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

2022-12-07 06:11:5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1

教师资格证考试难度一年比一年大,会有30%-40%的超纲内容,考生们想要顺利的通过考试,难度相对来说要更大一些,很多人都不能一次性的通过。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希望大家喜欢!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在诗歌《沁园春•长沙》的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分辨出下列描绘秋景的诗句,与其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2.教师在教授王昌龄的《出塞》时,讲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要求同学们搜索与其运用同一种修辞手法的诗句,下面选项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

B.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

3.在阅读完高中的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让老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作品,以下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

A.《永别了,武器》 B.《老人与海》

C.《百年孤独》 D.《太阳照常升起》

4.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古代诗文中有关年龄的称谓,全班交流分享,下列总结正确的是( )。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总角:婴儿一两岁

B.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加冠:男子二十岁

C.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梨花》)桃李年华:女子十五岁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束发:少年七八岁

5.学习完《窦娥冤》一课后,为了调动学生去探索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以下不符合的是( )。

A.《汉宫秋》 B.《西厢记》

C.《梧桐雨》 D.《赵氏孤儿》

6.课堂上同学们针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展开了讨论,下面哪位同学的解释是错误的( )。

A.“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动词,在这里作名词,到达的人。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名词,在这里作动词,表示游泳的意思。

C.“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友善、交好的意思。

D.“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中的“狐”,名词,在这里作动词,像狐狸的意思。

7.学生在作文中对“借代”的修辞手法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正确的例子来进行讲解,下列语句不合适的是( )。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得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8.教学《沁园春•长沙》,教师引导学生联想与“秋”有关的古诗,学生列举了《天净沙•秋思》《枫桥夜泊》和《登高》,并让学生思考课文表达的情感与这些作品有哪些不同。 以下对于教师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深层内涵

B.教师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C.教师有较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

D.教师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9.学习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名家朗读,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停顿、语速和重音,感受诗中人物的情感。 对这一活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

B.注重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C.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风格

D.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能力,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

10.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变色龙》和《小公务员之死》,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和实际的联系,扩大学习领域

B.有助于学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形成整体认知

C.三部作品没有太多关联,拓展阅读价值不大

D.有助于深入挖掘课文的社会意义

11.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经常让学生谈谈读完后的感受、体验,并对刚才的朗读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进行评价和指导。 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注重学生的自评,体现了新课改的相关理念

B.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C.教师的主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D.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1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对这一概念阐述不正确的是( )。

A.高中语文课程应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B.高中语文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C.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D.通过语文课程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13.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明清以来,对四大名著的评点可以说是异彩纷呈,流派众多。 人们公认的比较好的四种评点本你知道是哪几种吗?

生1: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生2: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师:很好,知道两个已经很不简单。

(多媒体显示“四大名著著名评点”,另两个是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李卓吾评点《西游记》)

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评点是另一种极具价值的名著。 那么,什么是评点法呢?

(多媒体显示“评点法”,学生齐读)

生3:评点法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 可以评点字词,也可评点句段;可以评点人物,也可评点情节、环境,等等。

师:那么,怎么评点人物呢?评点时要注意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著名作家王蒙对课文中人物的评点。

[投影一段评点:

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原文)

不等回答,先提一串问题:一、急脾气。 二、是关心的表示,也是走过场。 三、在“老祖宗”面前可以连珠炮般地说话提问,也是份儿、格儿。 四、通过关心人显示自己的性、细致性、责任性。 (评点)]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刚才学到的评点方法,试着对课文中写到的王熙凤进行评点,评点时可以与周围的同学讨论,等一会儿我们在全班交流。

(学生评点,老师巡视、指导,5分钟后进行全班交流)

师: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发言的同学首先要告诉大家,你准备评点的是哪一句或哪一段话,然后再读自己的评点。

对该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教师授之以“渔”,着重锻造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B.以王蒙对课文内容的评点为范例,让学生从典型性的评点中逐步掌握了评点的方法和要求

C.本节课着重以小组讨论探究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性格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D.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学习小说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14.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鲁迅先生在小说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这样的祥林嫂,她善良、勤劳、朴实,一心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甚至于她以自由的丧失为代价,来换取在这世上活命,可她最终没有逃脱“想做奴隶而不得”的这样的命运,在鲁镇人们迎接新年、“欢乐祥和”的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死去。 这是她的悲剧,更是当时无数的跟她一样的被压迫的人们——没有觉醒的人们的悲剧,“祥林嫂们”的悲剧!然而这场悲剧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祥林嫂的被吃与“祥林嫂们”的吃人——“祥林嫂们的被吃”与“祥林嫂们”的吃人。 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史,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继续的;人们不断被摧残、被异化;进而在不自知中摧残和异化着下一个不幸者。 幸运的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有鲁迅这样的斗士,他用自己的笔,作投枪作匕首,向这些封建思想发起了攻击。 他用自己的冷峻得近似手术刀般的如椽巨笔解剖这一个一个衰朽的灵魂。

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上到这里。 老师现在给大家留一份作业:(1)再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祥林嫂们”的言行,就是对他们的描写,对他(她)们的精神世界做一次解剖。 我们下节课重点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和鲁迅先生高超的写作手法。 (2)大家写一段文字,“现代社会的‘祥林嫂’”,大家思考一下,现代社会有没有“祥林嫂”?有没有需要我们拯救的“祥林嫂”?要求重点刻画出他们的灵魂。

对该教师的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让语文回归生活,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

C.作业由易到难,有启发性

D.作业形式多样,能够评价学生的能力

15.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演戏愈演愈烈。 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却没有实效。 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 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地发展。 教师需要在课题研究中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更需要有更为快捷有效地有效阅读方法指导。

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必然的选择

B.阅读策略关注的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

C.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

D.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合理的教学策略,就能使阅读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一)请认真阅读下面两个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教师A:《琵琶行》教学实录(节选)

师:为什么诗人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学生再读全诗,结合上下文,小组合作讨论写在本子上,概括两人的遭遇。 (①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②结合注释、序、第一段与第四段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

生: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如果不完整,其他小组补充。

师:小结,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 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 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 (名艺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 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 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师:那请同学来朗诵一下描写两人遭遇的段落,注意情感的把握。

师:琵琶女,女生读。

师:诗人白居易 ,男生读。

师点评:读诗应把握诗人的情感,所以在这两段都应该读出低沉,忧郁的叹息。 全体同学来读一下三、四段。

生:齐读。

教师B:《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实录(节选)

师: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它与我们的这一单元“人与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1: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途径,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

师:看来你不仅认真思考,而且逻辑严密,迅速能把握住教材编者的意图。

生2:从生态伦理、生态和谐的角度来看,人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 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师:乐于思考,敢于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独到的阅读体会。

问题:

16.(1)请对比两个片段,说说教师评价在课堂中的重要性。

(2)请给教师A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17-18题。

谈意气

①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激烈……人要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 一个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②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与日月齐辉之才,理想终化为泡影。 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淋身,但他仍意气风发,“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心胸之豁达可见一般。

③人有意气,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 近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近千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千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老者坚毅神情;千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片丹心,苏武的一根汉节,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 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④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 难道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她的领舞者--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 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低谷登上艺术的巅峰?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了人性……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

问题:

17.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18.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诗经》两首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9.选择两首诗中的一首,写出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300字。

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课文《采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课文《采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教师资格考试重点考点

课程的作用:

课程在人才培养和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学科中心课程论(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克伯屈

社会中心课程论——拉梅尔德(社会改造主义)、金蒂斯·布厄迪(批判理论)

课程目标的特征:

1、整体性。 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2、阶段性。 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初中课程目标、高中课程目标

3、持续性。 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

4、层次性。 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

5、递进性。 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高年级课程目标

6、时间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

课程计划:

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指导性文件。

主要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

课程标准:

概念——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这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教材:

作用——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都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作用。 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熟练的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课程开发

概念——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期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课程反映一定的社会、政治的要求,受一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则的制约。 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4、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

目标模式——拉尔夫`泰勒过程模式——斯腾豪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

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改革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话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观念,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状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本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教师资格考试《简答题》分析及解题技巧

(一)简答题题型特点

在试卷中,简答题在总成绩中所占分值很高,一般占30%左右。 考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对简答题的回答情况。 简答题涉及的都是较大的问题,让你阐述一种观点,或者对某种理论作出解释,也可能是提供证明,有一定的系统性。 回答要层次清楚、言简意赅,论点或根据不可遗漏。 简答,这既是简答题内容上的要求,也是这类题的题型特点。

(二)简答题解题技巧

1.对已有的科学事实和观点做出肯定,阐明其具体表现,这是简答题中比较好对付的一类问题。 在回答中,只要说明“是怎样”,就可以了。

【例】教学为主的标志是什么?

当然就这么回答:“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2.比较难的一种问题,突出实践过程,强调具体方法,回答“应当怎样”。 对这类问题,要注意操作的程序性,否则,.回答就可能出现错误。

【例】如何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只有这样答才严密:

①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②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和经验;

③注意“变式”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

④要将词与感性材料相结合;

⑤正确下定义;

⑥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3.最多的一类问题,要求阐明原因,回答“为什么”。 对这类问题,关键把道理讲清楚,看你的论据是否全面。

【例】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就是这种性质的问题,表现出较强的理论性(答案略)。

4.还有一种特殊问题,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观点,要求界定,加以区别。 回答这类问题,语言必须简洁,直接点出差异所在,就达到了题目要求。 有时,的办法和策略,就是叙述概念,自然把差异说了出来,不必再写什么。

【例】再认和回忆有什么不同?

这时叙述概念:“再认也叫认知,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再接触时,有熟悉懑,知道它是知觉过的对象”;“回忆也叫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对象不在主体面前,由其他刺激作用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过程”。 这样两个概念相对照,就是一种差异显示。

5.在简答题中,最简单的是一些记忆性问题,不要求你解释,只要求你整体把握。 一个问题,回答的要点多,是这类问题的特点。

【例】我国普通学校应当遵循哪些主要教学原则?答案要全面,得写出全部七个原则:

①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②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③ 直观性原则;

④启发性原则;

⑤循序渐进原则;

⑥巩固性原则;

⑦因材施教原则。

⑧ 对于这样要点很多的简答题只要写出要点即可,不必解释每个要点,否则会影响整个应试速度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

下一篇:个人风采展示自我介绍小学生(个人风采展示自我介绍大学)
上一篇:高中语文试卷同步练习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