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新课标教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电子课本)

2022-12-07 02:57:3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7

编写教案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 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

《长城》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能力要求:在学习中展开联想;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难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一边朗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理解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具准备:中国地图,长城的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我们刚刚欣赏了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的美景,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今天我们又将一起登上长城。 那些同学去过长城?

2、 请几位同学说说长城是什么样的。 (可以用书上的词语)

3、 出示中国地图,找出长城的东西端各在什么地方?长城经过哪些地方?

二、 介绍长城

三、 仔细看图,从图上你了解到了什么?

四、 自学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

五、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读第一段,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2、老师肯定学生发言。 这段是作者从远处看长城,是从整体上看长城像一条长龙,突出了长城的长,请同学一块读读这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登长城,站在雄伟的长城上看看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请一位同学做导游给我们介绍一下吧!读读这段课文。 听的同学从文中找一个词来概括长城给你的印象。

2、大家说得真好!下面我们边看图边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小结:本段具体地给我们介绍了长城的结构,从长城的建筑材料,城顶的样子,城墙的外沿的垛子,射口的构造和作用,城台的样子和作用等方面做了具体说明。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如同实实在在看到了长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站在这样的长城上,作者想到很大,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自己读课文,标出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说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

三、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你对“伟大的奇迹”如何理解?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补充相关内容,加深对“伟大奇迹”的理解。

四、出示相关图片,把感情融入课文朗读。

五、喜欢哪一段课文?尝试背诵。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2

《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1、首先我们做个游戏,做“笑”的游戏。 (大笑、微笑、笑眯眯等)

2、与高兴相近的词语有哪些?(板书:快乐)你什么时候会很快乐?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整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1

1、谁给予了谁什么??

2、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自学指导2

(1)保罗一共想错了几次,用三角符合标出第一次想错的段落;用叉号标出第二次想错的段落。

(2)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一次想错的段落,从哪里看出保罗想错了?他为什么会想错?(因为保罗自己就是认为得到是快乐的)

(3)自由地大声的读保罗第二次想错的段落,思考交流保罗第二次错在哪里?从小男孩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纯洁无瑕、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品格)

(4)想象他们三个人是如何度过这个夜晚的,这个夜晚他们为什么难忘?

四、自学检测

1、保罗从小男孩的()中觉得小男孩也想(),没想到他竟然(),从中看出小男孩一心想着(),而不是()。

2、保罗面对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竟然发出了()的邀请,是因为()。

3、从小男孩的话里,我们感受到了小男孩()的心灵和()的性格。

4、保罗的眼睛湿润了,把小弟弟抱上车是因为()。

五、指导朗读

1、读出第一部分中小男孩羡慕、惊讶地神情。

2、小男孩第二次的话应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

六、小结过渡

1、正是由于小男孩的话打动了保罗,所以保罗——(引读第十二小结)

2、在这美好的夜晚,车里的三个人会各自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

七、课堂训练

填空题:

保罗因为()而感到难忘,小男孩因为()感到难忘,小男孩的弟弟因为()而感到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3、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读读蒋风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屠格涅夫的《乞丐》,林润翰的《感恩之心》。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3

《卡罗纳》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孩子们,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你享受了哪些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什么?有一个小朋友卡罗纳在也无法享受母爱,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 今天我们学习《卡罗纳》看看大家是怎样做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勾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

三、交流阅读中的收获

1.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2.读4-8段,找出大家知道卡罗纳母亲去世见到卡罗纳的言行举止,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大家的表现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5.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五、读读“资料袋”并推荐《爱的教育》此书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爱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4

《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 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 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 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研究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资料补充等多种阅读方法,揣摩人物内心世界,进而体会文章内容。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3、厚积薄发,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_导入,抓主线

1、诗人流沙河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

少年周恩来从小立志——生齐读课题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研究下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

3、指读课文,回答问题,师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知因果

(一)组内合作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出示阅读方法:读书时要一想二画三批注)

2、组内交流

(二)研读课文全班交流(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哪里)

1、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洋洋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训练:

(1)展开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谈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你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受到这样的欺凌是一种什么感受?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 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去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训练:

(1)修改句子

“谁又敢怎么样呢?”这是什么句子?改成陈述句。

(2)比较句子

①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②微观的中国人读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都不能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3)感情朗读,读出愤怒与无奈。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段话主要让学生体会“闯进”,在中国人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

(教师相机处理1~6段)

导语: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大伯就告诉他租界地没处说理去了,同学们,你们现在能体会到大伯当时的心情吗?分角色朗读对话,想象该如何去读!

2、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3、资料补充,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教师出示资料:1885年,上海的黄浦公园在租界内建成后,便在公园门口竖立了刻有园规的牌子:“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五、除西人用仆外,华人不准入内……”民间将此概括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

●这是对一个民族公然的侮辱,也是中华不振的有力证明。

4、正是目睹了这些不平等的待遇,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你们再铿锵有力地说一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拓展延伸

1、言志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

(发散思维、语言训练)你想为而读书?

2、赠言

从你们的话中我读懂了你们对祖国深深的浓浓的爱,古有岳飞的“精忠报国”,今有你们的以天下为己任,老师想把流沙河的《理想》送给你们。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新课标教案

下一篇:学生勤奋励志学习演讲稿3分钟(勤奋励志的演讲稿)
上一篇:勤奋学习的激励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