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2-12-07 16:12:5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7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明王朝灭亡后所写,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 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 张岱及其书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绍兴山阴人。 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 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 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是其代表作。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 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 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 ”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 在深更半夜,“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双方的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但作者并不曾有一言半语,只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 笔墨简炼,韵味无穷。 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 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也正因为这样的“兴致”和“感觉”,才有末句的“问其姓氏”。 可作者在此并未写出他们的“姓氏”,只一句“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在意外相逢的惊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欢娱过后,才知他们是他乡游子,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 今生今世也许相会无期,顿时,作者“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 本段虽是平实叙述,表达感情的词语全部弃之不同,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末段“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料不仅碰到了两位“知己”,而且有“舟子”陪伴。 那么作者为何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舟子的喃喃之语揭开了谜底。 原来他们虽然同行,却并不同心,由于志趣不同,“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理解。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这个小小的尾声,如轻舟荡浆,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

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 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 !

《湖心亭看雪》精读精练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 、 、 、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指出停顿错误的一项( )(1分)

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D、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哪首唐诗?你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3分)

3、找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 )(2分)

A、是日更定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心不在焉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人声鼎沸 D、更有痴似相公者 // 是日更定

4、文言文常有省略主语的现象,翻译时,我们要把它们补充出来。 请把下一段文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出来。 (2分)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 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翻译下面句子(2分)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6、在横线上填上原文(2分)

7、请用简单的句子概括两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五个字(2分)

第一段: 第二段:

7、在此文中,作者用 手法表现了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西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古代许多诗人如白居易、苏轼,写下了许多有关西湖的名诗,你能写出两首来吗?(要求至少写两首,要写出标题和作者。 多写多加分)(7分)

答案:1、D 2、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C 4、余 两人 余 两人 余 5、略 6、西湖雪景 亭上奇遇 7、白描

《湖心亭看雪》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虚词。 2、体味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整体复习:

一、文学常识

1、作者: ,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朝代)山阴(籍贯)人。 有著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等。

二、语音: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沆砀( )( ) 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余拏( )一小船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是日更定 是: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3)拏一小船 拏: ④上下一白 一白:

(5)独往湖心亭看雪 独: ⑥雾凇沆砀 沆砀: 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更: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客此 客: ⑩及下船 及:

(11)惟长堤一痕 惟: (12) 铺毡对坐 坐:

四、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 全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 壹 ”①更定 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①是日更定 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①绝 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五、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

2、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

六、重点语句翻译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当堂检测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更定(gēng) 毳衣(cuì) B.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

C.长堤(tí) 一芥(jiè) D.铺毡(zhān) 强饮(qiǎng)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o

1.是日更定矣( ) 2.余挐一小舟( )

3.拥毳衣炉火( ) 3.雾凇沆砀( )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 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余挈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高洁情怀和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方式。

2.本文中西湖雪景的描写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其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写湖心亭奇遇,两人为什么“大喜”?

4.第二段舟子说作者“痴”,请说说他“痴”在哪里。


湖心亭看雪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下一篇:初一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归纳五篇
上一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高效教学方案(语文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