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清明节的习俗

2022-12-06 14:05:1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5

关于清明节习俗,每个地区都有相应习俗,那么全国各地清明节习俗有哪些呢?我们现在就来了解一下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清明节的习俗_2021清明节饮食风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国各地清明节的习俗

福建清明节的习俗

福州人过清明节,都从家里走出来,来到郊区踏青旅游,大多数人采回野菜煮成矐,称为煮菜矐。 惠安人扫墓时放纸莺,吹麦箫。 泉州人清明节吃“润饼”、制“脚目棵”,这是一种球状的点心。 据说清明节吃了脚目粿,可以增加脚力。 十岁以下的孩子也在清明节糊彩色的小旗为戏。

山西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模,大模的中间夹有核桃、红枣、豆子之类作为点缀,称为“子福”。 取意为子孙多福,一切全凭祖宗保佑。 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成薄块灌上汤食用。 铲回萎蕤草,坐在各家的炕席上搓拉,叫做驱蝎。 晋东南地区,每逢清明节,人人头上都插着柳枝枯叶。 妇女们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耳朵两边。 晋北地区,人们习惯吃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 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做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的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陕西清明节的习俗

兴平县人过清明节,姻亲之间用纸钱相互馈赠,并且互相拜墓。 富平县每户人家在清明节这天请名山之泉源水,供膜拜神仙。 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 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下柳枝插在门上,并且用纸钱贴在树干上,据说这种做法可以防虫蚁。 洛川县清明节以蒸馍为食,馍四周用鸟蛇的形状来装饰。 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四川清明节的习俗

川东重庆、万县等地,旧时有野游的习俗。 清明节前后,三两个女子结伴而行,拿着酒水和食物来到郊外野餐。 不论男子是否相识都可以入席同吃同乐。 什郁等地,妇女们则用荞菜花蘸油后投入水里,看水面的花纹以占卜吉凶,称为“油卜”。 成都一带则以卖炒米团为主,炒米团上点染彩色的图案,并用线串好,称为“欢喜团”。

清明节的饮食习俗

1、晋南人清明节吃什么?

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 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2、上海人清明节吃什么?

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清明饼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 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宁波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本来它只是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逐渐演变为祭祀祖先、追念先贤的上坟祭祖节日。 清代宁海人鲍谦《梧岑竹枝词》:“山花如火草如茵,时到清明鬼亦春。 饭熟青粘钱剪纸,家家都是上坟人。 ”

清明时节,垂杨新绿、桃红争艳、绿草如茵,宁波人在清明前后历来有扫墓、祭祖、放风筝、踏青等习俗。

踏青

踏青历来是宁波民间清明习俗之一。 踏青,宁波古代叫“探春”、“寻春”等,现在叫“春游”。

张岱的散文《陶庵梦忆·日月湖》:“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 城墙下趾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席地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一曲。 ”从中可以了解清代初期宁波人清明踏青之盛况:清明节那天,阳光明丽,宁波城里众多的市民荡舟日月湖,因桥洞太小所以船都不大。 宁波府西南城墙下,地坪稍显宽广,桃花烂漫,柳树成荫,鸟语花香,游人席地而坐,举杯痛饮,用明代南曲《西湖》助兴。

春游是孩子们盼望的日子,1943年3月27日《宁波日报》新闻《效实学生春游杭州》:“效实中学高秋一班全体男女学生五十余名,以时届春天,正是游春佳节,特发起赴杭州旅行,……闻此行除游览西湖景外,并拟研究风俗,凭吊古今,藉资增进知识。 ”解放后,宁波的一些中小学和企业往往在清明节前后组织春游。 家长们在孩子们出游前准备好点心、水果、饮料,让孩子们游得快乐,玩得尽兴。

宁波民谣:“正月坐坐过,二月芥菜大,三月拔茅针,四月拗乌笋”,茅针,指田野山地上茅草的嫩草茎,小儿常生食,因为它的茎韧性特别好,用它来作拉扯“斗草”游戏。 每当春末夏初,宁波乡村的孩童们三三五五,聚于庭院场坪,或约会在田畴原野,每人采来一大把、一手绢这种“打官司草”,各自拿出一根,彼此勾搭,花茎交错,使劲牵拉比斗,断者为输,不断者为赢。 输的不服气,从旁边草地上再拔一根,接着“打官司”,如此“持久战”,直到周围“打官司草”扯光为止。

插柳

宁波的清明节,有将杨柳枝插在屋檐瓦下和门户上的习俗。 妇女还将柳枝插在鬃发上,小孩要戴柳枝编的帽子,寓“思青(亲)”之意,说是“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头”。

另外,柳条生命力很强,插土即活。 过了清明节,人们还会把小孩子头上戴着的柳条插到小河边或门前屋外的地里去,寄托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祭祖

宁波人称扫墓为“上坟”、“加坟”。 宁波老话讲:“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姣姣”指平时难得出门的、乘船去上坟的大家闺秀。 旧时清明宁波人上坟,由族长率领子孙先乘船去坟上扫墓,他们撑盖伞,打彩旗,抬着供果酒肴香烛,一路上敲锣打鼓。 宁波《十二月歌》:“二月小孩放鹞子,三月上坟坐轿子”。 清明祭祖,俗称“拜阿太”,因为后代子孙把已故长辈称为“太公”“太婆”或“太大公”“太大婆”。 远在他乡的游子,清明节纷纷从上海、汉口、天津等地返乡祭祖,因返乡扫墓人数众多,甬沪海上客运线每年要增开清明航班。 如1943年3月27日《宁波日报》新闻《清明节届“江亚”“江静”加开星期班》。

宗祠祭祖,宗祠祭祀一般都定在清明日下午三时在自家的祠堂里进行。 先在全村敲锣,发动小孩去“拜太公”。 宗祠祭祖由族长主持,族长为太公太婆敬酒后,子孙们叩拜祷告。 族长宣读清明祭文:“时值三月,杜鹃花红,草木茂盛,四面春风。 我祖葬此,上下西东,佳城福地,踞虎盘龙。 音容虽杳,诚意可通,节届清明,跪拜祖宗。 遵古祭祀,年年相同,伏惟我祖,降福无穷。 ”

祠堂祭祖照例要做清明羹饭。 祭桌横放在堂前内太公牌位前,摆好祭品,菜肴炒煎焖炖均可,但求熟透,祭品一般共十六盘。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2021清明节的习俗

下一篇:2022年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区别
上一篇:冬至文案短句伤感(文案短句干净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