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知识点总结(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2-12-07 00:12:0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9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

被动句总结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⑵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⑶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⑷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 (《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_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四、词类活用(解释活用词,并指出其用法)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作动,穿)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作动,以礼相待)

3、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意动,以……为耻)

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使……洁)

5、又郊败之(名作状,在郊外)

6、宦士三百人于吴(名作动,做帝王的仆侍)

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词(指出其古今异义)

l、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义:得力的帮手今义:帮凶

2、生丈夫,二壶酒

古义:男孩今义:女子的配偶

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原野今义:黄河中下游地区

4、国人皆劝

古义:劝勉,勉励今义:劝说

六、难句翻译

1、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译:即使没有四边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将,也不能不加以培养教育来供挑选录用。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计谋,有什么迟呢?

3、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不去做百姓所厌恶的事情,补做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

4、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译:嫡子死了的,免除他三年的赋税;庶子死了的,免除他三个月的赋税。

5、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译:那些明智达理的士人,使他的居所整洁,使他穿着漂亮,使他吃饱饭,和他们研究事物的义理。 (在道义上和他切磋。 )

6、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译:以前夫差让我们国君在诸侯面前出丑。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译:有哪个君主像这样恩惠,可以不为他效劳吗?

8、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译:做臣子的想着要报国君的仇,难道有敢不尽力的吗?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自我介绍作文小学生五年级700字范文(自我介绍作文小学生三年级)
上一篇:高考语文常备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