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备课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测控答案)

2022-12-06 21:17:14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4

教案反映出的课堂教学设计特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处理策略、教学活动过程(导入、讲授新课、练习反馈、小结等环节)的处理、教学媒体、形成性练习的设计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备课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备课教案1

《春风吹》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了解春天的特点,教育学生创造条件开展种植活动,为祖国作贡献。

2、学会9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春天的特点。

2、学会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同学答现在是春天。 )好,你们知道春天是什么样子吗?在春天里,小朋友们都干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第11课春风吹,它会告诉你们的。 (同时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把本课的生字、词画下来。

2、老师范读一遍,用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学生仿读一遍。 并标出有几个自然段。

4、指名读课文。 (3~4名同学。 )

5、教师引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讲读课文

1、读第1自然段

师问:哪一自然段写了春天的样子?春天是什么样子?(要求读书中的原句。 )

师问:“绿”和“红”表示什么?

生答:“绿”和 “红”表示颜色。

师问:谁变绿了,变绿是什么意思?

生答:柳树变绿了。 因为春天天气慢慢变暖,这时柳树发芽,长出了绿色的小叶子。

师问:谁变红了?变红是什么意思?

生答:桃树变红了,桃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

师问:燕子从什么地方飞回来?为什么?(这第二问较难,如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可给以提示。 )

师问:吹醒了青蛙,这句话中的“醒”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讲较难。 如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可给以讲解。 )

生答:“醒”指睡醒。 “青蛙”到冬天要冬眠,到春天青蛙就睡醒了。

小结:春天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好季节,万物复苏,柳绿花红,给春天增添了生机,春天美不美,你们喜欢不喜欢春天呀?指导看书中的插图。 (如有挂图,就看挂图)从而加深对春天的直观、形象的印象。

师问:你们想一想,春天还有什么变化?(如小河里的冰化了,大雁飞回来了,迎春花开了,小草变绿了……)(课后作业 第1题)

2、指导作业 。

(1)背诵第1段。 (指名背诵)

(2)填空,再读一读。 (课后作业 第2 题) (挂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

春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

方法:学生说,老师写。

3、读第2自然段

师问: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一个种植的好季节,你从书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请读书中的原话。

生答:大家快来种蓖麻,大家快来种葵花。 教师板书:快 蓖麻 快 葵花 师讲:蓖麻子和葵花子的用途。 (如:蓖麻子可以榨油,蓖麻油可做泻药、润滑油、农药等。 葵花子可以吃,也可榨油食用。 (如有蓖麻子和葵花子的实物让学生看一看就更好了。 )

师指导学生看图,

问:图上的小朋友们扛着铁锹和镐头干什么去?

生:他们扛着铁锹和镐头去种葵花和蓖麻。

师:为什么让大家快来种蓖麻,快来种葵花呢?注:此题较难,也可做提示。

生:春天是种植的季节,种得及时,管理得好,秋天才能有好收成。 如种晚了,错过这个好时机到秋天就熟不了啦。 所以小朋友们积极行动起来,为祖国作贡献。

师:第2自然段里哪些句子还写出了春天的特点?

生: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这两句写出春风和春雨的特点。

师:它们和夏天的雨,冬天的风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作业

1、背诵第2自然段。

2.、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预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2、自己看书分析生字的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把不懂的字、词画下来,问老师。

二、教学生字、词

1、齐读生字、词卡片。

2、开火车认读。

3、重点分析以下字的字形: 柳 右侧的笔顺为,。 不要把第7笔的撇写成点。 组词:柳树 柳条 垂柳 燕 上中下结构。 上边是“廿”不要写成“艹”字头,中间是北的中间加一个“口”,下边是四点底。 中间部分的笔顺为口燕燕。 轻 左边的“车”字旁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右上是“”,不是“又”,右下是“工”,不是“土”。 组词:轻轻地、轻重。 家 笔顺是:。 组词:大家、国家、人家、家庭、少年之家。

三、指导书写: 采用“比着”写的方法写

1、“柳、树”两个字,左中右三部分各占田字格的三分之一。

2、“吹、蛙、轻、细、快”五个字基本上是左窄右宽,左半部占二分之一弱,右半部占二分之一强。 左右高矮程度比着写。

3、“燕”上中下三部分各占田字格的三分之一。

4、“家”字不易写美观。 注意“宀”头占田字格的三分之一,写宽一些。 下面的横写短一点,其他部分按田字格要求写。

四、书写示范

五、作业

1、抄好字头,每个生字写两遍。

2、每个生词写两遍。

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备课教案2

《最后一课》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要求学生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⑵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 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2、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3、发展目标:学习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领会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 这说明的体裁是小说,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 (板书:小说)

3、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解释: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 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这是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可能有如下几种:

课前、课上和下课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 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他有 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五、作业布置:参看课后练习第三题,思考各段文字后括号里的问题。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1、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2、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3、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 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 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 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一、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⑴ 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⑵ 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备课教案3

《在沙漠中心》

第一课时

航空奠基者:美国的莱特兄弟俩于1902年设计出了他们的第一架飞机

在20世纪初,飞机的制造技术还不完善,同时,天气预报也不准确,信息技术也不发达,对于较早一代的飞行员来说,每一次驾驶飞机上天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

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最早的飞行员之一,是撒哈拉航线的飞行员。 在1935年的一次飞行中,飞机坠毁在利比亚沙漠。

(一) 作家作品

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文学占有崇高地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航空线上度过的。 1943年潜回北非,参加法国抵抗运动,至驾驶侦察飞机殉难为止,他的一生是飞行员的生涯。 他的小说特点是围绕他本人的航空经历,描述了当时法国飞行员的惊险豪迈的生活。 代表作有《夜航》《人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人类的大地》是一本由八篇文章组成的散文集,本文就是节选自其中的一篇。

(二) 整体感知 文章思路梳理

• 一、(1--7)在沙漠里濒临死亡痛苦挣扎的情景和心理活动。

• 二、(8--19)将自己埋在沙子里宁静的心理活动。

• 三、(20--21)回归现实,继续走下去。

1、那同学们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呢?好好思考一下。

1) 感受到作者遇险后碰到了一系列困难,很惊险。

2) 感受到感受到了沙漠的可怕。

3) 遇险后,作者展开了一系列自救活动。

4) 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有过一系列的斗争。

5) 感受到遇险后,作者有了一系列心理活动,并贯穿全文。

6) 感受到“我”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我”对责任、事业、生命的思索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写了“我”濒临死亡的处境以及面对死亡从痛苦绝望到坚定顽强的心理活动过程。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自己的遇险经历的:

记叙顺序:时间 遇险——脱险——探险 线索:心里的变化

(三)课文研读

1.找出第一部分中描写沙漠环境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2.既然是一场遇险,那么肯定遭遇到了很多痛苦。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我”在沙漠中心遭遇到了哪些痛苦与煎熬?

(干渴疲惫 孤立无援 环境恶劣 物资匮乏)

1) 因血液缺少水分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

2) 感到呼吸困难

3) 寒风越来越猛,吹得他团团转

4) 找不到任何水源,连露水也没有

5) 走了很远的路,却没有脱离困境

6) 身体虚弱并产生幻觉

7) 沙漠里白天炽热,夜晚寒风侵袭

3.面对这些痛苦与煎熬,“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请把反映作者心情的句子划出来。

1) 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 (痛苦)

2) 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 (绝望)

3) 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海深处,江河就平静了。

(平静)

4)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乐观)

3.作者为什么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 乐观的呢?我们来分组朗读一下文章12~21段的内容,

在文章中找找答案。

A. 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

B. 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

C. 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

D. 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

①我需要生活。 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

明确:作者所谓的生活,并非一般意义的衣食住行,而是有着与生命、事业、责任、勇气、信念等相关的丰富内涵。

②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斗牛士,我喜欢的不是危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

明确:痴迷飞行,并不是喜欢冒险,而是因为热爱生活。 无畏死亡,并不是看轻生命,而是因为热爱生命。 ③通过飞机,人们可以离开城市和他们的会计师,可以重新找到农人的真谛。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 我觉得自己是中途站的农人。

明确:作者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与平凡的农人相提并论。 飞机只是一个工具,它让作者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自己和世界,无论是飞行员还是农人,他们的人生真谛是一样的,那就是默默耕耘,为人类的幸福、为人类能更快更高地飞行,而履行自己的职责。

小结:正因为这种责任感,使他在面对死神时,能显示出一种视死如归,能超然淡定地审视这一切,能把这当成生命的再次回归。

4.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看到作者在痛苦和绝望中,却变得平静、乐观,重新充满生的渴望。 于是,他在最后对同伴说什么呀?

这句话中“上路”和“继续”最能体现作者求生的渴望,所以朗读时要重重地读,读出作者的那份坚韧。

5、用了什么方法来阐释“生活”的意义?

• 对比

• 1)、与农人做对比

• 2)、与芸芸众生做对比

• 3)、与斗牛士做对比

6.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

7.作者为我们揭示的“探险”的真谛是什么?

• 探险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探索,也是人类对自我体能和智能的挑战,更是人类文明发达的内在动

力。 探险是为了寻求真理,探险是履行自己的职责,探险是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是热爱生命的表现。 它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也不是年少冲动,而是对责任的承担。

心理描写的原则:

1、特定的环境。

2、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随心理的变化。

3、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动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4、善于联想和想象,使用恰当的修辞。

心理描写的作用:

1、它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2、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和境遇。 3、有助于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

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备课教案4

《登上地球之巅》

知识目标:

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

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 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

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投影;1注音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 蓄,积蓄。 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可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 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反应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 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 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 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 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 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 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 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 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从北坡攀上世界峰的创举。

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1、 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 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 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 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备课教案5

《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件很多,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1、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

2、有条件的,可提前为学生播放影碟《城南旧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导入

(1)可以用深情的语言为学生讲朱自清的《背影》中"望父买楠"的片断,以创设情境。

(2)也可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教儿子一步步脱险的经历导人。

(3)还可用以下话语导人: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 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 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亲的父亲吧!

2、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利用多媒体课件)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大屏幕技影出示问题组:

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7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研读与赏析(上)

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 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备课教案

下一篇:九年级中考复习教案语文
上一篇:开学初中学生演讲稿(初中开学学生代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