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册教案

2022-12-08 13:21:5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77

《谈中国诗》主要讲解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以及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谈中国诗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 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 《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 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 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 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 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 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 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 “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 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五、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 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 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谈中国诗》课后练习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媲(pŒ)美 空泛(f„n) 焚膏继晷(gu‹) 压轴(zhu)戏

B、腐(f“)化 笑靥(yè) 茅塞(sˆ)顿开 麻(mā)麻亮

C、狡黠(xié) 颦蹙(c”) 命运多舛(chuƒn) 文绉绉(zhu)

D、精髓(su‹) 赝(y„n)品 自怨自艾(yŒ) 角(ju†)斗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彗星 白炽灯 一蹴而就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B.羡妒 入场券 如雷灌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跻身 杀手锏 响遏行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D.精湛 辨证法 轻鸢剪掠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们到底扶持起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畜牧企业脱颖而出。

B.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殚超越的勇气。

C.她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舍我其谁的傲气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豪气。

D.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的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的感受美国的生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商务、交流、购物上的不少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不少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这条河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的恶果。

D.此次赛事看点颇多,上届冠军得主丹麦选手佛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与印尼老将苏吉亚相遇,他们将上演一场争夺冠亚军的好戏。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在中国的章回小说中,每回结束必写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难道作者不怕这样一下子把读者从故事里拉出来,明白这故事原是他编造的吗?

同样,在京剧《三岔口》中,任堂惠与刘利华的全部'夜战',竟然都是在灯火通明中进行的。 为什么没有观者指责这种不真实已经近乎荒唐,反倒看得更加津津有味?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一根马鞭便是一匹千里神骏,几个打旗的龙套便是浩浩三军,抬一下脚便是进一道院或出一道门。 西方人面对这些可能惊奇莫解,中国人却认可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中国艺术家为什么敢于如此大胆地以假当真,将读者与观众'欺弄'到这般地步,非但不遭拒斥,反而乐陶陶地认同?我想,中国的艺术家更懂得读者与观众的欣赏心理--假定这是真的。

其实,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没有任何一个读者或观众会把一部小说当作真实的事件,把一幅画当作真实的景物,把一出戏当作真实的生活场景,只不过东西方艺术家对此所做的全然是背道而驰的罢了。

西方戏剧家从易卜生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在努力使演员进入角色,演员在舞台上必须忘掉自己,舞台不过是'四面墙中抽掉一面'的生活实况,观众好像从钥匙眼里去看别人家中发生的事;然而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刚好相反,《空城计》中诸葛亮唱完后,轮到司马懿唱时,诸葛亮可以摘掉胡子,用手巾擦擦汗,喝口茶水润润嗓子,因为他完全清楚观众知道这是唱戏。 戏是假的,只有演员的艺术水准和功夫才是货真价实的。 这样,东西方的剧场也就截然不同。 在西方的剧场里,观众不敢响动,甚至忍住咳嗽,怕破坏剧场的气氛,影响真实感;但在中国的剧场里,观众却哄喊叫好,以刺激演员更卖力气。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种剧场高潮往往比戏剧更能得到满足。

西方的古典画家同样把真实视为最高的艺术法则。 他们采用焦点透视、光线原理与人体解剖学来作画,尽力使观众感到物像的逼真如实,而中国画家却用墨色描绘山水、花鸟和人物;为了表达的自由,他们将泰山松、黄山云、华山石、庐山瀑超越时空地集于一纸,这种透视不是依据眼睛,而是依据心灵(现代美术理论家称之为'散点透视'),他们甚至还把诗文图鉴都搬到画面上来,与画中种种形象相映成辉。 因为中国画家知道观者要看的,不是生活中有的,而是生活中没有的。 比如画中的意境、品格、情趣以及笔墨的意蕴。

至于小说,更是如此。

西方的小说家着意刻画他笔下人物皮肤的光泽、衣服的质地与眼神种种细微的变化,努力把他的读者导入如实的感受和逼真的情境中;中国的小说家则只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熊腰虎背,声如洪钟,力能扛鼎'之类的套话来形容一位美女或英豪。 因为中国的小说家知道读者更关注的是这些人物超乎意料的行为,以及故事怎样一步步更牢牢地抓住他们向前发展。

以假当真,不是艺术家非要这么做不可,而是读者与观众需要这么做。

中国的艺术自始就立在这一点上。 因为艺术家深知艺术不是重复生活,而是超越生活。 艺术,也正因为它是生活中没有的,所以才更有存在价值。

5、第三自然段'欺弄'一词加引号的作用是 ;在文中的意思是 。

6、概括中西方小说家刻画人物的不同方法。

西方小说家: ;

东方小说家: 。

7、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只不过东西方艺术家对此所做的全然是背道而驰的罢了',结合全文,理解'背道而驰'在文中的含义。

8、选出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两项( )

A.这篇文章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作者认为,中西方艺术家在处理真实性方面,可谓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B.艺术不是重复生活,而是超越生活,中国艺术家以假当真,抓住了读者和观众的欣赏心理。

C.中国观众常沉迷于戏剧的高潮,哄然叫好,相比之下,西方观众看戏则要冷静、理智得多。

D.'散点透视'就是依据心灵,超越时空,追求艺术真实。

E.艺术,要表现生活中没有的东西,这是神话小说、科幻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根本原因。

9、下面几句话透露出的主要信息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

中微子的质量很小,其宇宙意义却很大。 现在我们知道,宇宙中的极大部分(90%)物质皆为所谓暗物质。 它们是什么东西?科学家至今未搞清楚。 而中微子在宇宙中的数量十分巨大,即使如此小的质量,其总质量足以超过目前已知的星系质量的总和。 宇宙暗物质之谜,因此将局部揭开。

10、以'对严寒失去了戒备'为开头,重组下面句子,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如果在各种宣传活动中,专家们不是忙着对暖冬做锦上添花式的一次次论证,而是多一点全面、通俗的科学解释、善意的提醒,大家对今年是'暖冬'的观念也许就不会这样深,以致于对严寒失去了戒备。

对严寒失去了戒备

《谈中国诗》课后练习答案:

1C、狡黠(xiá)

2选C。 A中诫应为戒,警惕的意思;诫,警告的意思。 B中灌应为贯,贯通的意思;灌,浇、灌溉、倒进去或装进去的意思。 D中的辨应为辩,缔应为蒂。

3C'舍我其谁'说的是自视甚高,自认极重,与'傲气'搭配。 A'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现出来,不用于物。 B项'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 D项'走马观花'比喻粗略的观察事物,含有贬义。

4答案:A。 |B、'由于'使句子主语残缺,'由于'应放在'公务员'之后,或者删去;C、'原因'和'恶果'重复,应删去一个;D、只争'冠军',不争'亚军'。

5.答案:表特定含义;编造故事,以假当真

6.答案:着意细微的变化,力求真实感;粗线条描绘,侧面烘托

7.答案:西方艺术家把真实视为最高的艺术法则,无论是戏剧、绘画还是小说,都力求真实性;而东方艺术则更懂得读者和观众的心理,大胆地以假当真,超越生活。

8.答案:BD

9先找中心句:'宇宙暗物质之谜,因此将局部揭开。 '这里'因此'中的'此'指什么呢?是指对中微子的研究。 用'对中微子的研究'来替换'此',符合要求的句子是:研究中微子的质量,将局部揭开宇宙暗物质之谜。

10符合要求,转述正确,语句通顺,即可。 例如:'对严寒失去了戒备是在专家们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忙着对暖冬忙着做锦上添花式的一次次论证而使大家对今年是'暖冬'的观念记得很深的情况下产生的,专家们的行为又少了些全面、通俗的解释和善意的提醒。

《谈中国诗》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作为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涵与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挖掘都会有收获的。 总体来说,本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组织紧密、严谨,学生应该是有所收获的。 当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细化的地方。

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五实”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我在设计、处理《谈中国诗》这篇文章时,也力图向这五个目标靠拢。

第一、扎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 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教授认为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我在本文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上秉承这一理念。 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国诗的特征,加深对中国诗诗创作和鉴赏的认识。 2、能力目标: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中国诗歌同类现象。 3、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从完成情况看,对照本课的三维目标,我认为学生了解了钱钟书的生平及作品,分析、提炼出了中国诗的特征,并且能够运用掌握到得中国诗的特征,学以致用的分析具体的诗歌,知识和能力目标实现了。 课堂上大家积极投入,对中国诗的特点有了完整的认识,并且通过品读部分诗歌,激发了学生对中国诗的热爱,学生积极的参与,愉悦的表情表明本课的情感目标也实现了。 所以,我认为本堂课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目标,让学生在“学到东西”“锻炼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级意义上均有所收获。

第二、充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 ”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范围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 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 有效率的课应该说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本堂课我立足文本,在解决教学重点——把握中国诗的特征上,采用了“跳读勾画——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把握文章观点,从课堂效果看学生能够较好的运用提供的方法,思路清晰的提炼出要点。 课堂能够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从而达到高效率的结果。

第三、丰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应该是在课堂中有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 《新课标》中在对“阅读和鉴赏”的要求中,直接提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注意个性化阅读”的要求。 总体来说,在课堂的生成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例如课堂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结合《寻隐者不遇》体会诗歌暗示性的特征,学生就能够深入诗歌,积极思考,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深入挖掘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内容和情感。 从而加深对中国诗暗示性特征的理解。

第四、平实“一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 ”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这样的课不仅是比赛时可以上,应该是什么时候都可以上。 所以我认为一堂课应该多些实际有用的东西,少些花架子。 我就意图体现这一理念,我有意只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引导他们对内容自主分析、提炼、归纳。 当有学生出现疑惑或错误时,让同学之间展开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比较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这一环节中,有位女同学归纳说:“中国诗讲究在篇幅上讲究短小精悍,外国诗篇幅较长。 ”她没有注意到文本中很重要的一句话“外国诗歌篇幅越短越妙。 ”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否定了她的观点。 文章的要点就在智慧的交流与碰撞中越辩越明。 我想如果在课堂上能长期坚持,假以时日,定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真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 ”它不可能十全十美。 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 本堂课,在时间驾驭上还是有遗憾的,由于在“比较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的特征”这一教学环节上费时较多,导致对诗歌暗示性特征在具体诗歌中的体现和达到的效果挖掘还不深入,结尾比较匆忙。 除此之外,在个别地方教学语言也还不够精炼。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谈中国诗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册教案

下一篇:咬文嚼字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册教案
上一篇:2022年高考志愿填报时间(2022年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和截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