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清明节由来和风俗故事(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清明节的传统风俗)

2022-12-06 14:07:5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4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既然这样,那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吗?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2021清明节由来和风俗故事,供大家参考。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 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 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 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 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 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 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 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 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1、禁火冷食

这一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 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对此,唐朝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 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 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2、祭扫坟墓

在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期,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根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朝,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 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3、踏青游乐

大约从唐朝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 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朝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 主要是以纪念仪式的方式,如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 杜牧的《七绝·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 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过节的主题。

清明节的习俗故事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 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 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 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 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 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 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2021清明节由来和风俗故事

下一篇:2022国庆节73周年祝福文案(220条)
上一篇:国庆节朋友圈最美祝福文案(150句)(国庆节朋友圈文案对祖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