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大学读书心得(三国演义第一回读书心得)

2022-12-07 20:51:24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7

《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描写了许多场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大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三国演义大学读书心得篇,方便大家学习。

三国演义大学读书心得篇1

我最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我受到了许多启发。 《三国演义》刻画了一百多位人物形象,是我国历重要的名著。

《三国演义》讲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汉朝逐渐衰弱了。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发誓“匡扶汉室,统一天下”。 董卓又占了京城,横行霸道,一些诸侯聚集在一齐,结成同盟,讨伐董卓。 董卓死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北方。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做了他的军师,与吴国联盟,把曹操在赤壁打得大败而逃。 魏、蜀、吴三国鼎立,打了几十年的战争。 最终,魏国大臣司马昭夺权,灭了蜀国。 他的儿子司马炎废除魏国皇帝,成立晋国,灭了吴国,天下最终统一。

我很喜欢《三国演义》中的一句名言:“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强手之中,还会遇见更强的对手,善于使用计谋的人也会遇见能识破计谋的人。 当我们认为自我哪里出色,不要骄傲自满。

我很喜欢诸葛亮这个人,他神机妙算,晓天文,通地理。 他草船借箭,在赤壁之战中巧用东风,和周瑜用火攻把曹操打得大败而逃。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心为蜀国。

《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十分精彩,家喻户晓,是一本值得去看的书。

三国演义大学读书心得篇2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这是三国演义的大概内容。 但其独特的内涵和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确是千古的佳话。

初读三国我只知江山破碎,豪杰辈出,结盟立誓,谈笑风生,让我如此向往,如此痴迷。 且看关公温酒斩华雄,张飞长坂震曹兵,子龙单骑救主。 荡气回肠,仿佛历历在目。 再读三国,我只知英雄悲剧处让我心酸,白帝托孤,一时的大意断送了整个国家的前程。 诸葛武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撑起一个国家,一片江山。

邓艾翻山越岭,来到了蜀国的腹地,却见诸葛武侯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 二士争衡,不久自死。 可见他料到了未来之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我觉得他悲剧的地方让我伤感。 出师未捷身先死,没能看到国家的繁荣,令人可悲。 寇第斯曾说:“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 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当我第三遍读三国时,我发现每个人身上都蕴含许多哲理,吕布的有勇无谋,见利忘义。 即使他武功再怎么高强也绝对比不上关云长的忠义两全。 曹操的从谏如流,求贤若渴奠定了他一统河山,号令天下的地位。

姜维的身先士卒,鞠躬尽瘁一统河山的宏伟志向,维持了蜀汉的江山。 刘禅的无能却断送了这一切切的一切。 看来贤明的君主永远比掌握大权昏庸的君主强。 纵观历史长河,唯有任用贤才,远离小人,方可以使国家经久不衰,国泰民安。 问何人仰天长笑,嗟叹历史,追逐日月,在书中探寻那不安的历史。 千万读者此时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品三国战火,尝人间心酸,叹英雄早逝,恨未逢乱世,纵使一刀被斩,纵使尔虞我诈,也可驰骋战场,领略豪情壮志。

三国作为我们崇拜的对象,作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佳话,已流传千古。 现在更有易中天品三国,带我们区别小说与现实的差距,无论怎样,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将会永留历史。

三国演义大学读书心得篇3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 三国演义描写了近200个人物形象。

我最敬仰的要数诸葛亮了,诸葛亮熟知天文天文,能文能武,足智多谋。 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以木偶退司马懿,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他的聪明就是让我学习的典范!

再说关羽,―个红脸,大胡子飘在胸前的大将军,也是五虎大将之首。 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放了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 我以为关羽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真是―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__雄,而且我对他的觉得也不好,固然说他是―个人才,十分聪明,而且擅长打仗,但他有谋权篡位之心。 固然当时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不过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而且没有杀刘备。 这使我感觉到了曹操并不是很坏,毕竟他还很大度。 但是周瑜眼光短浅,气量狭小。 这也与曹操构成了鲜明的比照。 他眼中只要诸葛亮,与诸葛亮誓不两立。 他想只需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安定了。

我特别爱看三国演义这本书,看完之后还想看,真是让人耐人寻味。

三国演义大学读书心得篇4

如果说刘备是仁义的化身,救万民于水火而礼贤下士平易近人,那么诸葛亮则是智慧的化身,火烧赤壁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部《三国演义》成就了几个经典角色,也让千百年来的读者形成了尊刘贬曹的思维定式。 可是,真正的历史是我们了解的那样吗?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小说家、史官融合了个人情感甚至政治阴谋的历史。 人们只看到诸葛亮的智慧和伟大,看到他的阴谋和罪恶了吗?

新官上任三把火。 诸葛亮一出山,就连续制造类“博望坡纵火案”、“新野纵火案”及闻名于天下的“赤壁大战纵火案”。 千里之中,狼烟滚滚,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儒以仁治天下,诸葛亮一介儒士,却为了军事利益对士兵和百姓下此毒手,令人发指。 更令百姓所苦的是,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形成,此后战火绵延,乱世因为赤壁大战一直延长了六十余年。 诸葛亮首次提出“天下三分”时,尚在隆中与刘备饮酒作对,他早知这一点,却没有阻止分裂,加速统一,反而助刘备夺荆州,篡西蜀,把他的自家兄弟们赶下台,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这难道是“仁义”之人的所作所为吗?(刘备先背叛袁绍,再背叛曹操,他也是个反复之人。 )

进入蜀中安身立命的诸葛丞相并没有就此收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是他犯罪的证据。 让我们看一看丞相是怎样治国的:蜀国总人口96万,带甲士兵10万,官4万。 官兵:百姓=1:6,也就是六名百姓(包括老弱妇孺)供养一名官兵,如此暴举。 可就在此种情况下,诸葛亮还要命令夹带着老弱病残的军队挥师南下,六举北出。 据统计,东汉末年全国人口5648万,而到了公元263年魏灭蜀时,全国人口仅存767万。 这是中华历最为惨痛的人口丧失。 曹操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对当时百姓遭战火荼毒惨状的生动描绘。 就连一向贬曹尊刘的罗贯中也在《三国演义》七擒孟获后写道:“瘴烟之内,阴鬼无数”,反观诸葛丞相,他有过悔改之心吗?没有,他为了一纸《出师表》的千古流芳,不惜牺牲百姓,为自己铺上了流血的仕途。

大刀阔斧希望大下一片江山的诸葛丞相一面扬言“王业不偏安”,一面还要除掉妨碍自己事业的“碍眼同僚”,比如李严。 李严的下场我们在《三国演义》中清除地看到。 殊不知这样的下场也是诸葛亮希望看到的?自入蜀以来,刘备团体一下分为两派势力。 一派是跟刘备打天下的荆州集团,一派是长年居于川中的原蜀集团。 原蜀集团的代表就是李严。 为了把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诸葛亮大力排挤原蜀集团而使荆州集团独大,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两位顾命大臣,却屡遭排挤,最终以误报吴国入侵的军务大罪由丞相独断处决,后主刘禅连过问的机会都没有。 诸葛亮处决李严之后,还假惺惺地提拔一下李严之子李丰以慰军心,生怕自己所作所为惹人非议。 而他治蜀期间,百官皆设,独独不设史官。 陈寿《三国志》载:“国不置史,注记无官。 ”光芒万丈的诸葛丞相不可能不希望有史官多记他的高尚人格,聪明才智,而他此举又是为了掩饰什么历史真相呢?而对于一直忠心耿耿跟随刘备的简雍,资历比诸葛亮还老,为何找不到关于他后半生的半点文字记载呢?还有关羽、马谡之死,也真的如此单纯吗?

三国演义大学读书心得篇5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故事非常精彩。 妈妈说作家冰心七岁就读完这本著作了,我今年已经八岁多了,我可不能落后,我决定在这个里好好地读一读这本名作。

万事开头难,刚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难倒了。 “东汉末年,灵帝刘宏__无能,致使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书里有好些词我梦也没梦到过,更别说理解了。 幸亏有妈妈做我的后盾,在她的下,我津津有味地读完了这本经典巨作。

在这本书里,我不但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如“三顾茅庐”、“大意失荊州”、“七擒孟获”等,还学会了很多知识,如成语“过五关斩六将”、“身在曹营心在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歇后语,如“刘备借荆州——一借无回头”、“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还有一些良计,如“美人计、反间计、连环计”等等。 同时我认识了很多历史人物:谦逊爱才的刘备、英勇无比的张飞、攻无不克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老实的鲁肃、阴险狡诈的曹操……

在这么多的人物当中,我最的就是诸葛亮了。 他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有胆有识,他的“空城计”真让人拍案叫绝。 当我读到“司马懿来到城下,见孔明独坐城楼,焚香操琴,他知道孔明生平谨慎,怕中计,便领兵自退”时,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我真佩服诸葛亮啊!

《三国演义》真好看!有空,我一定再看一遍!

三国演义大学读书心得

下一篇:三国演义初中读书心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600字初中)
上一篇:三国演义初一读书心得(三国演义第一回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