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2022-12-08 04:14:1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2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练习中,注意了这些规律和方法,语文也一定会得心应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考点

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1.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 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 例: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

2.而 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 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D.表修饰,相当于“地”。 例:默而识之。 (《论语。 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 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3.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 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 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 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 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 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 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

6.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

7.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8.其 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 例:屠自后断其股。 (《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编者注)

9.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 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 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11.遂 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 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 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

12.也 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 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 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黄生借书说》)

13.已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 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 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醉翁亭记》)

14.以 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 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 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 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15.矣 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 例:不可,吾既已言矣。 (《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 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 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满井游记》)B.表示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左传》。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本文所写的战争又称“长勺之战”。

2、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3、间():参与。

4、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5、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个人专有。

7、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8、对:回答。

9、徧:通“遍”,遍及,普遍。

10、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 指猪、牛、羊等。 帛,丝织品。

11、加:虚报。

12、信:实情。

13、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孚:为人所信服。

14、福:赐福,保佑。

15、狱:案件。

16、虽:即使。

17、察:明察。

18、情:(以)实情判断。

19、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0、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1、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2、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 之,指曹刿。

23、鼓:击鼓进军。 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24、败绩:大败。

25、驰:驱车(追赶)。

26、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27、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 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28、逐:追赶、追击。

29、既克:战胜齐军后。 既,已经。

30、故:原因,缘故。

31、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2、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作,振作。

33、再:第二次。

34、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5、测:推测,估计。

36、伏:埋伏。

37、靡():倒下。

初三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颜回好学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注释】①蚤:同“早”。 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启发与借鉴】

不迁怒,不贰过。 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有迁怒,不贰过”的修养。 “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 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 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 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 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 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玩游戏上。 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 没有这两点,错误会一犯再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恸②对③亡

2、翻译:①门人益亲②弟子孰为好学?

(三)仁爱

参考答案

14.颜回好学

1.①极悲伤②回答③同“无”2.①学生更加亲近(我)②(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好学习的?

(三)仁爱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下一篇: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字词的意思)
上一篇: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初中语文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