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礼礼仪知识有哪些(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知识)

2022-12-06 13:25:4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6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来注重礼仪,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有些古礼一路沿袭了下来,有些则慢慢失传了。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送礼礼仪知识,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古代送礼的礼仪

关于送礼

带着礼物去见朋友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仪礼》当中的《士相见礼》提到,士与士初次见面,一定要带着“贽”,就是见面的礼物。 如果主人辞谢,那么客人要说:“不以贽,不敢见尊者。 ”意思是说,不带着礼物,怎么敢来见自己所尊敬的人呢?

再看《仪礼》的《士昏礼》、《聘礼》等篇,我们就会明白人们进行礼节性的会见,也都是带着“贽”的。 但是,如果我们再深入地研究这些文献就可以发现,古人送礼物,要遵守三条重要的道德原则,并不像现在这样庸俗。

第一条原则:礼物应当富于道德隐喻

先秦时期,人们彼此拜访时送的礼物不是黄金白银,而是富于道德含义的物品。 《士相见礼》中说,士相见用的礼物是雉(野鸡)。 原因是,雉一旦被人包围、无法逃脱时,既不会惧怕人的恐吓,也不吃诱饵,而是迅速自杀,所以人很难抓到活的野鸡。 用雉作为见面礼,并非由于它的味道鲜美,而是借此表达彼此要用“守节死义”的精神相互砥砺的意思。

古代的士派人到女方家提亲,带去的礼物是雁。 古人认为大雁是候鸟,非常遵守时间,到了该飞走的时候就一定会飞走,秋天往南,春天往北,属于“随阳之鸟”。 用雁作为议婚的礼物,含有不剥夺婚龄女子的出嫁机会,以及妻随夫行的意思。

古人还喜欢用玉器作为礼物,《诗经·卫风·木瓜》有几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句子:“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与,永以为好也”,说的就是以玉为报偿之礼。

在孔子看来,玉具有许多与君子的道德追求完全吻合的品质,例如,玉的色泽温润而有光洁,很像是“仁”;纹理缜密而又坚硬,好比是“智”;棱角分明而不伤人,有如“义”;玉体悬垂之则下坠,像人的谦卑有礼;玉发出的声音,开始时清扬远播,结束时戛然而止,如同为乐之法;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有如人的“忠”;外表的色彩一览无遗,恰如人的诚信。 古代君子喜欢佩玉,不是由于它有商品价值,而是“君子比德于玉”。

第二条原则:轻财重礼

先秦时期,如果长期没有盟会,诸侯之间就没有机会相见,久而久之,彼此的感情就会变得淡漠,因此要派使者互相聘问。 作为国家礼的是圭、璋之类的玉器。

圭、璋缠着彩色的丝带,盛放在特制的盒子里,使团成员一路上小心护持。 到了聘往国,使者郑重地将圭璋交给东道国的国君,国君先要“辞玉”,也就是表示谦虚。 接着举行“受玉”的仪式,郑重其事地收下圭璋。

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在使者即将归国的时候,东道国国君又要举行“还玉”的礼仪,将先前收下的圭璋,原封不动地归还使者。 既然客人是郑重其事送来的礼物,你已经收下了,为什么又要送还给客人,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当然不是,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寓意。 大家想想,如果东道国国君收下这份贵重的礼品,势必要再准备一份价值相当的礼品送给对方,这么一来一往,双方的关注点就会落到礼品的价值高低上,彼此为利而交,不仅会淹没聘礼的真正意义,而且会助长贿赂、贪财之风。 因此,为了节省精力和财力,为天下垂范,人们又规定了“还玉”的礼节。

《礼记·聘义》说:“以圭璋聘,重礼也。 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 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 ”意思是说,以圭璋为国家礼品,是对聘礼的重视。 而“还玉”的礼节,是要突出“轻财重礼”的意思,国君亲自做表率,谦让之风就会在民间兴起。

第三条原则:礼尚往来

在平辈之间,礼是讲究对等的。 《礼记·曲礼》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 ”接受对方礼品而不回礼,有贪图对方财物之嫌。 我们读《仪礼·士相见礼》可以知道,士甲拜见士乙,带去的礼物是一只雉。 改日,士乙回访士甲,带去的礼物也是一只雉,就是士甲先前带去的那只雉。 士乙很明白,他没有无缘无故接受士甲馈赠的理由。

古代的士有知识、讲情操,并非势利小人。 如果彼此把钱财放在首位,为利而交,则利尽交散;只有为义而交,才能有恒久的友谊。 古人对于“还玉”、“还雉”礼节的设计非常高明,反映了中华传统的人文精神。

关于访客、会客

古代访客时的礼仪和今天差不多,例如拜访的时间不要太早,也不能太晚,以免影响对方休息;如果事先约定了拜访的时间,就必须守信,准时到达;出门前,头发要梳理整齐,衣着要朴素、整洁,合于自己的身份,不炫耀自己的富有、时髦;男性要剃须,女性不穿过于暴露的衣服等等。

另外,在访客的礼节当中,进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中包含着许多需要仔细处理的细节。

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到达对方门口,如果门是关着的,客人应当轻轻叩门,静候主人开门;千万不要弄出很大的动静,惊扰主人和邻居。 如果门虚掩着,门口放着两双或者两双以上的鞋,里面的说话声能清楚地听到,表明没有私人秘密可言,那么客人无须顾忌,可以推门进去。 相反,如果屋里的谈话声很低,听不清楚,证明他们谈话的内容不足与外人道,这时客人不要贸然进去,《礼记》中所谓“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就是这个意思。

这时,最忌讳的是侧着耳朵从门缝里偷听主人家中的谈话,那样有打探他人隐私之嫌,是不道德的,所以《礼记》中说“毋侧听”。 此时,客人可以故意提高声音说话,让主人知道外面有客人,以便结束谈话,正如《礼记》所云,“将上堂,声必扬”。

户开亦开,户阖亦阖

客人进门之后,应该关上门,还是开着门呢?《礼记》中提到一条原则:“户开亦开,户阖亦阖。 ”意思是说,如果门原先是关着的,那么你进门后就把它关上;如果原先是开着的,就还让它开着。 如果后面还有人接着要来,就“阖而勿遂”,意思是把门略略合上,但不要关紧。

落座:长者先,卑者后

客人在哪里就坐,要听主人的安排,不应想当然地自己挑个座位坐下;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坐在主人固定使用的座位上,以及客厅正中的位置上,那样有自大之嫌,非常失礼。

主人请客人就座,客人不能大大咧咧地率先坐下,而应该请辞,请主人先坐下,然后自己再坐下。 因为按照“长者先,卑者后”的原则,谁先谁后,要看谁的辈分高,如果年轻人抢先坐下,就是对长者不礼貌。 如果彼此年龄差不多,则可以约略同时坐下,但是彼此的谦让依然是不可缺少的。

公事不私议

交谈,是宾主相见的核心部分。 进入这个阶段,一般来说,宾主首先要互相寒暄,询问对方的健康、生活、工作状况,然后再切入正题。 谈论的时候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首先,不要谈论某些不适合私下议论的话题。 《礼记》中说“公事不私议”,又说“在朝言朝”,“在官言官”,公事应该到办公室去谈。 私下议论公事、议论人事关系,既不负责任,又容易形成小团体,所以古人对此非常忌讳。

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交谈的话题应该由主人主导。 《礼记》中说:“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凡是主人还没有提到的话题,客人一般不要主动提起。 如果客人始终主导话题,主人处于从属的地位,那也是反客为主的表现,会令主人不快。

过犹待,百步余

主人送客,如果对方是晚辈,那么主人站在门内道别就可以了。 如果对方是尊长,那么主人则至少应该送出门。 《弟子规》中说:“过犹待,百步余。 ”意思是说,客人离去了,主人不要马上转身回去,而是应该再目送一阵,大概等到客人走出一百步左右,不再回头的时候,也即礼书上所说的“客不顾”,主人才能回去。

如果客人是乘车离开的,则主人应该等到车开动之后再返回。 送别的路程越长,说明彼此的情谊越深。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里刘备送徐庶的故事,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彼此道别,刘备依然伫立目送,不料徐庶的身影被一片树林挡住了,刘备下令把树林砍了,既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情,又将古人对送客礼仪的重视形容到了极致。

最后,和大家分享《礼记》上的一段话:“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 由此可见,德是礼的目的和指导,古人设礼,在于劝人进德,这条原则我们今天不能忘了。

送礼的讲究

一、礼轻情义重

赠送礼品应考虑具体情况和场合。 一般在赴私人家宴时,应为女主人带些小礼品,如花束、水果、土特产等。 有小孩的,可送玩具、糖果。 应邀参加婚礼,除艺术装饰品外,还可赠送花束及实用物品,新年、圣诞节时,一般可送日历、酒、茶、糖果、烟等。

二、把握送礼的时机与方式

礼物一般应当面赠送。 但有时参加婚礼,也可事先送去。 礼贺节日、赠送年礼,可派人送上门或邮寄。 这时应随礼品附上送礼人的名片,也可手写贺词,装在大小相当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礼人的姓名,贴在礼品包装皮的上方。

通常情况下,当众只给一群人中的某一个人赠礼是不合适的。 因为受礼人会有受贿和受愚弄之感,而且会使没有受礼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轻视之感。

给关系密切的人送礼也不宜在公开场合进行,以避免给公众留下你们关系密切完全是靠物质的东西支撑的感觉。 只有礼轻情义重的特殊礼物,表达特殊情感的礼物,才适宜在大庭广众面前赠送。 因为这时公众已变成你们真挚友情的见证人。 如一份特别的纪念品等。

三、态度友善,言辞勿失

送礼时要注意态度、动作和语言表达。 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动作并伴有礼节性的语言表达,才是受礼方乐于接受的。 那种做贼式的悄悄地将礼品置于桌下或房某个角落的做法,不仅达不到馈赠的目的,甚至会恰得其反。 在我国一般习惯上,送礼时自己总会过分谦虚地说:"薄礼!薄礼!""只有一点小意思"或"很对不起……"这种做法最好避免。 当然,如果在赠送时一种近乎骄傲的口吻说:"这是很贵重的东西!"也不合适。 在对所赠送的礼品进行介绍时,应该强调的是自己对受赠一方所怀有的好感与情义,而不是强调礼物的实际价值,否则,就落入了重礼而轻义的地步,甚至会使对方有一种接受贿赂的感觉。

中国送礼礼仪常识

中国的送礼秘诀

赠送礼品应考虑具体情况和场合。 一般在赴私人家宴时,应为女主人带些小礼品,如花束、水果、土特产等。 有小孩的,可送玩具、糖果。 应邀参加婚礼,除艺术装饰品外,还可赠送花束及实用物品,新年、圣诞节时,一般可送日历、酒、茶、糖果、烟等。 把握送礼的时机与方式礼物一般应当面赠送。 但有时参加婚礼,也可事先送去。 礼贺节日、赠送年礼,可派人送上门或邮寄。 这时应随礼品附上送礼人的名片,也可手写贺词,装在大小相当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礼人的姓名,贴在礼品包装皮的上方。

态度友善,言辞勿失

送礼时要注意态度、动作和语言表达。 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动作并伴有礼节性的语言表达,才是受礼方乐于接受的。 那种做贼式的悄悄地将礼品置于桌下或房某个角落的做法,不仅达不到馈赠的目的,甚至会恰得其反。 在对所赠送的礼品进行介绍时,应该强调的是自己对受赠一方所怀有的好感与情义,而不是强调礼物的实际价值,否则,就落入了重礼而轻义的地步,甚至会使对方有一种接受贿赂的感觉。

送礼一定要掌握避免禁忌的原则:

例如,中国普遍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因而凡是大贺大喜之事,所送之礼,均好双忌单,但广东人则忌讳"4"这个偶数,因为在广东话中,"4"听起来就像是"死",是不吉利的。 再有,白色虽有纯洁无瑕之意,但中国人比较忌讳,因为在中国,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贫穷之色。 同样,黑色也被视为不吉利、是凶灾之色,哀丧之色。 而红色,则是喜庆、祥和、欢庆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另外,我国人民还常常讲究给老人不能送钟表,给夫妻或情人不能送梨,因为"送钟"与"送终","梨"与"离"谐音,是不吉利的。 还有,如不能为健康人送药品,不能为异性朋友送贴身的用品等。

礼品推荐:适合男女老少的健康礼品

现代人注重养生,送传统的保健品其实并不太合适,对收礼者来说也许还会成为一种负担,但是如果是那种即可养生又美味可口,又看上去高大上的礼品,那么自然会让收礼者感到窝心。

送礼中不得不知的答谢礼仪

受礼和答谢是受礼人对馈赠者深情厚谊的肯定,它可以从另一方面帮助馈赠者完成送礼的任务。

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件得体的礼品,受礼人应当郑重其事地收下。 大多数从很幸运地接受过礼品,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礼貌地接受别人的礼品。

当他人口头宣布有礼相赠时,不管自己在做什么事,都应立即中止,起身站立,面向对方,以便有所准备。

在对方取出礼品,预备赠送时,不应伸手去抢,开口相问,或者双眼盯住不放,以求先睹为快。 此时此刻,应保持风度。

在赠送者递上礼品时,要尽可能地用双手前去迎接。 不要一只手去接礼品,特别是不要单用左手去接礼品。 在接受礼品时,勿忘面带微笑,双目注视对方。 接过来的若是对方提供的礼品单,则应立即从头至尾细读一遍。 正式场合下,受礼者应用左手托好礼物(大的礼物可先放下),抽出右手来与对方握手致谢。

您可能对礼品赞不绝口,但这是不够的。 在双手接过他人礼品的同时,您应向对方立即道谢。 “谢谢您”三个字表明,您谢的不是礼物本身,而是对方送给您礼物的这一举动。

您还可以找一些动听的话,或者令人开心的模棱两可的话来说。 您可以感谢送礼人所花费的心血:“您能想到我太好了。 ”您可以感谢对方为买到合适的礼品所付出的努力,如:“您竟然还记得我收集邮票。 ”

接受礼物时要注意礼貌,但不要过于推辞,没完没了地说:“受之有愧,受之有愧!”以致伤害送礼者的感情,即使送的礼物不合您意,也应有礼貌地加以感谢。

据满橙统计接受礼品后,欧美人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小心地打开礼物欣赏,从外包装夸赞到内包装,看见了礼物,也会好好地夸赞一番,甚至高兴时还会拥抱您一下,与送礼者共同分享收到礼物的喜悦。 欣赏完礼物,他们会重新将礼物包装好,对他们而言,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受礼礼仪。

而中国人在接受礼品时,一般不会当着送礼者的面把礼物打开,而是把礼物放在一边留待以后再看。 这是为了避免自己万一不喜欢对方所送礼物时的尴尬,也是为了表示自己看重的是对方送礼的心意,而不是所送的礼品。 还有一点是,如果给不同地位的人赠送不同的礼物,当场不打开礼物可以避免相互之间的比较。

但今天已不再这么刻板了。 如果现场条件许可,时间充裕,人数不多,礼品包装考究,那么,在接过他人相赠的礼品之后,应当尽可能地当着对方的面,将礼品包装当场拆封。 它表示自己看重对方,同时也很看重获赠的礼品。 在启封时,动作要井然有序,舒缓文明,不要乱扯、乱撕、乱丢包装用品,此时,撕破包装纸被认为是粗鲁的举止。 但请注意,结婚礼品是不可当场打开的。

当面拆开包装后,要以适当的动作和语言,表示您对礼品的欣赏。 比如,可将他人所送的鲜花捧起来闻闻花香,随后再将其装入花瓶,并置于醒目之处。

要是别人送了一条围巾给自己,则可以马上围在脖子上,照一照镜子,并告诉赠送者及其他在场者:“我很喜欢它的花色”,或是“这条围巾真漂亮”。 千万不要拿礼物开玩笑,除非那是一件恶作剧的礼物。

收到馈赠的礼品后,受礼人一般要回赠,从而加强联系,增进友谊。 在节日庆典时期,可以在客人走时立即回赠。 在生日婚庆、晋级升迁等时候接受的礼品,应在对方有类似的情形或适当时候再回赠。

回赠的礼品切忌重复,一般要价值相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但也不必每礼必回。

每当接受他人的馈赠,您应留心记住礼物的内容,回赠时以选择类似的物品为宜。 例如:他人送我一套陶器用品,回赠时可选择同是陶器类的物品作为礼物。

因为一般人在选择礼物时,无意之间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 因此,回赠对方时,不妨参考一下对方馈赠的礼物,较易赢得对方的喜悦。

收到礼物后一定要以书面的形式表示感谢,而不是随便一个电话。 感谢函要在收到礼物后几天,最迟两个星期内寄出,写信给年纪大的人应尽量快,这样才是有礼貌的。

如果您同时收到很多礼物,您也必须抽时间尽快回复,而且每一件礼物都该分开亲自致谢。 如果是结婚贺礼则另当别论,送礼人心里都很清楚,你们双双度蜜月去了,所以不会期待你们在度完蜜月之前致谢。

如果给您送礼的人太多或时间太紧,不能及时给每位送礼者写感谢信,那么,您可以给每位送礼者寄张明信片,表明你们已收到了礼物。 这是万不得已的策略,稍后有空时仍应写封感谢信。

过去,感谢函往往只寄给女性,即使礼物是夫妇俩送的,现在谁送就写给谁。 如果夫妇俩都在贺卡上签了名,那么感谢信上也要写上两个人的姓名。

新娘和新郎都可以写感谢信,但信的签名必须是写信者本人,尽管您可以加上一句“我们俩都很喜欢您的礼物。 ”如果人家送了钱,在感谢信里还可以提一下你们准备如何花这笔钱,但不要提及钱的数目。

信必须是亲笔书写的,如果用事先准备好的统一格式填上您的签名,这是对花了时间为您挑选礼物朋友们的不敬。

写感谢函时,口气听起来也要像当面道谢一般。 内容应简短扼要,不要太长,但是要充满感情,有些词应该是特别提到的,如“您美好的礼物等”。

为舞会和晚餐所送的感谢花篮不必附感谢信。 如果确实很重要,那还是要写信表示感谢。 可以在一张正式的卡片上写道:“您真好------我喜欢它”或“您不该这样-----但它是令人感动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注意避免“谢谢”的字眼。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您感觉所收的礼物质量很差,那就不要在答谢函上加以赞美。 您只要简单地在答谢函上写道:“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谢谢您还记得我。 ”

一般而言,不要拒收礼品。 但这种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当您不能接受礼品时,您可以礼貌的拒绝,但是必须注意礼节。 符合社交礼仪的拒收礼品方法可以因人因事而异。

婉言相告,拒绝对方的礼品。 比如,当对方向自己赠送手机时,可告之:“我已经有一台了。 ”当一男士送舞票给一位小姐,而打算回绝时,则可以说:“我男朋友也要请我跳舞,而且我们已经有约在先。 ”

直言缘由。 即直截了当、所言不虚地向赠送者说明自己难以接受礼品的原因。 在公务交往中拒绝礼品时,此法尤为适用。

例如:拒绝他人所赠的大额现金时,可以讲:“我们有规定,接受现金就是受贿。 ”拒绝他人所赠的贵重礼品时,可以说:“按照有关规定,您送我的这件东西,必须登记上缴。 ”

有时,拒绝他人所送的礼品,是在大庭广众下进行,往往会使受礼者有口难张,使赠送者尴尬异常。 遇到这种情况,可采用事后退还法加以处理。 即当时收下礼品,但不拆启开封。 事后,尽快地单独将礼品物归原主,时间一般在24小时之内。

送礼注意事项

1、不能送钟表

有人说不能送钟,因为钟是终的谐音,给人送钟,就等于盼着人死。 而手表也属于钟科。

2、不能送鞋

鞋是邪的谐音。 故此,凡给人送鞋(不包括送给亲属的情形),就等于给人送了去邪气,故此,很有可能不久就会与对方失去了联系或友谊。 另外,关于不能送鞋的习俗,还有以下的说法:送鞋给谁,谁就会跟人跑了;送礼不能送鞋是怕有给他穿小鞋的意思;有些地方,鞋也叫hai,hai和害同音,所以送鞋就等于把害送给别人,所以不送鞋。

3、不能送伞

伞是散的谐音,故此,伞不能作为礼品送人(不包括雨中送伞的情形),若好朋友之间将伞作为礼物相送,将意味着日后必将分手或离散。

4、不能送梨和李子

梨和李子是离的谐音,送人这两样水果将意味着日后有分离的危险。

5、不能送蜡烛

蜡烛是祭祀亡人用的,故此,不能作为礼物送人。

6、不能送布娃娃

布娃娃属于小人,久放家中容易招回邪灵,给家里带来不安。

7、不能送人来历不明的石头

石头也属于容易招邪灵附着其上的东西,有些看似观赏石,但是上面可能附着邪灵,送给朋友。


古代送礼礼仪知识有哪些

下一篇:商务送礼的礼仪规范有哪些(关于商务送礼符合礼仪规范的是)
上一篇:西餐进餐礼仪知识有哪些(西餐的进餐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