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礼仪知识有哪些(古代结婚礼仪的七礼)

2022-12-06 13:26:1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70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结婚礼仪知识,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结婚礼仪

一、说媒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在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媒人可以主动的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

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 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 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 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 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 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三、定聘

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 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 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 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 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 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 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

四、送礼

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 由于定聘时已拿上半礼,这时全部纳完俗称下半礼。 其他的礼物列成礼单,夹在礼书之内。 礼单上面必须有布帛、绸缎、纱罗之类,这些布料是为新婚缝制衣服的。 女家也要回些礼物,缮好礼书交来人带回。 送礼之后,距婚期已经不是太远了。

五、迎亲

迎娶的当日,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 媒人先导,接着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盒队,浩浩荡荡、鱼贯而至。 花轿一到,女家奏乐鸣炮相迎。 迎亲的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大人。 并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们行过礼后,伴娘就挽着新娘上花轿了。 上轿时,新娘一般要“哭嫁”,表示对父母的依恋。 娶亲的归路,必须走另一条路,也叫不走回头路。

六、拜堂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 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 拜堂意识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直花堂前。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

通赞:新郎新娘进香。

引赞:跪,献香。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就是电视剧里面常见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才进洞房。

七、闹洞房

闹洞房主要是由于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亲包办的婚姻,男女双方在结婚前都没有任何的接触,有的连个面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了解和熟悉了。 现在一下子成为了夫妻,肯定十分的陌生,有了这么一个闹洞房的过程,就可以改变那种出现冷漠的气氛,使新人尽可能的减少生涩之感,尽快地使小夫妻进入亲热的状态。 所以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越闹越喜,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以及新婚三日无大小的说法。

古代结婚礼仪

一、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

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为其上 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 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 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 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洗澡

洗澡一般并不意味着庆贺什么,但是中国的婚前洗澡却绝不仅是你平常所认为的20分钟泡在浴盆里。 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气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属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气",而且还意味着幸运、长寿以及繁荣,除了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还有助于让皮肤光滑、鲜嫩,许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梳头

下一步就是梳头了。 有些中国新娘穿上传统的红衣裤,再吃上一些美味的饺子,有3枚饺子,一个预示着爱情,一个预示着多子多福,还有一个意味着幸福。 给新娘梳头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美满的,被称为有福气的女人。 阿姨,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员都可充当这一角色,她一边梳一边说一些祝福的话,这一礼仪据说能给新郎新娘带来和谐、财富以及多子多福。

哭嫁

以前,新娘出嫁就意味着永远离别家人和家乡,因此新娘都要在婚前哭上三天,还与朋友和家人一起唱一些歌,这多少释放了点新娘的恐惧感,也为她离家作了准备。

中国古代结婚礼仪中这几项是少不了的,新娘洗了澡,打扮一下然后哭上一场就算是从“未婚”过渡到“已婚”了,你的任务呢?帮助女儿洗澡(象征性的),给她梳一个“有福气的女人”的发型,整个过程如果请亲友一起参加,会变成一个Party。

现在的结婚礼仪已经简化和很多,婚礼当然已不再如此,但每一个新娘似乎都需要一点情感上的支持,人们鼓励她把内心想说的都说出来,这时新娘往往会哭上一阵,以抚平心中的忧虑。

古代人嫁娶有什么禁忌

忌吃喜饼

过大礼时男方送来的喜饼,女方的新娘切记不要吃。 喜饼比喻新娘的福气,吃掉自己的福气是不吉利的表现。

忌再插香柱

女方将礼饼供奉在神桌时,如祭拜的香柱在香炉中插歪了,切记勿将香拿出再插一次,这在古代是再婚的象征。

忌搧扇子

不管天气再热,在场所有亲友不可以搧扇子,因为扇子有谐音“散”,在讲究百年好合的大婚日,是不吉利的。

忌说「再见」

当男方亲友离去时,女方送门时不可以说「再见」,这样会有再婚的意思,所以女方送男方回去时,仅以点头示意。

家姑须回避

举行订婚仪式时,家姑必须回避,以免造成新娘与家姑日后相处不和。

新房布置

至于新房的布置、新婚的大床,亦要择定良辰吉日安装。 需放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等,意谓一对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之意,并将一把尺子、镜子、剪刀、利是及嫁娶吉符,放在梳妆桌上,意谓辟邪驱煞,百无禁忌。

送新娘出门

成亲之日,新娘出门时,嫂嫂不能相送,因「嫂」与扫帚星的「扫」同音,不吉利,新娘要倒穿鞋子,意为不忘娘家。 临出家门时,须由长辈如伯父,叔父之类抱负而行,至少也得哥哥背出大门,不能自己走出,否则会被视作没有良心,毫无眷恋娘家之意。 同时,女方亲友送新娘出嫁时,寡妇、孕妇要避忌送亲。

迎娶新娘

迎娶新娘时,新娘出门前必须用红伞遮道,还要一边撒米,一边讲些吉利的说话,直至新娘上了花车为止。

看席

新娘初至夫家,姑嫂等要陪她吃饭。 别人大吃大喝,而她却只能干看,束手端坐,谓之「看席」。

回门

婚后三日,新郎陪妻子一起回娘家,这叫「回门」。 回门当天必须在日落之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宿;万一因特殊原因回不了家,夫妻俩也应分开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冲撞了娘家人。

古代婚礼流程

中式婚礼流程主要秉承着对父母的感恩,对生命的敬畏。 首先男方出门前要先去祭拜祖先,对前人的尊敬,代表着自己不忘本心。

出发接亲,接亲人数以双数为佳,同时在途中要后要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或是一众比新娘小的亲戚孩子,朋友闺蜜要“闹门”,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这么做也是为了给足新娘面子。

接到新娘之后,二位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母亲盖上盖头,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出门之后,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同时也表示自己的女儿是清白之身,如果男方认为有什么不认可的话,现在反悔还来得及。

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新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需要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搀扶新娘进入大厅。

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新娘进门前需要跨炭火盆、跨马鞍, “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 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表示洗去进门前的晦气和不祥,同时也是警告新娘接下来的日子不一定是顺利的。

在喜宴上要举行婚礼仪式,即“三拜九叩”, “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九叩”由于不符民情已经简化。 “三拜九叩”之后,新郎需要手持秤杆挑盖头,挑盖头需要挑三次,分别是“左挑、右挑、中间挑”,第三次正式挑开新娘头上的红盖头,赢得满堂喝彩声。 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

进入洞房的新人们需要行“合卺之礼”和“合髻之礼,俗称喝交杯酒和结发仪式。 交杯酒即代表心交,新人之后不在有隔阂。 结发即新郎、新娘各取自己的一缕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 作用在于让已经成为夫妻的二人,在之后的生活,彼此相互扶持,相互信任,共同走完一生。


古代结婚礼仪知识有哪些

下一篇:高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2022(高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上一篇:汉唐婚礼礼仪知识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