变一个人这一点是对是错呢?

生:(齐)也不错啊!

师:是啊。 什么样的出发点不重要。 撇开他的哲学、伦理思想基础,他的这一论证仍然是极有价值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小节,是在谈学习的重要性,在谈学习能够让人向好的方向发展。 (板书:第二小节 谈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再将这一小节重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将这两段文字背诵一下。 不会背的地方,到时候可以偷偷地看一看。

生:(非常兴奋,将书反扣桌面上,开始背书。 家长们脸上露出微笑,欣喜地看着学生背书,部分家长也在尝试背诵。 课堂到结束阶段再度出现一个小小的高潮。 )

师:我看我们的同学真的不简单。 深入地研究了这两段文字,还又能初步地背诵下来。 看来,荀子的“学不可以已”这样的看法,确实已经为大家所接受了。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学习具体有什么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学习,我们还没有涉及。 这是文章后一部分所要讲述的内容。 课后请同学们认真预习。 明天上课的时候,我检查全文背诵,如何?

生:(齐)好!

师: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姜老师再见!

师:(向学生鞠躬,示意学生下课)

教后感:

我是一个喜欢讲的人。 我的表达欲望特别强。 面对一篇篇课文,我很愿意将我所理解的独到而入微的地方告诉我的学生。 但我的这些我自认为具有独到的见解,我却不急于告诉学生,我要让它们在高潮之时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上课时,高潮感非常强。 我觉得人在这种时候能够更容易接受知识与观点。 而对我来说,我也更容易记住这些课堂细节。 我教了十八年语文,很多我上的课,我到现在都还能记得。

我的课堂,我一直认为如同一篇小说或者散文,像水一样漫开,又像花儿一样开放。 在常态化之中,自有它的形态结构与亮丽所在。 当学生或者听课的教师在经过了我的一节课后,不经意间,他们会发现,刚才,他们确实置身于一道风景之中。 譬如,《劝学》一文,我抓取了人性本恶这样的思想来进行展开,巧设机关,引领学生带着好奇与探究的心态进行学习,听课者始终被一样东西吸引着激发着。

我的课可能经不住评。 我从某一个时间开始,也不再让一些自以为是的评论者在立场上干扰了我的课堂设计。 评是他人的事,上课是我和我的对话体之间的事。 只要有生命意识、文本意识、课堂意义意识与课堂结构意识,我就觉得我已经完成了一节课的任务。 上述几种意识,可能只是我的杜撰,但未尝不是我的创新。 我一直相信,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意义。 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一节课,不应该只讲求信息量,更要注意解决问题,哪怕一个问题。 我现在面对的学生,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多时候我只能将一个问题讲得很细才成。 我所教过的学生都认为,上我的课,最有感觉的是,他们被我调动起了情感。

我的课也是从某一个时间开始再无法看出具体的段落痕迹的。 这些都被我有意地掩埋了。 我怎么能让人觉得这一节课不是浑然一体而是分成了各个阶段的呢?在我,可以目无全牛,意识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牛若非全牛,又岂能有生命?有人说,对时间的专注,意识到时间是被钟表表面的圆形刻度划分出来的,只能是心智有问题。 那么一节课,被割成几段,是不是同样出了什么问题呢?


劝学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下一篇:获得教养的途径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上一篇:劝学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高一上册语文劝学(节选)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