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及养生知识

2022-12-06 14:09:5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6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及养生知识,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同时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清明养生小知识

1、多吃些护肝养肺食物

清明时期,饮食方面,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 但是,有一部分人群是不适合吃冷食的。 清明时节饮食宜温,多进食蔬菜水果,尤其是时令蔬菜。 另外,清明节气中,可的食品,例如荠菜、菠菜、山药,对身体有好处。 饮食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 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适当“增甘”即多食甜食,顺应春天养生生机。 但肥胖者宜相应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

2、宜温避“发物”

春季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 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造成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清明节气中,不宜进食笋、鸡等。 “动风升阳性发物”指易引动肝风,易升气升阳的发物,发物会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发物”有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 由于清明雨多湿气较重,因此在饮食上还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等。

3、不宜吃酸性食物

因为人体内的肝气会随着春天而日盛,肝气在暮春之际的清明期间可以达到顶峰。 此时如果肝气过于旺盛反而容易损伤脾胃。 而肝在五味中对应的是“酸”,此时如果再多吃酸性食物,就会不利于脾胃功能,影响消化吸收。 因此,市民应少吃羊肉、狗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酸性食物。

清明节的饮食文化

在古代,清明这一天有吃“饧大麦粥”的习惯。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禁火三日,饧大麦粥”。 此粥的做法是,先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 吃的时候浇上糖稀即可。 “饧(tang)”就是糖稀。 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清明节食品。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介绍了一种清明节冷食,叫做“寒具”,其实是一种甜面饼。 “以蜜调水溲面,若无蜜,取枣煮汁。 牛羊膏脂亦得。 用牛羊乳亦好,令饼脆美。 ”这也是一种冷食,吃起来香甜酥脆。

到了五代时期,除了一般的冷食粥饼以外,还加上了制作“艺术”鸡蛋的习俗。 清明节“艺术”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就是在蛋壳上染上各种颜色,类似今天的“红鸡蛋”,不过颜色不同而已。 另一种则是“雕蛋”,在蛋壳上雕镂成画,这需要高超的技术,这种蛋仅供赏玩。

时代演变到今天,清明节被称为寒食节,原因是此时人们所吃的食物多是冷食。 “寒燕”是寒食节的传统面食,相传是因为要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三天不许烧火做饭,人们就做这种冷食吃。 “寒燕”又叫做“子推燕”,至今还可在北方民间见到其踪迹。 《东京梦华录》记载:“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枝穿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 ”这种食物在山西等地的做法是,将面粉合水,捏成燕子形状,上笼蒸熟,放冷以后吃,所以叫做“寒燕”,并在清明那一天,用柳条穿起来,悬于门楣,以示纪念介子推。

山西南部还有一种叫做“子福”的面食,是在一只大馍(大馒头)中插一只鸡蛋,或者核桃,再用面捏出蛇、蝎、蜈蚣等形状,绕在鸡蛋旁边,造好型之后,上笼蒸熟。 在清明节那一天人们将“子福”用作上坟的供品祭祀祖先。 祭祀之后,大家分食。 据说,吃“子福”能给后代带来幸福。

山西霍县和山东胶东地区一带,有一种面塑食品叫“蛇盘盘”,将面捏成单头蛇或双头蛇,蒸熟后放凉,祭祖时拿到祖先墓前作为供品。 祭祀时,人们拿着“蛇盘盘”先绕坟头转上一圈,祭祀后就可以吃了。 吃时要先咬掉蛇头,意是“灭毒头,免灾祸”。

枣糕和馓子也是北方清明节的食品,过去叫做“子推饼”。 做法先把面粉发酵,揉成面团,做成各种各样形状,如燕子、老鼠、蛇、或者干脆是圆饼,上笼蒸熟,也是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南方一般以糯米粉制作清明节食物。 在浙江临安人们常用嫩莲拌糯粉,做成狗的形状,蒸熟叫做清明狗。 家里有几口人就做几只,每人吃一只。 民谚曰:“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 ”也是图一个吉利。 在苏州、上海一带,则有吃青团的习俗。 《清嘉录》云:“市上卖青团、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今俗用青团红藕,皆可冷食,犹循禁火遗风。 ”如今青团一般是用蔬菜榨取绿汁,染绿糯粉外皮,内有豆沙等馅;或用青艾和粉,蒸成艾团子,也叫青团。 青团流传至今,仍魅力依旧。

人们今天不仅在请明时用它扫墓祭祖,甚至在一般的日常节日或婚丧嫁娶时,都可以见到这种食品。 今天北京稻香村糕点店,每到清明也有这种“青团”出售。 四川成都则以炒米做团子,以线穿之,用色点染,称为欢喜团。 过去,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带,有许多商店、摊点卖欢喜团。 清人《锦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时百忧宽。 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这应该是对欢喜团的生动写照。


清明节的来历及养生知识

下一篇:清明节气的起源及养生知识
上一篇:元旦是属于哪个国家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