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新仿试题三

2022-12-08 03:35:04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7

持教师资格证在很多的景点都是可以享受到优惠的,尤其是在教师节当天。 所以在出行前,要对景点的规定有所了解。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新仿试题三,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新仿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是( )

A.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

B.上海泸南三等学堂

C.南洋公学外院

D.俞复等设立的三等学堂

2.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3.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都是( )

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设计教学法

4.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 )

A.教育的社会属性

B.教育的本质属性

C.教育的阶级属性

D.教育的政治属性

5.“壬戌学制”以( )学制为蓝本,虽然几经修改,但变动不大,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A.美国

B.日本

C.欧洲

D.俄国

6.一般认为,( )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A.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C.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

D.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反馈

7.班级授课制可以用哪三个字概括( )

A.班、课、时

B.班、课、师

C.班、师、时

D.课、师、时

8.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

A.学校教育制度

B.教育体制

C.社会教育制度

D.业余教育制度

9.教育方针的核心是( )

A.教育的性质

B.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C.教育的服务方向

D.教育目的

10.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广义的反思包括对课前设计的反思、教学过程的反思和课后的反思

B.狭义的反思是对课堂行为的反思,也就是实践后的反思

C.教学反思的主要部分是指狭义的反思

D.按照反思的对象,可以分为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

12.初入学的儿童,学习兴趣的特点为( )

A.有选择性但不分化

B.既无选择性又无分化

C.既有选择性又有分化

D.无选择性但又分化

13.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具有很大的(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深刻性

D.具体性

1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小学生的观察力的特点( )

A.目的性较差

B.缺乏精确性

C.缺乏顺序性

D.较易抓住事物的本质

15.成败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且稳定的归因是(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复杂度

D.运气

16.第一学段中“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和( )

A.式与方程

B.数与式

C.图形与位置

D.探索规律

17.在公开课上讲《荷花》时,出现了下列四种情况,不属于教师精心安排的是( )

A.教师在讲完课后,黑板上的板书上有“天头”,下有“地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B.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适时展现关于荷花的美丽景色图,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

C.教师领读课文时,站在讲台“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上向学生朗读

D.学生在教师教授后,因为感受到了荷花的美丽而不由自主产生共鸣,纷纷产生遐想……

18.在一个英语学习分化比较大的班级中,你认为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以下哪一种( )

A.适当放低要求以鼓励差生

B.适当提高要求以鼓励优生

C.按全班多数同学的接受水平选教部分材料,其他部分则在以后进行适当补充

D.关注优生和差生的需求,采用多种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19.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 ),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

A.科学性

B.趣味性

C.统一性

D.规范性

20.小学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的根本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他们的( )

A.课堂应变能力

B.设计教学的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D.分析教材的能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l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这可算作中国公立小学的始祖)。

2.【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目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围绕课程功能的转变展开的。

3.【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在古代社会,个别教学是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如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4.【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即教育的本质属性。

5.【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l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 而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都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

6.【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有许多方面,人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进行分析,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师是构成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之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是教和学双边活动的中介,只有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才能使教和学双方发生相互作用,否则就不可能有教学过程。

7.【答案】A。

8.【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学校教育制度指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9.【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10.【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直观性原则的内涵。

11.【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按照教学反思反思者的人数,可分为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

12.【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这说明初入学的学生学习兴趣没有选择性,同时也没有分化。

13.【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还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往往更注重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动作。 至中高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外表深入到个性的内部品质,其抽象性、概括性明显提高。

14.【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小学生观察力的特点表现如下: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缺乏精确性、缺乏深刻性。 小学生的观察力缺乏深刻性的体现是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使得观察的深刻性不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15.【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努力因素归属于内部、不稳定维度,任务复杂度因素归属于外部、稳定维度,运气因素归属于外部、不稳定维度。

16.【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和探索规律。

17.【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学生在教师教授后,因为感受到了荷花的美丽而不由自主产生共鸣,纷纷产生遐想,这是学生自由、自主的反应,不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

18.【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要求关注所有学生的需求,所以在学习分化较大的班级中,应采用多种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19.【答案】B。

20.【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上好语文课并提高教学质量,就一定要注重对教材的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简答题(答案要点)

1.(1)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要注意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相结合;

(3)要注意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4)要注意与各级学科相关知识的结合;

(5)要注意与各类节假日和纪念日结合。

2.(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4)加强课程综合化;

(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6)课程法制化。

3.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并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

(1)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道德的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三、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体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 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受动者,忽视学生主动性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错误的。 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独立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

2.学生交流、讨论。

3.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当学生都同意分三类时,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 可以分在某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当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O℃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可以用负几表示。 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 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 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 我们把像+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l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

2.报名条件

符合以下基本条件的人员,可以在我省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思想品德。

2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且户籍或居住证在报考所在地的居民。

3.在内地(大陆)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台居民。

4.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

5.具备《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相应学历。 未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并报教育部备案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教育类专业的毕业学历,不能作为申报幼儿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合格学历。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三年级以上(含三年级,专科学历层次为应届生)的学生,凭学信网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在就读学校所在地考区报考,也可在户籍或居住证所在地报考。

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报考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报考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同时还应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6.被撤销教师资格的人员,五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 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三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政治教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能力目标:根据我国国情,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知识与目标: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且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难点:维护民族团结

三、教学过程

一、分析资料,导入新课

向同学们展示中国地图。

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国的行政区域是怎么划分的?有多少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临近我们广东省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有哪些自治区?这些都叫______自治区,反映了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制度以及为什么要实行这些制度呢?

二、新课讲授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活动一:合作探究

材料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所经历的一个法制化进程“从1949年共同纲领中首次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将这一制度写入宪法,1984年又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2001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自治法”。

材料二:汉代——设立西域都护管辖今新疆地区;元代——西藏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唐代——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800多个府、州、县,如在突厥地区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河北庭都护府;

清代——在新疆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

材料三:藏族和汉族曾在西藏一起抗击过英军的入侵,在抗日战争期间东北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还有海南的汉族、黎族、苗族组建的琼崖纵队;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还有云南少数民族组建的滇、桂、黔纵队。

同桌之间合作探究,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从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既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同时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活动二:小组讨论

结合课本知识和书本的案例讨论以下的问题

材料:从年前迎接解放军入藏的曾祖母,到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成长为藏族艺术家的母亲和姨妈,再到正在幸福求学的自己,丹增敏吉说:“在我们家庭中,跨越四代的女性共同见证了西藏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 ”

西藏妇女在过去几十年命运发生的变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生活变化的缩影。 自1947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

各少数民族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引下,都经历了改天换地的伟大历程。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 这一制度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中国共产党在如今上海的老成都北路一座典型的石库门建筑里,举行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首次提出了党在民族问题上的主张。

而在此后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不断发展和丰富民族区域或民族地方自治的思想,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解决之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民族问题上实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而没有采取联邦制或其他形式,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民族问题专家毛公宁指出,作为保证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的基本理念。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民族工作也被摆上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 识别民族成分、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成立管理民族事务的专门机构等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新中国的民族事业开始大踏步前进。

谈到中国共产党在多年前的创举,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杨晶说:“这些工作使各民族以平等的身份成为国家的主人,使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夙愿得以实现。 ”

问题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国家统一领导,这也就是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在什么的基础上(国家统一、领土完整)(课件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国家统一、领土完整)

问题二:是不是在凡是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找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在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并且也会找出并非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就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们广东省也有很多的少数民族,但是实行的不是这项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一定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问题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区相当于省一级的行政单位(广东省),自治州相当于市一级(地级市)(佛山市),自治县相当于县一级(佛山的禅城区),目前我国建立了1200多个民族乡,这些民族乡都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民族乡的设立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个补充,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而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问题四: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法院,对不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只能是当地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不是司法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值得注意的是: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既行驶一般性国家机关应当行驶的职权,又享有和行驶自治权,它的权利具有双重性。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活动三:分析材料

材料一:播放波黑战争的视频

材料二:《走进阿坝》

材料三:内蒙古地区的材料

设问: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思考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思考,这里的民族关系如何?说明了什么?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我们可以知道内蒙古有着丰厚的草场资源适合发展畜牧业和乳制品加工业,我们日常喝的乳制品中,大家知道有哪些是内蒙古的品牌吗?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什么优势?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以下四个优势:(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2)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民族区域制度的优越性。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搜集其他的自治区成立的时间并且搜集目前的发展现状。

四、板书设计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新仿试题三

下一篇:教师资格高中生物《细胞中的糖类》模拟题
上一篇: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讲师模拟题(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