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中考物理考点梳理

2022-12-07 03:20:4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81

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使得物理学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智能的结晶,文明的瑰宝。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衡阳市中考物理考点梳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衡阳市中考物理考点梳理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 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 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 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热量

(1)概念: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 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中考物理考点梳理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若同时具备,则力做了功。

2、功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3、功的公式:W=Fs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F表示力,对应的单位是牛(N);s表示距离,对应的单位是米(m)

4、功的单位:主单位:焦耳(J),1J=1N•1m常用单位:千瓦时(kwh)1kwh=3.6x10J

5、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理想情况下:W机械=W人即:Fs=Gh

二、功率

1、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力)做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物体(力)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

3、功率的公式:P=W/tP表示功率,对应的单位是瓦(w);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t表示时间,对应的单位是秒(S);

4、功率的单位:主单位:瓦(w)常用单位:千瓦(kw)换算:1kw=1000w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5、测量功率方法:(器材、步骤、表达式)

三、机械效率

1.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公式:η表示机械效率,用;W有用表示有用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W总表示总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影响η滑轮因素:动滑轮和绳子的重力、摩擦力、被提高货物的重力。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影响η斜面因素:斜面的倾度、粗糙程度。

中考物理考点

规则1:焦耳定律的实验引入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放一根电阻丝,甲瓶中电阻丝的电阻比乙瓶中的大。 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 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上升得越高。 观察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情况,就可以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

1.接通电路一段时间,比较两瓶中的煤油哪个上升得高。 实验结果是:甲瓶中的煤油上升得高。 这表明,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2.在两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原来高度后,调节滑动变阻器,两瓶中电阻丝是串联的,通过的电流相同,只是两根电阻丝的电阻不同。 这是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研究热量跟电阻的关系。 加大电流,重做上述实验,通电时间与前次相同。 在两次实验中,比较甲瓶(或乙瓶)中的煤油哪次上升得高。 实验结果:在第二次实验中,瓶中煤油上升得高。 这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3.实验表明,通电时间越长,瓶中煤油上升得越高,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规则2: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规则3:焦耳定律的公式

焦尔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Q=I2Rt.

公式中电流I的单位要用安培,电阻R的单位要用欧姆,通电时间t的单位要用秒,这样,热量Q的单位就是焦耳。



衡阳市中考物理考点梳理

下一篇:四年级语文教案授课必备精选案例五篇
上一篇:云南中考物理考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