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高二优秀语文教案

2022-12-07 01:38:0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21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描写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 它有力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阿Q正传高二优秀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阿Q正传》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 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 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 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 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 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 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 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 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 概述小说内容。 (略)

二. 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 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 “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 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 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序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 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 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 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 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 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 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 阅读第三章:

1. 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 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 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 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 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 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 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四. 阅读第四章:

1. 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 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 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 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 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 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 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 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 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 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 调戏小尼姑

宗族的忧虑

女人假正经

舂米的无聊

笨拙的求爱

秀才的闷棒

屈辱的条约

地保的敲诈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 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阿Q正传》同步练习

1.与句中加黑的“载”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

①载歌载舞 ②年年载载 ③记载 ④载重

⑤千载难逢 ⑥载欣载奔 ⑦风雪载途 ⑧转载

⑨怨声载道 ⑩满载而归

A.①②③④⑤⑧ B.①④⑤⑦⑧⑨

C.②③⑤⑧⑨⑩ D.①④⑥⑦⑨⑩

( )

2.写出下列各句中“着”字的读音:

①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 )

②那邻村的航船七斤便着了道儿( )

③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党去结识( )

3.下列字词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茶坊fáng 鸟男女diǎo 深恶痛绝wù 怦怦pēng

B.飘飘然的飞了一通tòng土谷祠cí 迸跳bìng 呸pēi

C.眼胞bāo 红焰焰yàn 嚄huō 唔、ǹg

D.唾沫tuò 怯怯què 哭丧棒sāng 喘吁吁xū

( )

4.指出读音、书写、释义有误的一组:

A.河埠头:bù停船的码头 茶坊酒肆:sì店铺 不以为然:对、正确

B.素不相能:素,一向;能,和睦 殊不料:shū竟 怃然:wǔ失望的样子

C.诧异:chà惊讶 错愕:è因吃惊而愣神 咸与维新:yù维,语助词;新,革新。

D.躄进去:bié迟疑不决地走 赊:shē羲皇:xī

( )

5.与下句中“讹”字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乡下人不懂‘自由党’,便讹成‘柿油党’了”

A.不要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B.横行乡里,压迫善良,讹赖百姓。

C.如果有讹误,请批评指正。

D.估计是在传抄中有所讹舛。

( )

6.把下列各句中的“令”字归类,用“/”线隔开:

①秋行夏令 ②便言多令才 ③令人痛惜 ④令行禁止 ⑤令箭荷花 ⑥令母在后单 ⑦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⑧臣能令君胜 ⑨犹有令名 ⑩猜拳行令

归类

7.为加点字拼音并解释字义:

8.依拼音填汉字:

黑xū xū( ) 黑qū qū( ) 黑yǒu yǒu( )

白ái ái( ) 蓝yíng yíng( ) 黄dēng dēng( )

红tóng tóng( ) 灰mēng mēng( ) 绿róng róng( )

9.对下列句中加黑词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 ②阿Q更其诧异了 ③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 ④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 ⑤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⑥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 ⑦而且也居然用一支竹筷 ⑧他颇悔自己睡着

A.①副 ②代 ③形 ④副 ⑤形 ⑥助 ⑦形 ⑧副

B.①形 ②副 ③代 ④形 ⑤形 ⑥动 ⑦副 ⑧副

C.①副 ②助 ③形 ④副 ⑤副 ⑥助 ⑦副 ⑧副

D.①副 ②副 ③形 ④副 ⑤形 ⑥助 ⑦副 ⑧副

( )

10.为下面文字加标点:

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 要革命 单说投降 是不行的 盘上辫子 也不行的 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党去结识

《阿Q正传》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一、学习要点

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 ”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先生在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 《呐喊》收集了从1918年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 《彷徨》收集了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于1926年8月出版。

《呐喊》和《彷徨》这两本小说集,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木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概而言之,它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迫害,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鞭挞了封建卫道者的丑恶灵魂,提出了启发群众觉悟的问题。 就艺术特色而言,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结构严谨,往往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去塑造典型人物,语言极富民族化、个性化。

2、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

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是为了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是为了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 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3、情节结构

第一章     《序》        引子    介绍阿Q的身世

开端     集中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发展     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高潮     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种种遭遇

第九章    《大团圆》       结局     阿Q的悲惨结局。

4、典型环境描写的特点。

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

(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 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 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5、心理活动的描写

(1)运用直接描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刻划性格

如“革命”一章阿Q对革命从“深恶痛绝”到“神柱”,并决意“投降”革命的心理活动。

(2)通过自语自唱和对话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达到刻划人物性格

如阿Q宣布“投降”革命之后,有一段自语自唱,这段《龙虎斗》中的戏文写出了阿Q飘飘然的心境

(3)运用幻觉、梦境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达到刻划性格

如“革命”一章中,阿Q在土谷祠里对革命的设想和愿望,是一绝妙的幻觉描写,也可以说是一段近似梦境的描写。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人物的幻觉、梦境,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出人物的追求和目标,能够比较准确地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阿Q在土谷祠的绝妙的幻觉或梦境,就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和内心思想的形象图解。

(4)描写人物回忆、独自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来刻划性格

如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后的思想感情、赵家遭劫后的心理活动。

二、能力检测

1、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振聋发聩  大名鼎鼎  上谕  三教九流

B、无可适从  聚敛钱财  国粹  有乖史法

C、出言无状  不足挂齿  穿凿  恭敬怠慢

D、无后为大  素不相能  冷僻  视若草介

2、选词填空

①阿Q ____________都答应了,可惜没有钱。 幸而已是春天,棉被可以无用,便质了二千大钱,履行条约。

②他想在自己的破屋里忽然寻到一注钱,慌张的四顾,但屋内是空虚而且___________。

③什么假洋鬼子,只要放在城里的十几岁的小乌龟子的手里,也就立刻是“小鬼见阎王”。 这一节,听的人都__________了。

④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________ 而且欣然了。

⑤只有一班闲人们却还要寻根究底的去探问阿Q的底细。 阿Q也并不讳饰,_______的说出他的经验来。

⑥“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 ”阿Q说着自去了。 大家都___________, 没有话。

⑦赵太爷因此也 __________大阔,远过于他儿子初隽秀才的时候,所以目空一切。

⑧但不多时也就___________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

⑨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很着急,有时却也_______。

A 泰然  B 释然  C 骤然  D 怃然  E 傲然

F 悚然  G 赧然  H 了然  I 自然

3、下列各项是关于阿Q的描写和说明,这些描写和说明分别刻画了他的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分别在各项分析后填上相应的序号。

(1)(阿Q)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变撑船。

(2)“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 你算什么东西!”

(3)“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果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么?”

(4)“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

(5)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

(6)“打虫豸,好不好? 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7)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变骂,力气小的便打。

(8)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9)他的回来,似乎也出于不满城里人,这就在他们将长凳称为条凳……

(10)他虽然早知道秀才盘辫的大新闻,但总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照样做,……他用一枝竹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

(11)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 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

(12)“革命也好吧,”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 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A 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

B 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

C 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

D 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

E 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

F 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

4、文学常识

(1)  中篇小说《阿Q正传》共_________章,最初发表于1921年12月至共_________年2月的北京《_______》副刊上,后收入小说集《_________ 》。

(2) 阿Q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一个想革命, 又未真正觉悟的的____________典型。 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即用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掩饰实际上的失败,自我安慰。

5、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铁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 同去同去!,于是—同去。 ……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 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 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泡上有疤的。 ……吴奶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①在阿Q眼里,革命党是穿”白盔白甲”的,这主要反映了:

A.阿Q的落后,对革命党认识模糊。

B.革命党是“穿着祟正皇帝的素”。

C.当时的革命军都穿着白色的军装。

D.革命党严重的脱离群众。

② 对这一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阿Q分不清谁是革命的对象,谁是自己应该团结的受苦弟兄。

B.因为小D、王胡和自己打过架,也就一个不留,有农民原始的报复思想。

C.阿Q有原始的自发内心的改变自己受压迫地位的合理要求。

D.阿Q有明确的革命目标。

③对这一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说明阿Q的流氓样、瘪三样。

B.阿Q穷得一无所有,革命了,讨个老婆,也是自然合理的要求。

C.阿Q有浓厚的封建意识,没有辫子就是奇耻大辱,妇女必须缠小脚。

D.阿Q沾染了游手之徒的习气。

④鲁迅塑阿Q这个形象的意图是:

A.哀怜阿Q革命不成反而被挂着革命牌子的“长衫人物”送上刑场的。

B.说明中国人如此愚昧落后,实在没什么希望。

C.借阿Q的形象揭露某些人的隐私。

D.要画出这样国民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以引起善解人意疗救的注意。

参考答案:

1、D

2、自然  了然  赧然  悚然  傲然  怃然  骤然   释然  泰然

3、A、(1)(3)  B、(4)(5)  C、(2)(8)  D、(7)(6)   E、(9)(10)  F、(11)(12)

4、(1)  九  1922  2  《晨报》  《呐喊》  (2)  落后农民  精神胜利法

5、D  D  B  D

作文

巴尔扎克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人是傻子。 ”

就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阿Q正传高二优秀语文教案

下一篇:二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授课教案样本(二年级下册语文授课进度安排表)
上一篇:阿Q正传粤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