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资格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2022-12-07 16:28:4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3

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身份的合法象征 就如身份证一般,教师资格证也是证明你教师身份合法性的重要证物,有了教师资格证方可证明自身教师身份的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全国教师资格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卷,希望大家喜欢!

国教师资格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洛克

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体现了( )师生关系。

A.尊师爱生 B.民主平等 C.教学相长 D.心理相容

3.“学生之所以学习,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得到奖赏、赞扬和优异的成绩等报偿”,持这种观点的学习动机理论是( )。

A.归因理论 B.麦克里兰德的学习动机理论

C.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D.强化理论

4.教师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应( )。

①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②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④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⑤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是( )。

A.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公务员 B.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公务雇员

C.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雇员 D.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6.教育问题是( )。

A.引人注目的教育现象

B.引人困惑的教育现象

C.亟待研究解决的教育现象

D.引人困惑、亟待研究解决的教育现象

7.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下列关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

B.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C.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惠普性,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D.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8.“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 )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9.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 )。

A.实现科学发展 B.建设小康社会

C.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 )。

A.列宁 B.加里宁 C.苏霍姆林斯基 D.陶行知

11.1905年清政府设立( ),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A.教育部 B.学部 C.国子监 D.大学部

12.师生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 )。

A.伦理关系 B.教学关系 C.情感关系 D.道德关系

13.下列选项中,不是专家教师与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差异的一项是( )。

A.课堂规则的制订与执行 B.教材的呈现

C.课时计划的安排 D.课堂练习

14.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与教育更加紧密,对破除门阀等级制度起到积极作用,也使得( )更为合理。

A.政治制度 B.教育目的 C.学校管理 D.人才流动

15.《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因此应做到( )。

A.因材施教 B.循序渐进 C.长善救失 D.教学相长

16.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应做到( )。

A.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B.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充分地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17.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

A.培养人的智力

B.为其上一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

C.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D.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础

18.某同学在做阅读时,习惯带着问题去看材料,这种元认知策略是( )。

A.计划策略 B.注意策略 C.调节策略 D.监控策略

19.在一定情况下,对个别学生的违法违纪现象,教师可以采用( )的手段,以保证教育要求的实现,但不能超越法律的限度。

A.打骂 B.罚跪 C.变相体罚 D.惩戒

2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 )。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1.首位认可游戏的教育价值并将其列入教学过程的是( )。

A.柏拉图 B.福禄培尔 C.蒙台梭利 D.维果茨基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

22.课程标准是对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它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始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3.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

24.学生能轻松地演奏《春江花月夜》,这说明其演奏技能已达到定向阶段。

25.倒摄抑制是顺向负迁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对学生进行动作示范教学的基本要求。

27.简述如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28.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29.简述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小学一年纪教师张仪,为使刚入学的学生快速掌握加减发的运算,要求学生在计算例如“你有7个苹果,再给你2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这一类的应用题时,一定要写成7+2=9的形式(大数在先的形式),而不能写成2+7=9的形式。 并在作业中把2+7=9的作业判为错误,要求学生重写,甚至在考试中也沿用这样的要求。 因此失分或被罚重写的孩子们觉得很委屈,家长们也表示不理解,“结果是对的,为什么要判定为错误?”孩子连加法的交换律都会了,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才算对?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张仪认为家长不懂教育,也不愿意解释。 后来,有些家长找到校长,要求学校纠正张仪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素质。

问题

(1)请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评判教师张仪的教学行为。

(2)假如你是教师张仪,下一步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改工作?

31.材料:

上课伊始,教师问:同学们,咱们班最近参加了拔河比赛,你们说,拔河时从拉绳来看,赢方一端的拉力大,还是输方一端的拉力大?

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争先恐后地回答:赢方一端的拉力大!

教师:不对!拉绳上两端的拉力一样大!

学生:为什么?为什么?(同学们睁大眼睛惊奇地问道。 )

教师:因为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一定律。

(1)案例中,该教师的课堂导入运用了什么教学原则。

(2)试分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该教学原则。

参考答案:全国教师资格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卷二【答案】

教育教学知识考点精髓: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 处于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5-8岁)

也称作“他律期”。 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中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 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3.可逆性阶段(8-10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这一时期也称为自律期或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一阶段,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10-12岁)

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不能是于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通识性知识

【民俗传统】

中国的历史悠久,民俗传统非常多,这里我们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项。

1.少数民族。 这里可以以三种形式考察,一种是图片题,比如呈现四张图问哪一张是蒙古族的传统服饰;第二种是文字形式的民族风俗题,比如下列哪一项是白族的民俗节日,第三种是整体性题目,比如下列关于民俗说法正确的是,呈现四个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然后做选择。

2.成语典故。 这里主要考察同学们对于中国文化精髓成语的认识,最常见的考法是提干为下列哪一项是和项羽有关的故事,呈现四个成语做选择。

【地理、历史】

1.地理。 这里主要考察的是中国自然地理和世界自然地理,需要同学们记住所有带"最"的考点。 比如世界上的山、最长的河等等。

2.历史。 中国历史居多,世界历史考察的相对较少。 中国史以抗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比如遵义会议的时间、红军长征的起始点是哪里等等。

【文学常识】

中国的文学常识是比较繁杂的,从上古先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南宋北宋——元明清。 同学们在备考中国文学的时候,需要先整理出历史时间线,然后按朝代记住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和文人。 比如唐诗宋词元杂曲,明清的小说等等有名气的代表作品。

世界文学史主要围绕在19世纪以后的现实批判主义代表作品和作家,比如托尔斯泰、司汤达、莫泊桑等这些人物的代表作。

【艺术】

这里的艺术我们主要说音乐和美术绘画。

1.中国的音乐主要考察抗战时期的代表人物,比如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人的代表作及其意义。

2.世界的音乐主要以巴洛克主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个时期的代表人为主。 比如巴洛克时期的巴 赫、古典主义的贝多芬、浪漫主义的肖邦等人。

3.中国绘画以古代为主。 如黄公望、顾恺之等人。

4.外国的绘画主要以流派为框架掌握。 如文艺复兴、印象派、现代派、抽象派等代表人物和作品

【生活常识】

这一部分题目主要是考察同学们平时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很难把握范围。 比如曾经考过火灾的逃跑路线、冰箱的节能原理、如何节约用电等等这些常识性问题。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卷

下一篇:教资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
上一篇:科技活动周情况总结2022(粮食科技活动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