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教育心得体会精选(幼儿园常规教育心得体会)

2022-12-06 11:50:5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1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常规教育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常规教育心得体会篇1

教学常规作为一项重要的规章制度,他的制定与执行,意义重大。 他可以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学生观念,认识教师的角色和地位,认识教学常规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树立常规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校常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形式主义严重,如还是单纯的讲与听,上边说,下边记,活动已结束,一问不知道;集体备课其实就是单人备课。 效率不高,如,很少把所学所记的内容应用到教学之中;学习氛围较差,虽然每次强调会场纪律,但总是有人在说话,也有人打电话,会场之中不时的响起手机的声音等等。 因此,加强教学常规的督察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常规在人们的心中,颇为反感,一说查常规,众人反对。 大家开始补、写查缺补漏,忙了半天,效果甚微。 不是人们水平太高,而是人们认识欠妥,没有认识到常规的重要性及考评的科学性。 作为一项考评制度,他的执行与评估必须要严密。 一项考评细则,他的制定要符合科学性与民主性,他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执行的阻力必定减少。 同时,执行必须严格,不徇私情,这样才有说服力。

常规教育心得体会篇2

所谓常规,是指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 “规矩”即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幼儿园的常规是在幼儿园保教工作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则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施行教育的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径上的偏差,在幼儿常规教育上存在这样的现象:规则内容的成人化。 即无论是社会行为规则,还是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都是由成人制定的,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者和无条件地服从者,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单纯根据权威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制定标准,导致班级生活规则的繁冗累积,尤其在许多生活活动的细节上也充满了大量不必要的规定,结果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

规则教育的形式化。 即教师既不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又不考虑知识之间的整体性,片面地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讲规则,使规则流于形式,结果是幼儿的认知和行为脱节;

规则执行的他律性。 即否认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适应、内化、形成规则意识,而只是以教师的裁判和纪律的约束来训练孩子,导致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

凡此种种不仅没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了孩子对规则的无所适从,更甚者还引起了孩子的抵触情绪,引发了师生间的对抗,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为了切实管理好孩子们的一日生活,贯彻我园实施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理念,真正体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角”,又是社会建构者的“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我们依据社会的要求,结合我园幼儿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常规,并引导幼儿根据日常活动的需要,自己确定规则,并在类似情境中不断巩固,而形成稳定的行为规则。 这种常规具有自律的性质。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规,更要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规。 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常规,教师都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 在制定和执行常规的过程中了解并尊重幼儿合理的需要以及个性特征,让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并且学会讨论制定规则。

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规,能够让孩子对环境产生信任与安全感。 常规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 例如:希望孩子做到离开座位时要把椅子靠近桌子里,那就要让孩子了解到,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里,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椅子而受伤,而且教室也会变得很小,那样让人看了也不整齐。 只有让孩子了解常规的意义,能够真正地认同常规,并且能够切实遵守,这样才能顺畅地进行每一天的活动。

常规既然订了,就要贯彻执行。 在学校里,我们该用什么心态,什么方式维持班上的常规呢?当老师在执行常规时,老师的态度如何,孩子的感受又是什么?当孩子做出违反常规的举动时,我们该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无法遵守常规。 是孩子忘记了?是孩子不懂?还是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有时也要换个角度想一想,不一定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 什么时间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达到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做事要采取什么方式等等这样的要求,就是幼儿园的常规或纪律。

常规除了能维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外,还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例如班上的常规是“在教室里不跑步、要慢走”,可是偏偏许多孩子都喜欢在教室里横冲直撞。 这时老师就要考虑到是不是教室空间太宽阔了?教室就好像运动场一样,暗示着孩子赶快跑步,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告诉孩子们“在教室,我们都是轻轻地走的,尽量不打扰别人”如此一来用正面的语言代替负面的语言,效果大不一样。 又如:课间的洗手问题,教师左叮咛右嘱咐,说了千遍万遍,可收到的效果就是不大,每天都有幼儿因为水池太滑而跌跟头,甚至有的孩子额头上竟摔出了一个包,究其原因,发觉是老师的督促工作做得不够。 可是问题又来了,老师照顾到水池这边的幼儿又照顾不到教室里的孩子呀!于是我们便让孩子们在解小便洗手时集体排队一起去,然后再集体排队一起回来,可是这样却造成了不要解小便的孩子要跟集体跑一趟和互相等待的现象。 对此,我们便采取让孩子当“小老师”的措施,即当孩子们去水池时,请一名幼儿专门在那边看着有没有人玩水,是不是洗过手后手上的水在水池里甩干的,喝过豆浆洗茶杯的水是不是倒在水池里等等。 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师总不忘示范给孩子看。 同样,常规也是如此,不能只用讲的,还要做给孩子看!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

老师就像园丁,孩子就像种子!园丁为种子准备一个完整、符合种子需求的环境,让种子藉以发展它生命的潜能。 我们一定要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去认识常规教育,并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常规教育心得体会篇3

我是20__年参加教学工作的,在小学任教也已经十来年了。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我这把也应该是一把利刃了。 总体来说,我的感触还是很深的,也有很多值得记录下来的东西。

魏书生老师曾说过一句话,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以前,我认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教研室的不知道一线教师的辛苦。 整天忙着教书,育人,哪里有时间反思。 直到近几年,在校长的强烈要求下,我才冥思苦想。 被迫要求自己去反思。 慢慢的,我发现,任何事情都是禁不起推敲的。 _曾经说过,怕就怕认真二字。 关于我的教学研究史,这才慢慢展开。

我从20__年教上了一年级,那时候还曾经有所怨言,校长让我教一年级,明显是不把我放在重要的位置。 哎,一年级这么简单,我课都不用备,拿起来书就可以讲了。 可谁知,事实上却没那么简单。

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认为一厘米多简单哪,还用教吗?直到孩子们答出一棵大树高10厘米,一个人身高140米时,我才发现,我所面对的是一群怎样无知的孩子。 他们的脑袋里真的是空白的,没有知识经验,没有生活积累。 抽象的数学知识简直就是魔法字典。 真正的打败我的不是天真,是无知啊。 所以,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思想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同时,由于学校大量的观摩课,培训令我彻底的感觉到,我不会教书了。

我认真研究了华应龙、徐长清、吴正宪、钱守望等的教学课堂,当真充满着童趣。 他们的课堂贴近生活,贴近孩子们的心灵,用孩子们的眼睛看世界,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我感觉到我的差距。

从此,我改变了我自己。 从原先的从不花时间去反思一件事,只是关注于知识的传递的一个老师,转而低下头来,思考教学方法,思考知识产生过程的教学。 从大大咧咧只关注优等生,到更多的关注后进生,学困生。 从从开始到最后自己独揽课堂,到静静的耐心的倾听孩子的稚嫩、幼稚的答案。 从对孩子们的大声呵斥到,感觉孩子们的错会被温暖的荣错。 从只抓大题,到关注细节。 从直面知识到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

是的,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才能适应更为激烈的教学竞争。 培养出更为出色的全面发展的人。 我要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我要不断的进步,活到老,学到老。

常规教育心得体会篇4

__年3月31日下午,我聆听了__市实验幼儿园潘玉香老师的《如何做好幼儿园常规教育》,觉得真的很实用!潘老师介绍了帮助幼儿建立一日生活常规的方法和途径:1、表扬鼓励法;2、环境暗示法;3、游戏体验法;4、判断分析法;5、行为巩固法;6、榜样激励法;7、家园合作法;8、故事引导法;9、幼儿参与法。

还介绍了抓好班级常规教育的小技巧:首先应开班级全体老师会议,共同制定本班的常规要求;应用音乐效能,提示幼儿进行活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给幼儿讲清楚活动规则要求,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教师要以身作则;反复强化,让幼儿逐步内化;及时评价激励孩子;与家长沟通,家园同步教育;常规从小班抓好,从小事抓好等等。 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真的可以借鉴,应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这样你的班级常规一定会很好!

总之,班级常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好的,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成为孩子良好习惯培养的播种者!

常规教育心得体会篇5

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对新学期的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认为新学期教学常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 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认真领会区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会事半功倍。 我们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才能跟上步伐。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教学常规我们每天都在做。 但要把教学常规做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必须从平时做起,打好基础。 借着教研组理论学习教学常规的机会,我和同事们一同学习和探讨我们在日常教学常规执行中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是备课。 上课是中心,备课是上课的基础。 备课要先备教材。 每一名教师在上课前都要备课,课上仅有45分钟,而要上好这45分钟的课,在课下老师要花费数个甚至数十个45分钟来备好一堂课。 那么,备课既是要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 这样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才能淋漓尽致的给学生上课,讲好难点、突出重点,上出一堂生动的,有感染力的好课。

其次,教师在上课前备课教案的书写一定要有题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课后小结。 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一目了然,合理,有效的利用时间。 上课是确保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 为了上好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标、重点突出、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教师让学生知道这堂课要求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学会什么方法,培养何种情感。 具备怎样的态度。 课上教师应把精力主要放在知识的重点内容上。 不要对所有的任务和所有的内容平均分配时间。 要选择方法,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老师的讲解深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的程度。 语言

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 板书要规整、准确、清楚。 如果教师的态度富有感情、动人效果就会更好。 在讲重要内容时语速要放慢,不同知识点之间要有停顿,留有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和学生交流。 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精神饱满,一丝不苛,学生专心听课,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另外,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细节问题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自己也有在上课时的.口头禅,我总是爱问学生:“听懂了吗?”自己不觉得,也许有时候真的会带给学生厌烦的感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积极吸收其他老师在教学常规管理中的先进经验,补充完善自己学校常规管理办法,努力缩小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常规教育心得体会精选

下一篇:实习收获心得体会优秀
上一篇:《榜样6》直播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