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范文新编汇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2022-12-06 21:24:5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5

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

《真正的英雄》

一、导入: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大约70秒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转瞬间销于无形。 “挑战者号”爆炸后,美国全国上下悲痛万分,纷纷哀悼;全世界也为之震惊,各国元首纷纷发表讲话,对死难者家属和美国人民表示慰问。 当时美国总统发表了全国性的电视讲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充满力量的演讲一真正的英雄。 (里根,美国第49届、50届总统。 )

二、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总—分—总

(1)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1一4 自然段)

(2)追忆七位英雄 (5一13自然段)

(3)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向太空进军 (14—2l自然段)

全文蕴涵着两种思想感情:悲痛,英雄已死,对人类,对亲人,对朋友都是巨大的损失;力量,我们不能停留于悲痛,而应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 (主题概括:这篇演讲词哀悼了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

三、概括七名宇航员的事迹或性格特征。

1迪克•司各比机长:探索太空不畏危险。 2迈克•史密斯:为祖国屡建战。 3朱蒂丝•莱恩尼科:笑对工作,乐对人生4埃里森•奥尼佐卡:充满梦想,建立了难忘业绩。 5罗纳德 •麦克耐尔:坚毅。 6格里高利•杰维斯:不忘为母校争光。 7科里斯塔•麦考利芙:以勇气和探索精神荣获全国人民的教师荣誉。

共同点:勇敢、坚强、勇于献身、有开拓精神

四、问题探究:

1.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 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 美国航天局是在50多次载人飞行后,才决定要载“平民”乘客登太空。 里根总统提议,第一位平民宇航员应该是一位教师。 这无疑是教育工作者的巨大荣幸。 消息传出,一年中有11000名教师报名。 经过反复挑选,从中挑出10名。 最后选中的是克里斯塔•麦考利芙。 她经过120个小时严格艰苦的训练后,首次作为平民代表升入太空。 对于她的航空旅行,所有教师都引以为荣。 而她的父母、丈夫和儿女都来到现场为她送行。 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 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像力”可以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 ]

2.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 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 ]

3.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开拓精神、想像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 ——美国精神

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它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 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当借鉴、学习、吸收。 ]

4.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相对于“今天的荒漠”,“昨天的荒漠”指的是哪里?

答:此为例证明美国历就有这样的传统,不怕失败,开拓进取,也为下文号召大家“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做好铺垫。

5.演讲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的基本特点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 里根总统的演讲为何如此感人?

[1、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 因为是总统,所以他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因为是人民中的一员,所以他并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得比别人高,而是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 代表人民,与大家一起共同仰视英雄们,讲出大家的心声。

2、抓住英雄们令人感动的生活细节,一一展开深情的追忆,让人潸然泪下!字句间浸透着悲痛、哀悼之情,句句发自内心,激起听众的强烈共鸣。 另外,排比的运用、人称的变化等。 ]

五、“挑战者”号遇难背景材料补充

爆炸发生40秒钟之后,内斯比特代表肯尼迪航天中心主任史密斯向人们悲痛地正式宣告:“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已经被炸毁。

航天中心发射基地笼罩在极度悲哀中,最初那些为“挑战者”号顺利升空欢呼的观礼台上的人们,其中有许多是宇航员的亲人。 他们看到爆炸时从“不可能”的惊愕中醒悟过来后失声痛哭。 宇航基地的工作人员们也悲痛欲绝地抱作一团,哭已经不能表达他们当时的心情。

观众席上最痛心的,要算是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芙的父母了。 “天啊,这不是真的!”母亲格雷斯仰望蓝天,泪如泉涌。 父亲科里根首先觉察到意外的不幸事件,把手臂紧紧地搂在妻子肩膀上,老泪纵横。 曾为女儿感到高兴和自豪的心情顿时被失去女儿的揪心痛苦所替代,巨大的悲痛像电流一样袭击着这对年迈的夫妇,他们在寒风中战栗着、哭泣着。

在看台上的麦考利芙的丈夫和他九岁的儿子以及六岁的女儿,也都泪眼模糊,难以自持。 刹那间,他们就失去了妻子和母亲……这天麦考利芙所在的康科德中学的所有学生都守在电视机旁,等待着他们的老师……他们兴高采烈地议论着老师这次历史性的航行。 当“挑战者”号发射时,学生们兴奋地欢呼起来,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的老师鼓掌……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 最初,他们几乎同时叫:“这决不是真的!”

曾和麦考利芙竞争宇航员的一万多名中小学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也从电视中看到了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场面。 “太空课”没有了,师生们全都陷入了极度的难过悲痛之中。

当“挑战者”号的碎片正纷纷扬扬撒向大西洋时,美国总统里根正同他的高级助手们共进工作午餐。 副总统布什和国家安全顾问波因德克斯特急匆匆地冲进来,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众人。

里根总统的第一反应是:“是女教师乘坐的那架航天飞机吗?”

布什表情严肃地说:“是的。 ”

所有人都中止了午餐站起来,随里根总统来到离那儿最近的总统书房,打开电视观看这次事故的录像新闻。

起初,这位总统被残酷的现实“震惊得一言不发”,脸上充满了忧虑、焦急不安和悲痛的表情。 后来,里根对记者说:“我当时根本摆脱不掉遇难者家属的形象。 ”

而里根夫人南希则失声惊呼:“天哪!这不可能!”

在最初的惊愕过后,里根同国会领袖们商议了一下,决定把原定于当晚发表国情咨文讲话的时间推迟到下星期二,并派布什副总统马上乘飞机飞往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空中心,向死难者家属表示慰问并调查事故原因。 正在开会的众议院中断了会议并宣布休会。 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为死难者哀悼的钟声。

华盛顿沉浸在异乎寻常的肃穆气氛中,没有了喧闹和叫嚷,仿佛进入了白夜。 洛杉矶纪念运动场上,重新点燃了奥林匹克火炬,以示哀悼。 各地电台连续播放美国国歌。 火车、轮船鸣响了汽笛,各大建筑物上的星条旗也徐徐降为半旗……致哀电,慰问电,雪片似的飞向这里。 白宫似乎在哭泣,里根总统步履沉重地走到他的椭圆形办公室,在电视摄像机前发表了讲话。 他神情忧郁,语调沉重,他用极其悲哀的声音向全国作了电视讲话:“我原计划今晚对你们发表的讲话是就国情咨文作一报告。 但是,今天早上发生的事件使我改变了主意。 南希和我对‘挑战者’号发生的悲剧深感哀痛。 我知道我国全体人民和我一样悲痛。 ”

他对7名宇航员的不幸罹难表示哀悼,并盛赞他们“大胆勇敢,他们具有那种特殊的风度,那种特殊的精神。 这种精神将向我挑战,我也将高兴地去迎接。 ”

他还向美国全国的中小学生提到了他们尊敬的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芙,他知道这位献身的女教师牵动着全国儿童的心,他说:“我知道这难以理解,不过,像这种痛苦的事情有时是会发生的。 ”

他向美国和世界沉痛宣告:

“今天是哀悼和纪念之日……”

美国全国上下早已陷入悲哀的浪潮之中。 临近中午,知道消息的人们几乎中断了一切活动。 繁杂的街头骤然间就比平时冷清了许多,人们匆匆赶路一言不发。 许多人守在电视机旁,等待着有关这场灾难的详细报道。 伴随着志哀的钟声,无数人流下了热泪。

入夜,从来灯火辉煌的纽约帝国大厦熄灭了全部的灯火,以示哀悼。 这个“全美的灾难”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美国原定在1986年将有15次航天飞机的发射,是“太空时代开始后的最重要一年”,现在全部化为泡影。 建造“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花了美国纳税人12亿美元,轰然一声巨响使这笔巨资化为乌有。

美国三大电视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在1月28日当天用了5个多小时连续不断地报道“挑战者”号爆炸事件,损失的广告费用估计近千万美元。

在这样的灾难中,金钱的损失似乎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7名遇难的宇航员代表着一个相同的梦,这是人类探寻未知世界的一个千古大梦。

应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希望这个梦破碎。

所以这不只是一个美国梦,而是一个全人类的梦。

这也不只是一个美国的灾难,美国的悲哀,而是全世界的灾难,全人类的悲哀。

举世震惊。

1月28日当天,联合国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发表讲话或致电里根总统,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不幸失事表示同情和哀悼。 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向里根总统发出言语切切的唁电:全世界都将为在开拓人类知识边疆中的这一悲剧的牺牲而万分悲痛。

联合国安理会获悉这一消息时正在开会,会议似乎是理所当然地就中止了。 大会的全体成员默哀三分钟后,本届联大安理会主席李鹿野代表安理会发表讲话:“对美国航天努力中出现的这一机毁人亡事件感到十分悲痛。 ”

前苏联莫斯科的居民大多是通过电视台首先得到这一噩耗的,惊愕使他们久久地沉默,一月的寒风席卷着冰天雪地的城市。 前苏联官方迅速发出慰问电,并迅速作出决定,把前苏联人在空间探索中发现的金星上的火山口中的两个以美国“挑战者”号的殉难者、女教师麦考利芙和另一名女宇航员雷恩尼科的名字命名,以表示深切的哀悼和永恒的纪念。

细雨霏霏的英国伦敦,人们的心情晦暗得像恶劣的天气一样。 撒切尔首相的致哀电发出后,广播电视都纷纷给予了报道。 报馆的编辑室纷纷撤下原来的头条,换上最新消息。 印刷厂机器飞转,“号外”“快报”飞速地被印制出来。

中国北京,1月29日晚7时,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首次破例打乱编排次序,把“挑战者”号失事的消息放在了头条位置。 国家主席李先念当即打电报给里根总统,对宇航员不幸遇难表示哀悼。

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隆重举行了有15000人参加的追悼大会。 里根总统和夫人南希同死难者家属坐在第一排。

乐队奏起了《美丽的阿美利加》乐曲,人们的心头像压着沉重的铅石……在麻省的弗雷明汉州立大学,升起了7个黑色气球。 当年,克里斯塔•麦考利芙曾在这所大学取得学位。 一千多教职员和学生为她举行了追悼会。 弗雷明汉中学教员查尔斯•斯波萨托说:“麦考利芙将永垂不朽,因为她活在人们的心中。 ”

康科德中学的校园里,一株槭树上挂着一面崭新的美国国旗和7只圆球。 一块黄色纸板上写着醒目的蓝色大字:“克里斯塔,我们爱你!”入夜,麦考利芙教过的60多名16岁左右的青少年,拿着60多支点燃的蜡烛,一动不动站在雪地里,向敬爱的老师表示深切的哀悼。

美国教育部部长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讲话,他希望学生们要为教师麦考利芙而自豪。 里根总统也表示,今后的航天飞机将有“更多的志愿者,更多的平民,更多的教师”。

“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

美国总统里根在追悼会上说:“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们所失去的7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或许在相互间的安慰中,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

“我们今天所说的远远不能够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愿上帝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保佑大家并给你们安慰。 ”

人类在征服宇宙的伟大斗争中,从不畏惧艰难曲折,而总是在吸取经验教训后,勇往直前。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

《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情节,感悟内容,体会情感。

2.把握文题“悲剧”的内涵,明确“伟大”的意义。

3.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类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速读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文意。 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导语设计

设计(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极地图,美丽的南极风光,可爱的动物企鹅蓝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播放世界各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地图,介绍中国的长城站、中山站,特别介绍设在南极南纬90°的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的科学实验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命名的。 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一幕吧。 由此导入板书课题。

设计(二)用多媒体播放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图片,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骄人成绩。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爆炸、“哥伦比亚”号返航时解体的画面。 播放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帮马峰时不幸遇到雪崩,5人遇难等画面。 说明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征途中留下了许多伟大的悲剧,但人类却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一幕吧。 由此导入板书课题。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

2. 速读、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文意。

3. 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读一读,写一写

吞噬(shì) 角逐(jué) 雪橇(qiāo) 癫狂(diān)

拽(zhuài) 悚(sǒng) 毋(wú) 皑(ái) 怏(yàng)

馨(xīn) 温馨 赢(yíng)输赢

罄(qìng)告罄 羸(léi)羸弱

磬(qìng)钟磬

1、毛骨悚然(sǒng):形容十分恐惧。 悚然,恐惧的样子。

2、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_风。

3、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

4、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5、怏怏不乐(yàng):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6、姗姗来迟:慢腾腾地来晚了。

7、忧心忡忡(chōng):忧愁得心情不能安静

作家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他是20世纪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 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南极简介

★南极之最★

高原--------冰库--------世界“寒极”--------世界“风极”

二、独立自学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文的感受或心情。 (如感动、崇敬、钦佩、敬佩等)

2、梳理脉络情节(按时间顺序)(点拨、讨论、提问。 )

★ 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3、复述课文内容。 (提示六要素)

★ 课文主要写了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最后教师介绍斯科特探险队南极探险的整个经过。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 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 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11月12日,一支探险队发现英雄们已冻僵的尸体。 )

4、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时间、人物、地点、结局)

(讨论、提问、归纳:1912年3月,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五人在从南极返回途中不幸全部遇难。 )

5、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在文中的哪一部分体现的(找主旨句)?有何作用?(点明主题) (讨论明确后齐读最后一段,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

三、合作探究

1、“悲剧”之“悲”是指“悲哀”还是“悲壮”?

2、既是“悲剧”又何来“伟大”呢?这是否矛盾?

(不矛盾。 勇士们的肉体悲壮的死去令人悲痛,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却是伟大的。 )

3、本文“悲”包括哪些内容?“伟大”指什么精神?(板书设计)

失败之悲 勇于探索

作证之悲 诚实守信

死亡之悲 悲剧———— 伟大 集体主义

离别之悲 献身事业

世人之悲 给人精神鼓舞

四、拓展延伸

师: 课文颂扬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请用“悲在____,而____伟大”的句式,表述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3

《在沙漠中心》

第一课时

航空奠基者:美国的莱特兄弟俩于1902年设计出了他们的第一架飞机

在20世纪初,飞机的制造技术还不完善,同时,天气预报也不准确,信息技术也不发达,对于较早一代的飞行员来说,每一次驾驶飞机上天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

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最早的飞行员之一,是撒哈拉航线的飞行员。 在1935年的一次飞行中,飞机坠毁在利比亚沙漠。

(一) 作家作品

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文学占有崇高地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航空线上度过的。 1943年潜回北非,参加法国抵抗运动,至驾驶侦察飞机殉难为止,他的一生是飞行员的生涯。 他的小说特点是围绕他本人的航空经历,描述了当时法国飞行员的惊险豪迈的生活。 代表作有《夜航》《人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人类的大地》是一本由八篇文章组成的散文集,本文就是节选自其中的一篇。

(二) 整体感知 文章思路梳理

• 一、(1--7)在沙漠里濒临死亡痛苦挣扎的情景和心理活动。

• 二、(8--19)将自己埋在沙子里宁静的心理活动。

• 三、(20--21)回归现实,继续走下去。

1、那同学们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呢?好好思考一下。

1) 感受到作者遇险后碰到了一系列困难,很惊险。

2) 感受到感受到了沙漠的可怕。

3) 遇险后,作者展开了一系列自救活动。

4) 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有过一系列的斗争。

5) 感受到遇险后,作者有了一系列心理活动,并贯穿全文。

6) 感受到“我”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我”对责任、事业、生命的思索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写了“我”濒临死亡的处境以及面对死亡从痛苦绝望到坚定顽强的心理活动过程。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自己的遇险经历的:

记叙顺序:时间 遇险——脱险——探险 线索:心里的变化

(三)课文研读

1.找出第一部分中描写沙漠环境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2.既然是一场遇险,那么肯定遭遇到了很多痛苦。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我”在沙漠中心遭遇到了哪些痛苦与煎熬?

(干渴疲惫 孤立无援 环境恶劣 物资匮乏)

1) 因血液缺少水分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

2) 感到呼吸困难

3) 寒风越来越猛,吹得他团团转

4) 找不到任何水源,连露水也没有

5) 走了很远的路,却没有脱离困境

6) 身体虚弱并产生幻觉

7) 沙漠里白天炽热,夜晚寒风侵袭

3.面对这些痛苦与煎熬,“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请把反映作者心情的句子划出来。

1) 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 (痛苦)

2) 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 (绝望)

3) 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海深处,江河就平静了。

(平静)

4)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乐观)

3.作者为什么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 乐观的呢?我们来分组朗读一下文章12~21段的内容,

在文章中找找答案。

A. 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

B. 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

C. 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

D. 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

①我需要生活。 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

明确:作者所谓的生活,并非一般意义的衣食住行,而是有着与生命、事业、责任、勇气、信念等相关的丰富内涵。

②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斗牛士,我喜欢的不是危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

明确:痴迷飞行,并不是喜欢冒险,而是因为热爱生活。 无畏死亡,并不是看轻生命,而是因为热爱生命。 ③通过飞机,人们可以离开城市和他们的会计师,可以重新找到农人的真谛。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 我觉得自己是中途站的农人。

明确:作者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与平凡的农人相提并论。 飞机只是一个工具,它让作者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自己和世界,无论是飞行员还是农人,他们的人生真谛是一样的,那就是默默耕耘,为人类的幸福、为人类能更快更高地飞行,而履行自己的职责。

小结:正因为这种责任感,使他在面对死神时,能显示出一种视死如归,能超然淡定地审视这一切,能把这当成生命的再次回归。

4.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看到作者在痛苦和绝望中,却变得平静、乐观,重新充满生的渴望。 于是,他在最后对同伴说什么呀?

这句话中“上路”和“继续”最能体现作者求生的渴望,所以朗读时要重重地读,读出作者的那份坚韧。

5、用了什么方法来阐释“生活”的意义?

• 对比

• 1)、与农人做对比

• 2)、与芸芸众生做对比

• 3)、与斗牛士做对比

6.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

7.作者为我们揭示的“探险”的真谛是什么?

• 探险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探索,也是人类对自我体能和智能的挑战,更是人类文明发达的内在动

力。 探险是为了寻求真理,探险是履行自己的职责,探险是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是热爱生命的表现。 它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也不是年少冲动,而是对责任的承担。

心理描写的原则:

1、特定的环境。

2、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随心理的变化。

3、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动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4、善于联想和想象,使用恰当的修辞。

心理描写的作用:

1、它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2、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和境遇。 3、有助于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4

《登上地球之巅》

知识目标:

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

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

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 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

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投影;1注音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 蓄,积蓄。 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可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 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反应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 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 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 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 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 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 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 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 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从北坡攀上世界峰的创举。

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1、 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 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 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 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5

《口技》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 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 《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 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 “忽”,“忽然”突然发生。 “既而”两事相继发生。 “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 善:善于,擅长。 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 于:介词,在。 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 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 “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 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但:副词,只,仅。 寂然:寂、寂静。 然,形容词词尾。 表示“……的样子”。 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 她丈夫说着梦话。 遥:远。 巷:胡同、里弄。 吠:狗叫。 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 丈夫也醒了。 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 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 啼:放声哭。 亦:副词,也。 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 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 当:值,在。 是:此,这。 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 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 以为,认为是。 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 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 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 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 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 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 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 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 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 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 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 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 “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 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 (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 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 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 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 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 这里可译成“捋、挽”。 “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 “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 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 (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 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 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毕:完全。 绝:断,停止。 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 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 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 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范文新编汇集

下一篇:2021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2021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心得体会)
上一篇: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案下册范本(人教版初一语文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