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七年级语文教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教案)

2022-12-07 17:18:0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71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说明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七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清说明顺序,感悟说明文中运用文学语言和方法的妙处。 2. 通过查寻资料和做实验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

教学重点 理清说明顺序,感悟说明文中运用文学语言和方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如何找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类型 讲读课 教学方法 主要教具 实验材料

学法指导 探究合作式

板书设计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物理基础 物理学原理 生理需要 进化观点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课后反思

时间 阶段目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展示学生所知,引起对课文知识的兴趣。 2、3.理清说明顺序,感悟说明文中运用文学语言和方法的妙处。 4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力、表达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1. 导入:(1)自然界中美丽娇艳的鲜花万紫千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色彩的花朵呢?(2)《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像一把钥匙,为我们解开了这个奥秘。 2.朗读课文,说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明确:花红的原因有很多,课文从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即"物理基础""化学和物理学""植物生物学""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及"人工选择"六个方面对"花红"的成因作了科学、生动、有趣的说明。 3. 发现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课文中七次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句子,都以设问的形式出现,并形成七个排比段,在修辞上叫间隔反复。 第一段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一次出现,起总提作用,后几段起提示说明角度和内容的作用,使文章层次清楚,中心突出,富有较强的节奏感和语言的美感,增强了说明文的文学色彩。 4.现在我们只了解了花红的因素,其中的真正奥妙谁能细致解释呢?那就看我们各小组的本事了,现在六小组分别承包一个方面,用语言、板书或实验等形式为大家解说花红原因。 (1) 试验一:把一朵红色的芍药花或其他的红色花泡在碱水或肥皂水中,观察颜色的变化,当红变蓝之后,再把变蓝的花朵泡在醋里,观察其由蓝变红的过程,以此验证花朵在酸碱反应中颜色的不同变化。 (2) 解说各种成因:5.总结: 1.提问2.听读课文,学生回答后加以概括。 3.指导、提示、归纳4.提出要求,对各小组进行指导,参与小组讨论。 (1)指导(2)听评 1.回答2.朗读课文,思考回答。 3.研究讨论4.读课文,讨论研究表述语言,准备实验。 (1)做实验(2)解说各种成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清逻辑顺序。 2. 学习运用巩固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进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注意词语表达的准确与生动。 3.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重点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生动性2.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逻辑结构的分析

教学课类型 讲读课 教学方法 主要教具 电脑

学法指导 讨论探究式

板书设计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说明顺序: 花红的内部条件和因素(物质基础)--内、主 { ↓ 花红的外在原因(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外、次 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做比较说明预言:准确 如"只有、就、仅"

课后反思

时间 阶段目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2.理解其严谨的逻辑顺序。 3.巩固说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 4.进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注意词语表达的准确与生动。 5.理解题目的作用。 1.导入:回忆上节课的内容2.提问:分别从六个方面说明了花红的原因,它们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明确:作者按由主到次,由内到外的顺序排列,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7段)说明花红的内部条件和因素,重要因素是"物质基础"。 第二层(8-10段)说明花红的外在原因。 层层深入,准确严谨。 3.分析每段中的说明方法。 思考:文章中都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明确:(1)举例子、分类别:例如牡丹,又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 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楼子、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 举例子的句子还有很多……(2)列数字、举例子: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 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 分析:运用三种说明方法,说明了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花红的进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果。 (3)作比较、分类别:在光谱里面,与绿色邻接的,长波一端是黄、橙、红,短波一端是青、蓝、紫。 我们可以说,花色以绿色为起点,向长波一段发展,由黄而橙,由橙而红;向短波一端发展,是蓝色和紫色。 红色的花最鲜艳,最耀眼,可以说在进化过程中是最成功的。 分析:说明红花是进化过程中的佼佼者。 4.请体会一下其中加点词的表达准确性。 明确:"只有"强调了仅限于粉红这个品种,"就"字,强调人工栽培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多姿多彩、争奇斗艳的不同花朵。 三个程度副词"最"字强调了红花颜色鲜艳、耀眼和成功的程度。 "仅"字极言时间之短,说明人工选择加快了花红的进程。 5.课文标题借用了《冰山上的来客》中一首插曲的名字,你认为这样拟题好吗?为什么?明确:一是提示课文要说明的内容;二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6.介绍有关花的知识或《十万个为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讲讲,让同学们分享你的快乐。 7作业: 1.导入2.提问总结3.提出问题,参与各小组的讨论。 判断讲解。 4.提示听评5.提问 1.回忆2.思考讨论后回答3.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商量讨论。 分析回答。 4.思考回答5.思考讨论6.介绍花的或《十万为什么》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反思

课文从六个不同方面依次说明“花儿红”的道理。 语言通俗易懂,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上。 及文章是怎样说明的?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说明。

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组织材料的三巧。

一“巧”在说明对象的提出。

二“巧”在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反复设问。 每一问引出一个方面的解答,条理清晰。

三“巧‘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

课文从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了科学说明。 按由内到外,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安排的。 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清晰的理解。

第二篇:

我上完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感触颇多。 虽然听课老师觉得这堂课还可以,但我仍有很多值得反思。

首先在备课方面,我感觉自己的创新意识不强,查阅资料还不够。 幸好,我的指导老师给了我及时的指导,一个思路的转变,让课堂呈现别样风采。

其次在课堂上,我出现多处口误,比较严重的是将“推荐理由”说成“推荐词”了。 这样的改动,首先影响了学生的思路,另外,学生的回答似乎文不对题,这是我个人的失误。

再次,我认为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若老师在平时将方法传授给学生,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老师的职责是让学生们将他们的发现与过去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然后由点及面,全面掌握。 再就是将学生们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进行适当引导,引导他们去探索、发现、获得、掌握。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练习题

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 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昆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亿万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昆虫还不多。 花色素淡,传粉授精,依靠风力,全部是风媒花。 后来出现了被子植物,昆虫也繁生起来。 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为萼和花冠(花被和花冠通称花瓣)。 花瓣不再是绿色,而是比较显眼的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 形状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发芳香,这就成为虫媒花。 “蜂争粉蕊蝶分香”,昆虫给花完成传粉授精的任务。

1.本段的说明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本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亿万年前的裸子植物全都是风媒花。

B.随着昆虫的繁生,裸子植物变成了被子植物。

C.被子植物的花瓣是比较显眼的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 形状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发香味。 这样可以吸引昆虫。

D.裸子植物依靠风力传粉受精,被子植物主要依靠昆虫传粉受精。

3.文段最后引用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一句诗,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

1.昆虫在自然选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B(昆虫的繁生并不是裸子植物变成被子植物的原因。 而且“裸子植物变成被子植物”,这种表述本身也不准确。 )

3.在这里引用这句诗,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昆虫的传粉受精在花色的演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又增加了语言的生动,使读者在明白事理时,又能获得美的感受。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二)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 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 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 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十一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 又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 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 再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 上一个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本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

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 这是一首非常动人并且流传很广的歌曲,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一直流传至今。 你听大人们唱过没有?作者用它做标题,你觉得有什么好处?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2.课文是一篇________说明文,按由主到_______ 、由_____到____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这段文字的逻辑顺序是由________到具体。

3.语段中举牡丹、大丽花、虞美人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4.概括本段的说明重点。

5.本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具体说明本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至少各举一例),并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7、选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作用如何?(2分)

8、根据选文内容概括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2分)

9、“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结果”中的“更”改成“也”,好不好?

为什么?(3分)

10.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 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 这段话直接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人工栽培的历史虽短,却成就非凡 B.自然选择没有人工选择好

C.人工选择能使花的颜色更红 D.人工选择加快了花的变化进程

参考答案:

1.①课文的标题借用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可以更加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同时标题也是一个问句,这不由得使读者在阅读时也产生了同样的疑问,更能吸引读者往下读,去探讨问题的答案。

③从题目本身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概括了文章的说明范围,浓缩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纵观全文,由于使花朵呈现红色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作者在每介绍一个原因时,都会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领起,使读者能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要说明的内容。 它可以突出文章中心,使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快。

2.事理 次 内因 外因 概括

3.突出人工选择的作用优于自然选择。

4.人工选择比自然选择进程快、作用明显。

5.从概括到具体。

6.举例子,作用:以牡丹在人工选择下的变化为例,具体的说明了人工选择比自然选择的进程快而且成果显著;作比较,作用:将自然生长与人工培育的牡丹花在生长时间长短、花的外形及品种的多少优劣等方面做了比较,突出了人工选择的显著成就。

作比较:把牡丹自然选择时花费“亿万年”尚只有“粉红一种”和人工栽种“几十年工夫”就创造出多种姿态,各种不同结果相比较,突出人工选择的进程快,作用明显。 列数字:大丽花,“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具体说明人工选择进程快、作用显著(注意:说明方法的作用最终都是为了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但具体作用的侧重点不同,所以一般要使用不同的词)。

7.举例子、作比较。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过程。

8.人工栽培技术的成功运用,使自然界中花朵的色彩、品种日益丰富起来,大大加快了花朵自然进化的过程。

9.不好。 因为“更”表示递进,进一步突出了人工培育的巨大作用;而“也”表示并列,与上文意思不符。

10.B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七年级语文教案

下一篇:一年级语文实用的复习教案
上一篇:介绍长城的说明文作文500字(介绍长城的说明文作文500字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