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边城的读后感(关于边城的读后感1000字)

2022-12-08 02:27:4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4

沈从文的笔下,边城的故事没有城市的喧嚣,纯净的如同那一汪的水,写景,写人,写景。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关于边城的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边城的读后感1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

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

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 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 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

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 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 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 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 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 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 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 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

关于边城的读后感2

一口气,读完《边城》。 在这样一个静谧的潇潇落雪的午后,被一只温婉轻柔的南国之手、被幽若辰星的一个目光,牵引着,穿越70年的时空,走进古朴的湘西“茶峒”,走近一条河溪、白塔,走近一个摆渡的老人,走近一个天生天养水晶般纯净的女孩子,走近一条乖巧忠诚、通人性的黄狗……

我知道,那是沈从文的世界,是他魂牵梦萦的一片乡土。 有一年出游,我也曾到过水雾蒙蒙的湘西小城,蜻蜓点水般掠过那儿的青山绿水、黑瓦黄墙、吊脚楼,体味那一种久违的安宁和潮湿,然而,不深刻,远没有这本薄书给我的多!

合上书本,一种莫名的情绪雪雾一样迅速包裹了我,可我说不出哪是什么,似乎是书中反复出现的“薄薄的凄凉”,又似乎不是,但它无比准确地击中了我,让我这个“现代文明”武装到牙齿的庸俗之人,也不得不悲哀,不得不思考:生命的卑微、朴素的爱情、人性的光辉、平淡的岁月、谜一样的命运、冥冥中的天意,痛苦以及欢乐,追求以及失落……善良的人们啊,其实想要的真不多!人总要坚守点什么!不管是苦难还是幸福,不管走水路还是走旱路,不管是负重还是轻松,酸甜苦辣总要一一尝过。 心平气和,安安静静地取走由造物分给你的那份生活,是苦是甜,均无须抱怨。 平凡的世界,无论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

“要碾坊,还是要渡船?”这个苍凉的声音荡过万水千山,经久在我耳边盘旋。

关于边城的读后感3

清莹的河水摆动着,弯曲了光线,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风拂过,带来细碎的草叶及竹雀草虫婉转的歌声。 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狗。

简单的人,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情感。 它没有大悲大喜,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撕心裂肺。 它就那样静静地诉说着,那样真实,那样细腻,它就象一眼清泉,轻柔地将人包围,慢慢地将人感化。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个朦胧的天堂。 这里有秀丽的山水,醇朴的乡民,热情的乡风,对于已习惯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人来说,这里不就是心灵的栖息地吗?作者从一个在自然中长大的纯真女孩的角度向我们细细诉说着景与情。

十五六风的女孩的心思最为敏感与缜密。 尤其是这样一个纯真的女孩,在美丽的环境与淳朴的民风中,心也就更加柔软了。 那个美丽的端午节的夜晚,那个美丽的少年曾触动了她柔软的心,谁知命运弄人,大老与二老却同欢喜了翠翠。 他们身为优秀的青年,继承着茶峒地方的优秀品质,彼此鼓励谦让,公平竞争。 天保走了车路,便要傩送走马路。 傩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软了翠翠的心,也唱黯了天保的心。 天保为成全弟弟而决心出走。 不想茨滩的水残酷无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傩送呆呆在岸边遥望,对老船夫带了误会的傩送最终跟随了哥哥的脚步。 在一场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边守望。

仿佛是冥冥中有命运刻意安排,翠翠终究走上了母亲的道路,这种无奈、悲伤、遗憾,就像是一层薄雾给最原始,最纯正的美披上了忧伤的色彩。

关于边城的读后感4

读过《边城》,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去看一看,让那里清凉的微风吹过脸庞,然后坐在翠翠曾划过的那条小舟上,看看那的端午龙舟赛,看看那儿的大白鸭和绿油油的菜地,还有古香古色的建筑,吊脚楼。 翠翠是一个在自然中长大,清秀活泼美丽的女孩。 她从小跟着摆渡的外祖父,祖孙俩过着不富足但幸福的生活。

随着翠翠的成长,慢慢认识了两兄弟:天保和傩送。 天保是大哥,他忠厚老实,傩送是个阳光又有能力的年轻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岳云”。 天保找了媒人去翠翠家,而傩送在前一天晚上对翠翠唱了很久的山歌,翠翠本打算在清晨告诉祖父。 当知道哥哥也喜欢翠翠时,傩送决定跟村人出外经商以成全大哥。 天保知道后去追弟弟,不料出了意外,死掉了。 傩送因为内疚,还是走了。 不久,外祖父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 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在渡头守望着。 “那个人可能明天就回来,可能永远不回来。 ”这是最后的一句。

一个淒清的结局,但是却深深地感动了我。 故事中那份厚重的感情,是那么朴实,是我们在现在这个浮躁不安的世界里找不到的。

因此,推荐沈从文老师的《边城》给大家,它的文字清新,明快,没有华丽的词藻,每个字却又像是经过精雕细琢,丝毫没有文字的堆砌,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曾用了一星期的时间,每个词、句都没漏下,中间没有停顿,很尽兴地读完,爱不释手,也激发了我读更多书的渴望。 希望它也能带给你们更多感触,更多启发。

关于边城的读后感5

读了《边城》,不知是喜还是悲。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若加个结尾,又似乎是狗尾续貂,毫无意义。

人生在 沈从文 先生的笔下俨然成了悲剧,这大概是带了时代性和地域性的。 翠翠一出生便是悲剧,她是畸形恋情的产物。 不久,翠翠的父母便相继死去,这成了翠翠人生悲剧的基础。 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不是悲剧的产生,而是悲剧的永恒。 翠翠平安地度过了人生开端的十几年,然而一连串的人和事触动了翠翠敏感的心,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的心。 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三角恋结成一个结捆住了翠翠。 但这个结实际上又拉住了翠翠,前面就是悬崖,让她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人生最大的快乐。 不久,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折断了,翠翠的命运已无法稳定。 她像坠入深渊,天保遇险丧命,外祖父的离世,傩送的出走,点动成线,悲剧似乎具有了延续性。 沈从文 先生也许心里也不好受,给了故事一个幻想。 虽然是这样,悲剧的惯性仍然冲击着我的心,使我不得不猜想着傩送再也没有回来。 然而看惯喜剧的我又不忍而想着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样让人同时产生两种情感,这大概就是《边城》的魅力。

我喜欢《边城》,但我更喜欢书中的边陲小城。 人若是能在一个淳朴的世界里生活,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也飞速发展,边陲小城无法容纳那样淳朴的民风,再也无法成为边城了。 我无法再接受一个只在空间上是边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进象牙塔里,躲进《边城》,享受人生难得的安静。 可是为了生存,我又无法逃避现实中的世界,我只想认同在某一空间某一时间,有一个边城,能容纳人的多余情感。 只有在书中,只有在心中。

读了《边城》,让我放弃一切复杂的人际关系、一切繁杂的考虑推理,享受那份独特的淳朴。


关于边城的读后感

下一篇: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10篇
上一篇:《边城》读后感800字模板(《边城》读后感800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