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原文_翻译_赏析

2022-12-06 07:57:2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1

  《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是南宋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写梦游旧地而没有与情人相见,下片用兴、比并用的艺术手法,深入刻画梦醒之后离别的痛苦。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的原文译文及古词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原文

  宋代:吴文英

  门隔花深梦旧游。 夕阳无语燕归愁。 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东风临夜冷于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梦魂总是在旧梦中寻游,梦境中我又来到当年的庭院,深深的花丛把院门遮掩住了。 斜阳默默无言地渐渐向西边沉下去,归来的燕子也沉默无言,仿佛带着万般忧愁。 一股幽香浮动,她那双带有香味的白皙的纤纤玉指,轻轻地拉开了小小的幕帘。

  悠悠的柳絮无声坠落,那是老天爷为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滴下的行行热泪。 月光被浮云轻轻地遮掩住,那是因为含羞而挡住了泪眼,料峭的春风吹拂脸面,凄凉冷清的势头简直就像秋天一样。

  注释

  ⑴门隔花深:即旧游之地,有“室迩人远”意。 梦魂牵绕却比“忆”字更深一层。

  ⑵夕阳:连“燕”,用刘禹锡“乌衣巷口夕阳斜”诗意。 燕子归来,未必知愁;但人既含愁,觉燕亦然。 且人有阻隔,而燕没遮拦,与上句连;就上片结构来说,又只似一句插笔。

  ⑶玉纤:指女子的纤纤玉手。

  ⑷小帘钩:指女子用手摘下帘钩,放下帘子。

  ⑸临夜:夜间来临时。

  古词赏析

  这首怀人感梦的词,借梦写情,更见情痴,写得不落俗套。

  词的上片写梦游旧地而没有与情人相见。 词作首先写道:“门隔花深梦旧游。 ”“门隔花深”即旧游之地,有“室迩人远”之意,即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 “梦旧游”就如“忆旧游”。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今夜入如梦,我又仿佛来到她那熟悉的而花团锦簇门前。 词人用梦境来写,可以说,梦魂牵绕却比“忆”和“想”更深一层,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同时,“门隔花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审美效果。 接着写道:“夕阳无语燕归愁。 ”意思是说,西边残阳斜照庭院,静悄悄的,燕子归来也似忧愁。 “夕阳”与“燕”相连,自然让人想到刘禹锡《乌衣巷》中的:“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之语。 刘禹锡在诗歌中表现了沧海桑田,人生多变的感慨。 在吴文英的词中,不能不也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李清照的《武陵春》)的沧桑变化之感。 而“燕归愁”即燕子归来,未必知愁,但人既含愁,感觉燕子也含愁。 这一句与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艺术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人不写不写人的伤别,而写惨淡的情境,正是烘云托月的妙笔。 接着写道:“玉纤香动小帘约。 ”“玉纤”即女子纤细柔美的手指。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突然回首,看见情人芊芊玉手拉动窗帘的帘钩。 此句写人,写情人拔开帘子的神态——纤手分帘。 词人注重了细节描写,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出情人的美。

  下片是兴、比并用的艺术手法。 梦醒之后,词人深入刻画这种离别的痛苦。 词人首先写道:“落絮无声春堕泪。 ”意思是说,柳絮在暮春的夜色中无声飘零,一点点都好似离人的眼泪。 表面来看,这一句描写了春夜月色朦胧,杨花飞舞,柳絮无声地飘零,好像春在堕泪,实则是在写人。 词人通过“春堕泪”比喻人流泪,并“无声”,真有柳永在《雨霖铃》中所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审美效果。 接着写道:“行云有影月含羞。 ”意思是说,天上一轮月亮高悬,行走的云朵经过而遮住月光,好似含羞的少女。 这一句写景,描写了云彩移动,时时遮月,仿佛有影,好像月在含羞。 这里,词人通过拟人手法,表明写景,实则写人。 词人以景写人,怀人感受不言而喻。 最后写道:“东风临夜冷于秋。 ”“东风”即春风。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夜晚时分,一阵春风吹过,也感觉寒气浸骨,甚至比秋风还要凄冷。 这里,词人在对比中,以景结情,不但突出了初春时节的自然状况,而且在“景”和“境”中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思念之情,寂寞之绪,悲伤之感交织一体。

  同时,虽然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之说,但心中凄然,暖也如秋寒。 词人这样写,不但引发读者思考,而且更好地提升了词作的境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言近旨远”的审美效果。 “落絮无声春堕泪”,兼有两个方面一形象,一是写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写离别时的吞声饮泣。 这里略去了。 絮花从空中飘落,好象替人无声堕泪,这是写春的堕泪,人亦包含其中。 “行云有影月含羞”,和上句相同,也是一个形象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人,“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韦庄《女冠子》),是写妇女言别时的形象,以手掩面,主要倒不是含羞,而是为了掩泪,怕增加对方的悲伤。 同时也是写自然,行云遮月,地上便有云影,云遮月衬出月含羞。 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艺概·词曲概》)此词“落絮”、“行云”一联正是“寄言”。 表面是写自然,其实是写情。 词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行云”当中,造成了人化的然感自然。 而大自然的“堕泪”与“含羞”,也正表现了人的离别悲痛的深度,那说是说二人离别,连大自然也深深感动了。 这两句把离愁幻化成情天泪海,真乃广深迷离的至美艺术境界。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 这种黯然神伤心折骨惊的离情别绪,怎么能忘怀呢!有所思,故有所梦;有所梦,更生思绪。 无昼无夜,度日如年,这刻骨相思是够受的。 如此心境,自然感觉不到一丝春意,所以临夜东风吹来,比萧瑟凄冷的秋风更不堪忍受了。 这是当日离别的情景,也是梦中的情景,同样也是此日梦醒时的情景。 古人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的话,词人因离愁的浓重,他的主观感觉却把它倒转过来。 语极警策。

  春夜风冷,是自然现象;加上人心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融会,酿成“东风临夜冷于秋”的萧瑟凄冷景象,而且这种氛围笼罩全篇,此为《浣溪沙》一调在结构上的得力之处。 在艺术上,情景交融,提升审美意境。 其次,拟人手法,增强抒情性。 再次,比兴手法,表现出含蓄性。

下一篇: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_译文_鉴赏
上一篇:王绩《野望》原文_翻译_古诗鉴赏(王绩的诗《野望》翻译)